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卡蘿‧杜維克(Carol Dweck)研究發現,人對於事物的態度,深刻影響未來發展,她稱之為「思維(Mindset)」。這之中又可以分為兩種,分別是:「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和「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
「固定型思維」的人,誤以為自己的智商、才華跟其他能力跟特質是與生俱來的。這樣的人對於遇到困難跟挑戰,往往會歸咎於自己本來就不行。他們或許會說:「我是害羞的人,所以上不了台。」這種人認為自己的能耐跟極限是固定的,一切在出生那時刻就注定了,類似於宿命論者。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人生的成就與天賦有關,因此努力的原因是要證明自己有這樣的天賦與才能。
相反地,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則相信,雖然我們每個人都不一樣,有人高有人矮,有人聰明有人笨,但透過不斷的努力,能力是可以加強的,出身的背景跟智商等等限制是可以翻轉跟突破的。因為這樣正向的想法,讓她們熱愛學習,並且鍛鍊出了非常好的挫折適應力跟自學能力。他們相信,雖然大家起跑點不同,但邁向終點的先後名次,仍是掌握在自己的努力程度上。
思維決定未來
杜維克研究兒童跟成人發展多年,發現不論是智能或性格,都不是根深蒂固、不能改變的。她的研究發現,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可能性,與其未來發展的成果有直接的正相關性,簡單的說就是「你認為自己如何,就如何了」。
如果今天一個人認為自己被限制重重,自己不夠好、很笨、家裡背景不夠硬,所以自己無法成功,這樣的人就真的沒辦法。同樣的,即便智力測驗、社經背景一樣的孩子,只要抱持「雖然我現在不行,但只要透過學習跟努力,我就能改變」這樣心態的人,他的未來也與他人不同。
所以當我們有不同的思維,我們就會進入不同的世界。有一種人認為,成功這件事情只是證明你原本就有的天賦跟才能;另一種看法則是,世界是不斷變化的,靠著後天努力跟學習,我們將成就無限可能。
對於固定性思維的人,輸掉比賽、被解雇或被拒絕,代表自己沒能證明自己的能力,甚至,這些失敗剛好證明了自己沒有才華。對他來說,失敗代表辜負,代表喪失價值跟沒有發揮潛能。甚至有些人因此認為,努力本身是沒有用的,因為如果努力導致失敗,那證明了自己無能;而如果夠有才華,甚至不需要努力。
對於成長型思維的人來說,則是不害怕挑戰,甚至越挫越勇,同時深信自己可以透過不斷努力跟練習,達到更高的境界。對於這樣思維的人,失敗本身只是過程的一部份,在過程中不斷嘗試而學習跟成長,才是最重要的目的本身。挫折跟失敗反而能讓人學習到事物的道理,反而能讓人用正向的態度積極的面對每一個挑戰,永不退縮。
杜維克做了一個實驗,觀察這兩種思維的孩子在面對事情不如意時大腦的反應。固定型思維的孩子,只有在答對問題得到分數時開心,對於答錯問題,他們認為這是失敗,表現出沮喪氣餒,甚至沒有興趣知道正確答案是什麼。另一方面,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對於答錯問題卻展現從容,他們認為「學到了原先不知道的問題之答案」本身,比答對問題更開心,因為更加擴展他們的知識。
如何培養成長型思維
然而,大多數的東方教育往往讓孩子朝向固定性思維發展。對於孩子的失誤,父母往往用責究的方式,這也造成了孩子長大後,經常用恐懼以及抗拒來面對失敗,認為挫折的發生代表自身能力的不足。如何培育孩子擁有成長型思維,也成為目前教育領域中的一大課題。
而身為成人,我們需要靠自己培養成長型思維,透過以下的幾個方法,我們可以找到形塑成長型思維的步驟。
1. 思考挫敗的價值:固定型思維的人,會認為一件事情的成敗本身發生時,這件事情的價值已經決定,就是勝者為王、敗者全輸。想要扭轉成為成長型思維,我們就要進一步思考,這件事情雖然失敗了,但有沒有帶來什麼價值,讓我們學習到什麼,成為更好的人呢?如果能把目光放更高,把事件擺在人生的格局看,肯定其價值,就有不同的結果。
2. 學會更加愛自己:成長型思維的人為什麼不害怕失敗呢?因為他們不認為失敗本身會貶損自己的價值,也就是失敗不代表自己不夠好、不行。他們知道如何「愛」自己,認同跟相信自己的價值,不會被外在的事物定義。而是透過自身不斷的努力、學習,成長成為更好的人。他們不限制自己,自然也不會被外在的事物限制。
3. 永遠不滿足現狀:一個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永遠不會覺得自己已經登峰造極,達到完美的狀態;也就是他永遠不會認為自己已經夠好了。當完成一個目標,又會馬上想到下一個新的方向跟目標去挑戰。不去追求安逸,就是成長型思維的人的態度。也因為這樣,讓他們能夠不斷更上層樓,達到更高的境界。
4. 相信自己會更好:而信念也是讓人達到成就的根本,相信「明天會更好」是成長型思維的一個重要核心。面對困難跟挑戰,都認為只是過程的一部份,同時這些挫折都不會是過不去的「坎」或者絆腳石,而是能讓我們成為更好自己的墊腳石。這種積極正向的態度,即便是跌倒也能笑笑站起來說:「哎呀,原來這有個坑阿,沒事沒事,記起來了!下次不再跌倒。」
5. 擁抱學習跟成長:熱愛學習,也是成長型思維的一大特點。這裡的學習不是狹隘的學校的知識學習。對成長型思維的人,人可以是學習的對象,一次失敗也可以是學習的目標,甚至看場電影,都可以透過自我對話反思自己能從中學習到的東西。想要不斷成長,就要透過學習跟自我激勵。
我自己就是一個成長型思維的人,出身貧困的家庭,父母離異,我是由年邁姑姑撫養長大的。從小雖然是問題學生,但是我總是抱持著《火影忍者》中鳴人的想法,就是有一天我一定能當上火影。雖然一路走來不是念最頂尖的名校,沒有特殊的獎項榮譽,也曾遇過許多困難,但我都相信這會讓我越挫越勇。
在以前,每次被投稿被拒或者被人看輕,我總是想著:「等著吧,有天你們會發現自己當時看走眼。」我有著年近30卻常常被認成高中生的娃娃臉,有時候去一些活動場合,一開始總是被當剛畢業的小男生,常被忽視,這時候反而讓我高興。因為想著當他們知道我是誰後的驚訝感,一定很有趣。每次遇到挫折,我都心裡暗暗高興:「太好了,我以後演講就有故事可以說了。」我覺得這樣的思維是讓我能從一個負分的起跑點走到今天的一大原因。(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