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奎斯在《百年孤寂》裏這麼寫著:「世界太新,很多東西還沒有名字,必須用手去指。」沒錯,我們充滿好奇,滿懷謙虛地去辨識這個新世界。
1899年美國專利局局長曾向麥金利總統建議:「能夠發明的東西都已經發明了,所以專利局可以裁撤掉了!」
數百年來,雖然認為「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的人一直層出不窮,但是時代的巨輪不斷一直往前,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的價值觀也一直隨著我們周遭的物質世界而改變。
甚至可以說,每一天起床我們面對的都是一個新的世界。馬奎斯在《百年孤寂》裏這麼寫著:「世界太新,很多東西還沒有名字,必須用手去指。」沒錯,我們充滿好奇,滿懷謙虛地去辨識這個新世界。
最近這些年,若是行有餘力,我總是儘量抽出時間與同在參與公益活動這條路上前行的伙伴分享我個人的一些觀察與心得,不知是否因為從事醫療工作的關係,多年來我也一直用生物演化的模式來看待公益社團的發展。
著名的演化學家古爾德曾經以「演化樹」的概念來描繪生物的演化歷程,從前的生物學者通常習慣用階梯狀的演化圖示。但是古爾德認為生物的演化是隨機分枝分岔的,因此經常也會發生走上歧路發展不下去而滅絕的。我們也可以說,自然的生命演進從來不會是單純的、完美的、有秩序的,反而是充滿了新多的嚐試與失敗,複雜與艱辛,換個方式講,古爾德這麼形容:「生命真是充滿了想像力和真真實實的壯麗!
很可惜的是,文明的人類,卻習慣於將一切東西分類,將過去與未來都秩序化,甚至我們思考的開展也傾向於合理化與邏輯化,或許這原來就是我們認識這個世界的方法與起點吧?
回到非營利組織的發展來說,我看到太多朋友花費了太多時間在擬定宗旨,訂定規範,在還沒有做出任何實質貢獻或實際的行動之前,已經在文書作業或字句斟酌上耗盡了全部的熱情與心力。
我觀察到發展良好且可以耗費最少資源又能長治久安的組織,大致都能遵循生物演化原則,也就是在實際做法上,採取「合議制」,讓新伙伴的意見可以被同等重視,即便行之有年的「慣例」也可以在新伙伴的參與下重新被討論,讓符合時代演進的可能性可以出現。在文化上,支持鼓勵所有的創新,同時也要確保任何人的創意可以嚐試而不被別人干擾。
的確,這是個永遠令人新奇的新世界,在這裏很多東西還沒有名字,當你用手去指之後,你可以為它命名,在演化樹的分枝分岔處,或許可以走出令人動容的璀璨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