編輯嚴選
《選人不選黨?台灣的假中立現象》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台灣有句話叫:「我選人不選黨」,而這句話經年累月都會出現在日常周邊,而現今的民主國家中政黨政治是其中重要的一環,那為什麼要說我選人不選黨?在台灣的公民社會中的所有問題,能去解析的進路除了政治歷史之外,還是政治歷史。退回三十年前來說,那時候確實可以選人不選黨,因為那時候沒有政黨政治,那時候只有黨內黨外,那時候只有一個黨,那個黨同時是政黨也是政府也是國家,法西斯式的極權用來捕捉這個現象是貼切的,故斯時這麼說是合乎現實的。那麼現今為什麼還這麼說?

過往的黨禁、報禁、言論禁,在極權國家底下的樣貌就是沒有自由,沒有自由也就沒有責任,統御者成為人民安全感寄託之所在,自由是這個交易的代價,在那四十年的期間所謂廣義的「人文思想」被全然地壓抑,思想自由的實踐最重要的就是言論自由的保障,也就是如此言論自由才會是民主國家十分重要的基本權。就舉專業(profession)為例好了,律師、醫師與牧師(台灣的脈絡中牧師不是特別突顯)中律師的錄取在那個期間中是極端地低迷,所謂低迷是若干人等應考卻只有個位數錄取,荒謬的是司法官反而比律師錄取率還要高,無可厚非,那個年代的司法審判並不獨立,充其量不過是個公職人員,對比於今日的正常狀態律師每年錄取上百位,司法官則是百人以內,才是個正常的分配型態,然而,醫師的錄取並沒有因為政治因素而被打壓。再看看即便同是外省人的殷海光,身為自由主義者卻身處不自由的社會,撰文發言也落得最終軟禁,辦報的雷震也因拂了逆鱗而遭十年徒刑,鄭南榕也因為出版許世楷的台灣共和國憲法草案遭叛亂罪開拘,這種種種種的事件可以發現的並不是醫師的專業不重要,他們救人救命,然而這所有牽涉「人文」的人物正因為他們可以讓所有人民知道自身的權利何在,所以被壓迫,畢竟所謂權利(right)就是人民用以對抗權力(power)也就是國家的唯一保障,尤其國家的權力是主權(sovereignty),是一個政治語鏡中最高且絕對的權力。

就在這樣的壓抑下,台灣人形成了不碰政治也不接觸人文的習性,再加上那時的經濟與生活無論是從援助中央抗共的資源剝削到後來的經濟建設,賺錢成了唯一重要的事,而如何安全地賺錢?理工的概念就此誕生。安靜地在公司工廠成為一個螺絲釘螺帽,努力就會有回報,不要去牴怒政府,人家沒礙到你就沒有關係,在人群中不要出頭等等等等,自由除了不受干預以及實踐的面相之外,當代回溯了歷史追源出不受宰制的自由,就如同主人寬待奴隸讓其為所欲為,但是主僕關係中的支配狀態本身就是不自由的起源。而理工也是以當時最為風行的「科學」為基,世界中的科學在那時逢上思想上的相對主義盛行,對於真理的懷疑導致在相對的訴諸中什麼都是那就什麼都不是的虛無,科學似乎成了唯一通往真理的路徑,而科學號稱客觀、理性,而這個理性就是客觀,客觀就是理性,就像透過顯微鏡觀察生物,就像透過工具操作實驗,在不同的人不同的時地下都能達致相同的結果,那麼這就成了真理。似乎是這樣,但至多只能說是近似,畢竟在哲學中,即便在科學中,從來沒有處理最根本的預設,換言之,我們是接受經驗是可靠的假設,餘下的所有推論才能成立的。然而,就像史賓塞一樣,台灣人也把這種思維帶到了不那麼盡然如此的「政治」中,以為選人不選黨就是客觀且中立的,那麼也就是一種很科學的選擇方式,也就會是很正確的選擇。

惟,這十分荒誕。選人怎麼不選黨?這個人為什麼在這個黨?是他需要黨的資源?是他被矇騙?是他要矇騙?還是他像索忍尼辛說的活在謊言下?賣個術語來說,這種去脈絡化(decontextualized)似乎認為一個主體可以剝離其社會處境的所有條件,以為可以退到羅爾斯的無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的後面,我們就像純然淨白無面孔的身軀,然而實際上並不是如此,也就是他們退到的是另一個無知之幕,是退到後面就變成「無知」的布幕(正好ignorance也有歧義如同中文可如此理解)。要知道,無論是自然狀態(state of nature)或是無知之幕與原初原初狀態(original position)都不過是理論上的預設,在現實中,我們無法去除掉一個個體的社會條件包括性別、教育程度、種族、經濟程度等等來「認識」這個對象,甚至,我們也沒有必要去除這些條件來認識這個對象。

就像社會中的多元,個體本身也是多元的,我們要求社會中多元的包容,一致性地我們也應該要包納個體本身的多元。對應到本文的主題,選人不選黨不過就是謊騙自己住在中壢姓李一樣以為自己做了正確的選擇,因為以為自己客觀,因為以為自己科學。然而,生活在社會中無法脫離各種社會條件,認識任何事物包括政治我們都必須要站進那條脈絡中,認知到一件事物的存在才是認識那件事物的起點,而要認知到那件事物很簡單,承認他的存在就是了。承認個體的社會脈絡,承認我們無法客觀,承認選人就是在選黨,承認政治就是必須做出選擇,尤其,這是在選擇友敵,那麼,這就是我們認識政治的起點,也是我們履行公民義務的開始。
80會員
378內容數
雜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曾友俞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創作者要怎麼好好休息 + 避免工作過量?《黑貓創作報#4》午安,最近累不累? 這篇不是虛假的關心。而是《黑貓創作報》發行以來可能最重要的一篇。 是的,我們這篇講怎麼補充能量,也就是怎麼休息。
Thumbnail
avatar
黑貓老師
2024-06-29
【職場讀書人選書】真正的友誼 不應該建立在自以為是的善意——《臺灣漫遊錄》對於台灣人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艱辛與身份認同矛盾,當屬吳濁流的作品《亞細亞的孤兒》最具代表性;但當時的日本人又是如何看待台灣社會呢?相較於本島人遭受欺壓的感受,「內地人」又是如何看待大日本帝國對與其殖民地的作為?
Thumbnail
avatar
職場讀書人
2021-08-06
書評 |《社群假象:不要掉進與他人比較的絕望陷阱》更多文章歡迎關注【SeiferTalks 個人議見】 《社群假象》的作者是Jessica Abo作為新聞與媒體人,目前最主要的工作是採訪各領域或美國各地的成功者,並以激勵千禧年世代。本書其實並非全部在談社群平台對人生的負面影響,更多的是在倡導如何「善用」社群網路而不受其制約、拿回生活的主導權。
Thumbnail
avatar
SeiferTalks
2020-11-23
【職場讀書人選書】發掘移工中的文學氣息-《臺北請再聽我說!:第17屆外籍勞工詩影選集》自1989年首度引入後,移工逐漸成為台灣不可或缺的存在。由於大多從事勞動密集的工作,他們在學術、藝術方面的天份與成就,也經常受到忽略。自2001年起,台北市以「提供外籍移工抒發心情的管道」為目的,每年舉辦移工詩文比賽,同時也讓人們認識這群熟悉陌生人充滿文學意識性的一面。
Thumbnail
avatar
職場讀書人
2020-08-18
【職場讀書人選書】身心自由的極致追求 跌跌撞撞的台灣現代舞發展史-《假如我是一隻海燕》 現代舞被認為是人們追求身心自由與政治自由,最直接的表達方式。然而,隨著威權統治在過去數十年間陰魂不散,台灣的現代舞發展,也顯得跌跌撞撞。在基礎教育中,舞蹈也經常成為體育或音樂課的附屬品,直到林懷民的雲門舞集引發關注,大眾才逐漸開始認識現代舞。
Thumbnail
avatar
職場讀書人
2020-07-20
同志經典|婚姻平權不是現代問題 《墨里斯的情人 Maurice》中跨越階級與性別的愛E.M.佛斯特年輕時寫下自傳小說《墨里斯的情人》等到死後才公開自己的同志身分。故事發生在1913年劍橋大學的同志愛情故事,電影詳實再現當年的階級與文化,成為一部影響後世深遠的同志愛情經典,看過這部片才能明白《春光乍洩》、《以你的名字呼喚我》與《斷背山》的故事意涵。
Thumbnail
avatar
鹿刻Luke
2018-06-30
不存在的旗子:台灣基板盜版者在《快打旋風》中的自我審査對當時的台灣基板盜版製造者來說,《快打旋風》裡大剌剌佔了畫面四分之一、搭配「China」語音登場的五星紅旗顯然是個麻煩,或很可能成為麻煩。出於自保,或是僅有他們知道細節,但卻很容易猜測到的種種理由,當他們在「山寨」這塊電玩基板的時候,便改寫了畫面物件,使遊戲中的五星旗變成了一面黑旗。
Thumbnail
avatar
神楽坂 雯麗
2018-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