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決心:立下目標後堅持沒幾天就放棄,怎麼辦?

更新於 2020/01/24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Photo by Pixabay from Pexels
2020 年一開始,我問一位朋友:「怎麼今年沒聽你發表你的『新年新希望』了?」他笑著說:「許了也沒什麼用,去年說的一項也沒做到,完全堅持不下來啊!」其實我幾年前就不在許什麼「新年新希望」了,就跟我朋友說的一樣,許的當下信心滿滿,常聽到的像「讀 100 本書」、「每天要唸英文」、「每天早起不賴床」,好像目標要多大有多大,跟阿拉丁的神燈一樣隨便許,過兩天就把它們全都拋到腦後了。
為什麼我們許願的當下,會對自己未來期許「這麼有自信」呢?這其實是一個挺有趣的心理現象,叫「達克效應」;可以說不論是「立下新年新希望,最後放棄」,還是「考試時覺得自己肯定拿高分」,到「網路上的鄉民給人負評」,處處充斥著「達克效應」。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在「平均水平之上」

「達克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是 1999 年,由康乃爾大學的兩位心理學研究者,大衛・鄧寧(David Dunning)、賈斯丁・克魯格(Justin Kruger)提出,又稱「鄧寧・克魯格效應」,2001 年的搞笑諾貝爾奬得主就頒給了他們。
他們發現日常生活中往往有很多自以為聰明,但卻非常愚蠢、能力不足的人,總是有一些共性,例如很愛高談闊論、充滿自信、而且毫不懷疑自己的智商,還特別能對別人說教。
有人做了相關研究,找了大量的企業中的高階管理人,並問:「請問你們覺得自己的管理水平如何?」結果他們的自評分數意外的高,有 90% 的人都認為自己在「平均水平之上」,但一詢問他們的下屬跟同事,卻發現只有不到 40% 的人認為他們很優秀。
Photo by energepic.com from Pexels
「達克效應」得出一個結論,人們其實都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越愚蠢的人,越難察覺到自己的無知;他們技能不足、能力欠缺,不僅容易得出錯誤的結論,還會頻頻做出錯誤選擇,蒙蔽自己的雙眼。
這件事情不僅發生在公司高管身上,從汽車駕駛對自己的開車技術水平、到國際選手的能力自評、甚至是考試常常拿低分學生,無一例外都覺得「他們認為自己在平均水平之上」。

為什麼會發生「達克效應」?

人們在評估能力的時候,往往缺乏兩個要素,一項叫「原認知」,另一項叫「不同立場的資訊」。
1. 缺乏原認知,導致高估自身能力
「原認知」指的是對專業能力評估的標準,一位具有「原認知」能力的人,可以在表現不佳時主動退一步,客觀地評估自身的表現,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當你長期修煉某一項專業領域的技能,「原認知」就會浮現;例如一位畫家可以輕易的看出一件作品的筆觸、色調,一位導演可以判斷一場戲的演員情緒表現到不到位,一位優秀的音樂家可以聽出絕對音感,這些都是「原認知」的能力。
然而一般人若不具備「原認知」會如何呢?當然就只能從「自身認知」去給事情打分囉,這就造成了「認知偏差(cognitive bias)」。
例如當你問一位數學考試特別厲害的小學生:「你覺得數學難不難啊?」他會自豪的說:「哪會難?我的成績還是全班最好的呢!」他看到一位大學生算數學特別慢、想得特別久,還會笑對方:「哈哈他好笨喔!」殊不知對方在算的是微積分;這就是缺乏「原認知」,只能用自己的低緯度認知去評價別人,還高估自身能力。
另外像開頭說的「新年新希望」,也是因為我們在許願時,常會高估自己能達到的成果,所以每當年初許下:「今年我要讀 100 本書!」、「我要瘦下 20 公斤!」這種大願,最後都會失敗。
當一個有抱負的人特別好,但缺乏對自己能力的認知,屢次因為衝動、跨年、換工作、買雙新鞋,就熱血腦衝立大志,未免也太草率了點;幾乎 90% 的人給自己立下「目標」的時候都會訂的太高,結果做兩天才發現跟自己能力對不上,結果就是下修目標、或是選擇放棄,這就變成「每天都在立志,但每件事都做不成」。
Photo by Pixabay from Pexels
2. 缺乏不同立場的資訊,妄下判斷
當人在自己比較低能的領域,又缺乏訊息的時候,會傾向用自己週邊的資訊來彌補認知缺失,以評估現實狀況,這就會造成很多看看電視就能評論政治、看篇新聞就在酸言酸語、看部電影每個人都變成專業影評。
舉個例子,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覺得「自己比老闆厲害」,好像上司跟同事永遠都在幹蠢事、不懂的怎麼管理公司、連文案都不會寫,我以前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我當菜鳥員工的時候覺得老闆態度不好、用人不善、預算亂撒、不懂行銷、不懂文案,總是納悶他是怎麼撐起一間公司的,靠燒香拜拜嗎?
結果自己當了主管才發現,原來是「視野」問題,當員工的我只管自己的職責範圍、偶爾跟同事配合,在專案截止日前把每個項目都搞定就行了;但老闆跟主管要面對的是有限的預算、人力資源調配、哪些事情先做後做、公司幾年的發展方向。
所以員工看的是「戰術」,是眼前的任務;老闆看的則是「戰略」,是全局觀。
處於不同的立場,蒐集資訊的管道跟判斷事情的標準都會不同,當我們缺乏對方立場的資訊,只看到老闆的「慣」和「急躁」,就很容易下批評跟指責;但如果把自己也放在那個位置,每天睜開眼睛就在想著用人、用錢、找資源,估計我們也會心浮氣躁起來。
所以我最近都學著要開口批評別人前,馬上提醒自己:「我們站的位置不同,打的戰場也不一樣,不要輕易評價別人的成果,他也不容易啊。」
Photo by slon_dot_pics from Pexels

最重要的是,提醒了也沒用...

其實人們不管從事哪一項領域,都可能發生「達克效應」,因為只要深入耕耘、長時間投入的事情,都必須經歷三個階段:
愚者之巔 → 絕望低谷 → 智者之境
而一般人的「達克效應」就發生在「愚者之巔」,尤其是新手初入門,看什麼都覺得:「這我也會!他們都太廢了。」這就叫新手的謎之自信,沒辦法客觀評估事情的難易度以及成果水平的高低。
一般人也就這樣停留在「愚者之巔」了,沒有往「絕望低估」墜落的打算,這會形成什麼結果呢?會缺乏「認知反饋」,也就是沒有人告訴你:「你錯了,你既差勁又低能。」
因為一般人其實都不願意得罪人,往往不敢說實話。
我們應該已經很習慣用善意的謊言、客氣、但言不由衷的讚美來敷衍別人,例如朋友精心打造的作品,你其實覺得超普通,但還是要勉強的擠出一兩句讚美;或是明明看到對方死命的把自己塞進牛仔褲或婚紗裡,卻還要說:「好久不見,你瘦了欸!」選擇不說,是造成人們缺乏反饋的原因之一,這讓我們都活在善意,但充滿愚者的山巔上。
就算有一些專家、學者、願意說真話的人跳出來得罪大家,但因為「達克效應」實在太強大了,愚者的謎之自信還會使他們能言善辯、高談闊論,所以雙方最後都會吵起來。
畢竟沒有人願意被當成笨蛋,承認自己低能也是一件很羞恥的事情,當被指出錯誤時,通常我們的反應是極力的辯駁,哪怕是搬出一些荒謬、少見的特殊案例也要挽救一點面子,然後指高氣昂地回擊:「這個你又要怎麼解釋啊?」
當你對一位年輕的創業家說:「你缺乏很多社會經驗,而且前額葉未發育完全,很容易衝動、情緒化、缺乏對未來評估判斷的能力;要創業成功很難的,還是先去讀大學或找份工作吧。」他可能會立刻氣噗噗的回說:「可是賈伯斯、馬克佐克伯當年都是在我這個年紀輟學創業的啊!你憑什麼說我不行?」
就算你提出夠多的數據、案例、指出對方的錯誤,他們還可能反駁:「那是別人,我才不一樣。」所以最終結果往往是專家感到挫折而選擇閉嘴,外行人繼續犯蠢,帶著一股傻勁往前衝。
更重要的是我們都在做「缺乏立即反饋」的工作,不像工業時代早期,你可以清晰地看到隔壁生產線上的老伯一小時就拼出比你多 2.5 倍的螺絲,瞬間就讓你雙腿一軟,跪下來喊聲師父,意識到自己菜到爆。
而現代社會的工作諸如做一張設計稿、寫一篇文案、洽談一件案子,都是沒辦法馬上得知成果如何,也沒有人在旁邊時時提醒你的能力水平如何;所以我們總是停留在「愚者之巔」,等著某一天被現實重挫、見到大神雙膝下跪,讓他們一腳把自己踹下「絕望低谷」,才能重新審視無知的自我,慢慢邁向「智者之境」。
Photo by Pixabay from Pexels

想避免自身「達克效應」,怎麼辦?

具體還是要講講怎麼面對「達克效應」,還有我們開頭提的那個問題:「總是在立大志,卻沒辦法堅持完成一件事,怎麼辦?」
1. 堅持寫「自省日記」
清朝中興的名臣曾國藩是一位不怎麼聰明,但笨拙而努力不懈的人,一生都靠一個「勤」字把事情堅持下來;他年輕時,在 30 歲立志要做「聖人」,就問自己的老師晚清著名的理學家唐鑑,該怎麼做?
唐老師說:「每天堅持寫日記。」
曾國藩一聽很高興:「這個簡單,我會!(「達克效應」來了)」就開始每天寫日記,但寫的都是:「今天沈府請吃飯。」、「昨天去朋友家打麻將。」寫沒幾天就堅持不下去了,每次一忙就隔了幾個月沒寫,想起來又重新開始,斷斷續續的寫沒幾篇又發懶,就是沒辦法把這個習慣堅持下去。
於是他帶著自己的日記回去請教唐老師,老師打了他的頭說:「傻子!日記不是這個寫法,你那個叫記流水帳,日記是要寫自我反省啊!」曾國藩這才恍然大悟;之後他把寫日記當成一件每日必做的正事,要恭恭敬敬地用楷書來寫,而且要關注生活中的細節,對自己的行為做自省跟反思。
這次他終於把這件事給堅持下來了,而且一生都沒有停過。
曾國藩的「自省日記法」就是一舉兩得的招式,既能避免「達克效應」,警惕與反省自己的行為跟能力,又能練習堅持每日寫作;至今寫曾國藩的傳記或晚清的歷史,也拜曾國藩的日記提供了大量素材。
2. 要知道自己將走多長的路
其實堅持一件事情或培養一個習慣,是要分種類的,共有三種:行為習慣、身體習慣、思考習慣。
  1. 行為習慣:例如刷牙、每天上下班打卡、中午買杯咖啡、寫日記,這些只要 30 天左右就能培養起來。
  2. 身體習慣:要改變自己的身體狀態、生活習慣,例如減肥、早睡早起,這種至少要三個月才能培養起來,難度較大。
  3. 思考習慣:這個最難,思考的方式、邏輯,可能要用到一、兩年去培養。
前面提到我們常常是高估自身能力,以至於立下「過大的目標」,最後要嘛下修、要嘛放棄,很大的原因是我們沒有先搞清楚自己要堅持的是「行為」、「身體」、還是「思考」習慣;換句話說,你不知道自己要走多久的路,就直接上路了,當然很快就會放棄折返原點。
針對「行為習慣」,我的建議是「立小志向」,例如你要培養每天寫作的習慣,先不要一上來就說:「我要堅持 100 天,每天寫一篇文章!」這樣壓力太大了,你大概一個字都憋不出來。
改成:「10 天之內,每天都寫點東西,但字數、主題都不限。」這就非常容易達成了,而且真的做到 10 天,你會發現一點都不難,還會充滿自信,這時就能順著這股氣勢,再訂個 20 天的小目標。
至於「身體習慣」就麻煩一點,首先一定要意識到這是整個作息方式的改變,例如減肥,絕對不是 1-2 週少吃、去健身房跑跑步就能搞定的,要先意識到這個可能得花 3 個月到半年的堅持,當你真的下定決心願意去做,再制定一系列的行動方案。
當你有這種長期心理建設,就不會發生那種堅持幾天,不小心跟朋友聚會吃多了就氣著說:「算了!不減了。」其實以 90 天的尺度來看,你只不過是疏忽了 1 天而已,沒必要這麼生氣,明天再多做一點運動補回來就好。
至於「思考習慣」,這個我建議要「想 10 年」,也就是要用 10 年的尺度去想:「我能否堅持這件事情,每天都去提升我的思維?」
這邊說說我是怎麼培養「思考」的,我其實是藉由「閱讀」這個行為習慣,去幫助我提升長期的思維能力;這操作起來特別很簡單,我一開始也是一本書都讀不完,看兩頁就犯睏,但後來我就想:「那不然...一天看 1 頁就好。」就這樣,我就每天睡前,只看 1 頁。
而且當睡不太著的時候,拿起書來多看 2 頁,還真的就睡意襲來了,這樣堅持幾個月,到最後閱讀就變成了一種睡前儀式,從 2017 年至今,我已經維持每天睡前至少要看 2 個小時的書才就寢。
3. 動用「外部監督」
最後是一個簡單的小技巧,就是「找外援」,主動把自己正在堅持的事情公佈出去,讓別人來監督你的成果;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特別愛面子,講出去的話我們往往就有要做到的壓力,因此你可以把自己正在培養的一個「行為習慣」公布出去,例如每天把日記分享給幾位親密的朋友,讓他們給你一點反饋意見。
順帶一提,曾國藩後來就是用這招,當他改變寫日記的方式,還會隔幾週抄寫一批副本,一次給幾位老友傳閱,請他們看看自己的「自省」,大家還會給他批註、鼓勵,回信,這其實就是清朝的 Facebook 啊!
後來人人都知道「曾國藩是個善於自省、立志要做聖賢的人」,也都願意幫他、給他提意見,這變相的也打破了「達克效應」的認知盲區,獲得許多的反饋了。
zh.wikipedia.org/wiki/曾国藩

決心:下定決心做該做的事,絕不半途而廢

其實堅持一件事情,從時間的維度來看可以總結成:「做 10 天,想 10 年。」
很多時候我們要學會從堅持小事做起,先做個 10 天,不要立那種 1 整年的大志向;但做著做著,就要開始慢慢把尺度推展到 10 年;例如跟人合夥創業,這個就不能創 10 天吧!要想:「10 年後,我還願意跟這個傢伙相處嗎?」如果有猶豫,不妨先別答應人家。
富蘭克林的十三條美德,第四條是:「決心,下定決心做該做的事,絕不半途而廢。」
我們常常高估自己 1 年內能做到的事情,卻低估自己 10 年後的成就;對抗「達克效應」,時時客觀地評估自己,做 10 天,想 10 年,堅持一件事,似乎也就沒那麼難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這是我的《個人寫作課:會說就能寫,三種思維提升寫作力》的相關文章專題,會專門分享跟寫作有關的一切主題文章,如寫作技巧、觀點分析、生活/職場寫作應用等等;不論你有沒有購買我的寫作課,都希望你能在這邊有所收穫!(當然~如果覺得內容不錯,歡迎買課!)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工作中總是被各式各樣的訊息給打斷,但原因是我們身處在「訊息過載」的時代嗎?其實本質上,這是「注意力稀缺」的問題,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注意力怎麼被管控。
常在別人背後說閒話、一開口就不小心得罪人,人類的八卦行為極富社交意義,但我們也常常被各式各樣的八卦給傷害,到底該怎麼謹言慎行,管好自己的嘴呢?
我們為什麼在「吃」的方面這麼難節制?一般聽到的減肥建議都是「少吃多運動」,但往往它們都難以堅持,其實是我們把這件事想簡單了⋯⋯。
打開社群軟體,不論男女都開始習慣在自拍的時候,靠修圖把自己的臉 P 成理想中的樣子;近年來,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觀察發現,比起早期我們父母一輩,近代人自戀的特質居然呈現飛速增長。這就是今天要聊的話題,歡迎來到「自戀時代」。
整個社會是一場大型的「有限遊戲」,當絕大部分的人都遵從同一個模式過完這一生。一代又一代的將從小耳提面命的那條「成功的路徑」給傳下去,就形成了一層難以撼動的限制邊界;然而真實的人生,應該是一場「無限遊戲」,目的是追求延續,而非我輸你贏的終局。
我們常聽到一句話叫:「人是萬物之靈。」感覺起來好像有點自負與傲慢;但我們跑的沒有豹快、耐力沒有牛持久、咬合力量不如獅子、甚至也沒辦法像鳥一樣靠自己就飛起來,這個「萬物之靈」怎麼有點虛啊?但答案可能令你感到意外,人類之所以能在百萬年的演化中勝出,原因居然是我們可以「說故事」!
工作中總是被各式各樣的訊息給打斷,但原因是我們身處在「訊息過載」的時代嗎?其實本質上,這是「注意力稀缺」的問題,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注意力怎麼被管控。
常在別人背後說閒話、一開口就不小心得罪人,人類的八卦行為極富社交意義,但我們也常常被各式各樣的八卦給傷害,到底該怎麼謹言慎行,管好自己的嘴呢?
我們為什麼在「吃」的方面這麼難節制?一般聽到的減肥建議都是「少吃多運動」,但往往它們都難以堅持,其實是我們把這件事想簡單了⋯⋯。
打開社群軟體,不論男女都開始習慣在自拍的時候,靠修圖把自己的臉 P 成理想中的樣子;近年來,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觀察發現,比起早期我們父母一輩,近代人自戀的特質居然呈現飛速增長。這就是今天要聊的話題,歡迎來到「自戀時代」。
整個社會是一場大型的「有限遊戲」,當絕大部分的人都遵從同一個模式過完這一生。一代又一代的將從小耳提面命的那條「成功的路徑」給傳下去,就形成了一層難以撼動的限制邊界;然而真實的人生,應該是一場「無限遊戲」,目的是追求延續,而非我輸你贏的終局。
我們常聽到一句話叫:「人是萬物之靈。」感覺起來好像有點自負與傲慢;但我們跑的沒有豹快、耐力沒有牛持久、咬合力量不如獅子、甚至也沒辦法像鳥一樣靠自己就飛起來,這個「萬物之靈」怎麼有點虛啊?但答案可能令你感到意外,人類之所以能在百萬年的演化中勝出,原因居然是我們可以「說故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Dunning-Kruger效應是一種認知偏誤,揭示能力低者高估自己,能力高者低估自己的現象。文章介紹其原理、階段、實例及文化差異,並提出應對策略,強調謙虛與元認知的重要性。
Thumbnail
許多人缺乏執行力並不是出於懶惰,而是因為大腦不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會有結果。文章強調了成長型思維的培養,提出降低預期、不和外界比較、聚焦自己等方法,可以激發內在的動力。作者分享了自己歷練成長型思維的過程,以及在社群媒體經營中透過持續行動實現小目標的經驗。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達克效應的主旨,即越無知的人越是自信,而實力超過一個層級的人反而過於謙虛。作者從個人見解出發,分享了三種與達克效應相關的個性,彼此之間有點接近,卻不太一樣的情形。文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關於搶劫的真實故事和心理學效應《達克效應》的分享。文章描述了無知者過度自信的現象,並提醒人們擁有智慧成長的自信。文章橫跨科學、社會和心理學等領域,用淺顯易懂的例子解釋複雜的心理學效應。
Thumbnail
#「我知道啊,嘿呀,那個我都知道。」 #「我朋友也都在練馬拉松呀,還好啦沒什麼困難,養成習慣就好。」 #「XX企業總經理是我國小同學的弟弟,跟我還算熟啦!」 #「製作影片很簡單啦,現在一堆AI工具可以用,我跟你說啦,其實網路都很多資源,沒那麼困難啦!」
Thumbnail
這裡有一個杯子裝著半杯水,你的第一個想法是:還有半杯?還是只剩半杯?這個故事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以前都勸導所有人要看相光明面,看看我們手中還剩下的,人生多風光明媚,但這樣反而會坐吃山空,半杯水終究會喝光的,所以今天來分享三步驟邁向成功的另類思考法。
Thumbnail
「無知比知識更常孕育自信。(Ignorance more frequently begets confidence than does knowledge.)~出自 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所著的《人類起源》(The Descent of Man)一書中。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Charles Duhigg在其作品《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一書中,提及一個有趣的研究:在1998年有個實驗邀請128名五年級學生解答一道困難的題目。做完之後,每一位學生都知道自己分數很高,但實驗設計讓一半的人聽到:「你剛才一定很努力,所以分數這麼棒。」;另一半的學生則是聽到:「你一定很聰明,
Thumbnail
在成長之路上,正視自己的不足是必經之途。達克效應啟示我們,只有適應變化的人才能生存,這概念同樣適用於職場。首先,正視不足需要勇氣,推動追求更高專業知識。持續學習是關鍵,透過吸收新知識強化專業能力。其次,與同事合作攻克挑戰,共同應對市場變化。最後,勇於接受新挑戰是通往成功的出口。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Dunning-Kruger效應是一種認知偏誤,揭示能力低者高估自己,能力高者低估自己的現象。文章介紹其原理、階段、實例及文化差異,並提出應對策略,強調謙虛與元認知的重要性。
Thumbnail
許多人缺乏執行力並不是出於懶惰,而是因為大腦不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會有結果。文章強調了成長型思維的培養,提出降低預期、不和外界比較、聚焦自己等方法,可以激發內在的動力。作者分享了自己歷練成長型思維的過程,以及在社群媒體經營中透過持續行動實現小目標的經驗。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達克效應的主旨,即越無知的人越是自信,而實力超過一個層級的人反而過於謙虛。作者從個人見解出發,分享了三種與達克效應相關的個性,彼此之間有點接近,卻不太一樣的情形。文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關於搶劫的真實故事和心理學效應《達克效應》的分享。文章描述了無知者過度自信的現象,並提醒人們擁有智慧成長的自信。文章橫跨科學、社會和心理學等領域,用淺顯易懂的例子解釋複雜的心理學效應。
Thumbnail
#「我知道啊,嘿呀,那個我都知道。」 #「我朋友也都在練馬拉松呀,還好啦沒什麼困難,養成習慣就好。」 #「XX企業總經理是我國小同學的弟弟,跟我還算熟啦!」 #「製作影片很簡單啦,現在一堆AI工具可以用,我跟你說啦,其實網路都很多資源,沒那麼困難啦!」
Thumbnail
這裡有一個杯子裝著半杯水,你的第一個想法是:還有半杯?還是只剩半杯?這個故事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以前都勸導所有人要看相光明面,看看我們手中還剩下的,人生多風光明媚,但這樣反而會坐吃山空,半杯水終究會喝光的,所以今天來分享三步驟邁向成功的另類思考法。
Thumbnail
「無知比知識更常孕育自信。(Ignorance more frequently begets confidence than does knowledge.)~出自 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所著的《人類起源》(The Descent of Man)一書中。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Charles Duhigg在其作品《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一書中,提及一個有趣的研究:在1998年有個實驗邀請128名五年級學生解答一道困難的題目。做完之後,每一位學生都知道自己分數很高,但實驗設計讓一半的人聽到:「你剛才一定很努力,所以分數這麼棒。」;另一半的學生則是聽到:「你一定很聰明,
Thumbnail
在成長之路上,正視自己的不足是必經之途。達克效應啟示我們,只有適應變化的人才能生存,這概念同樣適用於職場。首先,正視不足需要勇氣,推動追求更高專業知識。持續學習是關鍵,透過吸收新知識強化專業能力。其次,與同事合作攻克挑戰,共同應對市場變化。最後,勇於接受新挑戰是通往成功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