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停滯不前」到「持續進步」-先養成這個關鍵心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如果你可以變好,何必浪費時間一再證明自己有多出色?」-作家卡羅杜維克

《本篇文章部分內容取自〈心態致勝〉一書,並綜合筆者的想法與經驗撰述而成。》

「如果我失敗了,就代表我很糟、根本不可能成功」
「別人天生聰穎,會成功是應該的,哪像我資質不好,才會落得現在的模樣?」
「我的想法被否定了,是不是代表我真的很差?」
「他那樣也沒什麼了不起啊,我會的可比他多了」
這一些想法曾經出現在你的腦海裡過嗎?

我有過,而且曾時常出現。

這樣的想法,很常出現在你我的腦海中,而且,它不是你想要它不見,它就會跟著消失的。

其實會有這樣的想法,代表著你一定很希望自己可以表現得很好,好讓別人能夠欣賞你。

甚至你會努力讓自己呈現出完美無瑕的一面,不允許有任何的瑕疵,所以你常常把自己逼得很緊,說服自己要做好每一件事,好讓別人覺得「我是個優秀的人」。

你很希望獲得他人的讚美,讚美你是個很厲害的人,反之,你也害怕別人對你的批評,彷彿批評就是對你的否定,隱約地告訴你,其實你不成功、你不優秀。

這樣的念頭,一方面象徵著希望表現很好的你,但另一方面,它卻可能默默阻礙著你,阻礙你變得優秀。

因為當你越是希望自己保持完美的模樣,越容易讓你裹足不前,深怕一做錯事情,就會暴露你的缺點,長久下來,你開始害怕接觸新的挑戰。

這樣的心態在《心態致勝》一書中稱作「定型思維」,覺得自己的表現是由天賦所決定,所以會以他人的評價來衡量自己的價值,如果他人貶低我,就代表「我本身」很差勁。

而書中提到另一個心態叫作「成長型思維」,認為自己的表現是由努力所決定,一時的失敗只是暫時的,因此當別人評價自己時,只要吸收其中的建言,就能夠幫助自己變得更好。

柏克萊大學的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當學生具有成長心態時,在不斷遭遇挑戰之下,信心會提高。但當學生具有定型心態時,面臨的雖然是相同挑戰,但信心卻會降低」。

當你越希望你是完美的,反而會讓你無法成長、接受挑戰,反之,專注於改變、成長與學習,才能使你真正的進步。

我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想起了一句很多勵志文章都會提到的話:
「你不用很優秀才開始,而是要開始了你才會變得很優秀。」

起初單純覺得這句話很激勵人心(好喝的雞湯!),後來發現,這句話前段「你不用很優秀才開始」在講的,其實就是所謂的「定型思維」-我們時常會想要等到一切都完美了才開始動工。

比如,如果你想要成為一位 YouTuber ,你很有可能會這樣想:

「等到我學會高超的剪輯、等我有錢買好的相機、等我能在鏡頭前表現泰然自若後,才會有觀眾關注我,這時我再開始做我的第一支影片。」

(歡迎照樣造句:「等到…我就…」,你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句話是什麼呢?)
通常第一句話,就是你心中最渴望做的事情。

然後拖著拖著,一年過去、兩年過去了。然後再告訴自己:

「已經錯過黃金時間了,還是算了吧,我不是這塊料」

而後段「要開始了你才會變得很優秀」,在講的就是「成長型思維」,無論起初的作品是好是壞,只要踏出第一步,然後不斷修正,就可以慢慢的提升品質,達到心目中所想要的優秀境界。

如果同樣以 YouTuber 來作舉例,其實你可以嘗試去看許多知名 YouTuber 的第一支影片,你會發現,他們很多人在一開始也是用一般的麥克風或是用電腦的內建鏡頭來錄影,甚至講話也會卡詞。

但經歷了兩三年不斷優化與修正的歷程,不僅現在影片的品質都很優,而且也打開了知名度。

所以如果現在的你還不夠好,其實沒有關係,只要開始你的第一步,再慢慢成長、進步,不管走到哪、表現好不好,都會比當初停滯不前的你還要領先。
Photo by Hakan Hu from Pexels
在談「成長型思維」時,我覺得很多人也會和我一樣,會出現一種想法:
「社會上總有些限制、框架,讓我們無法如心所願,甚至無法讓我樂觀地說『我努力就會成功』,因為努力不一定會成功」。
當然社會上有許多限制,但我認為,一來,要先去定義「成功」是什麼。

很多人界定的成功,是成為天才音樂樂手、成為富豪,但這樣的成功是你心裡真的想要的嗎?這樣的成果,就等於成功嗎?
所以,先定義一下你心目中的成功吧。

若是以「不一定會成功」,而且這個「成功」的定義還很模糊,藉此不認同成長型思維,我倒覺得失去成長型思維其中蘊含的美意了。

還有一點是,筆者本身認為「成功」這個詞很曖昧不明,因為人生很難(甚至根本無法)用「成功」跟「不成功」去分類。

/

二來,我覺得成長型思維更可貴的是,它能夠鼓勵你跟我不停地前進、進步,或許現在的你能做的事情沒有那麼多,但…
如果現在要前進一小步,你想到的會是什麼?

比如,你想要創業,但沒經驗、沒人脈、沒資源,說要現在立刻開公司,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是很困難的,但你能夠跨出的一小步是什麼呢?

可以是透過上課結交朋友累積知識,又或是先去相關的領域工作獲得資源等等。

如果現在的你無法抽身上課或換工作,那能不能買書來看?或上線上課程呢?以此類推。

先找出可以開始的一小步,然後動工吧。
Photo by cottonbro from Pexels
如何培養成長型思維?
其實很難說「你或我,完全是成長型思維或定型思維的人」,因為在面對不同的事情,像是課業、工作、興趣或是感情,可能會依照你的特質、經驗,而擁有不同的思維。

如果你去回想,可能會發現自己在某些領域屬於成長型思維,但在別的領域則是屬於定型思維。

所以其實我們都有成長型思維,只是比例多寡的差別而已。

因此如果你希望提升腦海中出現成長型內容的次數,我自己的做法是把成長型思維的話語寫下來,貼在每天都會經過的牆上

每天一經過,看到紙條,就會重複提醒著自己「比完美更重要的是進步」,藉此讓成長型思維久住在我的腦海中。

如果你想要了解我曾經有過哪些定型思維?
我又是如何從培養成長型思維?
以及成長型思維如何幫助我真的有勇氣寫出第一篇文章、作出第一支音頻,並且持續創作?

那歡迎收聽今天節目,裡面我會分享更多個人經歷以及克服定型思維的方法,歡迎來找我聊聊天~

收聽節目
我的廣播節目:在 Podcast / Spotify / YouTube 上搜尋【娜個自己 That Myself】收聽 #11 第十一集
或是點擊文字連結:PodcastSpotifyYouTube
<快速聽>
1:19 你有過這些想法嗎?你是不是這樣的人?
3:02 為什麼越希望完美,越可能讓你裹足不前?
3:47 定型思維 v.s 成長型思維
4:28 兩種思維的差異與影響
5:47 其實這句心靈雞湯,就在講這兩種思維!
9:00 成長型思維的價值
10:28 其實我們都有成長型思維
11:11 我培養成長型思維的做法
12:21 我的故事:從定型思維到成長型思維的轉變
14:16 怎麼接受他人的批評?
17:05 Bonus 心態養成

每周日有新產出。
如果你對文章提到的這本書有興趣,購書連結請點我
若你想給予我一些鼓勵,可以免費幫我點擊 LikerCoin 幫助我獲得支持!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一種感覺… 生活上沒有遇到什麼太大的災難,一切看似過得還算平順。 偶爾雖然有點挫折,但都還能勉強地爬起來;偶爾也有讓自己開心的事,但常常開心一時爽,接著空虛感就湧上心頭。 這篇文章分享的方法,或許可以讓你的生活有一些轉變,讓你的日常多了一些踏實與幸福。
真正的尊重不是建立在職業上,而是建立在你的人格特質上。頭銜在一開始會讓你得到別人的尊重,可是你把頭銜拿掉後,你是什麼樣的人,才是更重要的一件事。 挪威交換一年的于婷,在交換前,原本認為自己要很完美,而且要擔任醫生才能夠獲得他人的尊重,來交換之後,生命的機緣讓她開始擁抱自己的不完美與興趣...。
聽說挪威和台灣簡直是兩種不一樣的世界,這是真的嗎? 于婷,曾經去挪威交換一年,在這一年當中,她體驗了各種文化衝擊,而且在不同價值觀的洗禮下,重新擁抱不完美的自己,甚至勇敢做出挑戰台灣社會價值觀的生涯決定。 在了解于婷的生涯選擇之前,先來聊聊社會文化的差異吧。
本篇文章的部分內容摘錄自《最強腦科學時間術》以及《深度工作力》兩本書,並結合個人經驗與想法綜合撰述而成。 本文分享書中提及的內容,整理成 3 個迷思以及 5 個提升專注力的技巧。從現在開始優化你的工作效率吧!
人生總會遇到幾個讓自己愛到掏心掏肺的人,甚至覺得世界都繞著他轉。為了迎合對方的口味,你不停地改變自己,剪了不適合的髮型、做不喜歡的事情、去沒興趣的地方,漸漸地,你開始失去自己。 如果你現在正在思考要如何放下那個讓你在意的他,這裡提供你三個很實用的方法,幫你與他斷捨離。
這一路上我們能為自己決定的地方已經不多了,當你清楚自己的喜好和志向後,更要把握生命給你勇敢的機會,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 Judy Tsai 有時候人們會掉入沉沒成本謬誤,放不下已經付出的努力,導致錯失了未來能夠嘗試新事情的可能性,Judy 分享了三個步驟,讓你能夠避免自己掉入沉沒成本謬誤。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一種感覺… 生活上沒有遇到什麼太大的災難,一切看似過得還算平順。 偶爾雖然有點挫折,但都還能勉強地爬起來;偶爾也有讓自己開心的事,但常常開心一時爽,接著空虛感就湧上心頭。 這篇文章分享的方法,或許可以讓你的生活有一些轉變,讓你的日常多了一些踏實與幸福。
真正的尊重不是建立在職業上,而是建立在你的人格特質上。頭銜在一開始會讓你得到別人的尊重,可是你把頭銜拿掉後,你是什麼樣的人,才是更重要的一件事。 挪威交換一年的于婷,在交換前,原本認為自己要很完美,而且要擔任醫生才能夠獲得他人的尊重,來交換之後,生命的機緣讓她開始擁抱自己的不完美與興趣...。
聽說挪威和台灣簡直是兩種不一樣的世界,這是真的嗎? 于婷,曾經去挪威交換一年,在這一年當中,她體驗了各種文化衝擊,而且在不同價值觀的洗禮下,重新擁抱不完美的自己,甚至勇敢做出挑戰台灣社會價值觀的生涯決定。 在了解于婷的生涯選擇之前,先來聊聊社會文化的差異吧。
本篇文章的部分內容摘錄自《最強腦科學時間術》以及《深度工作力》兩本書,並結合個人經驗與想法綜合撰述而成。 本文分享書中提及的內容,整理成 3 個迷思以及 5 個提升專注力的技巧。從現在開始優化你的工作效率吧!
人生總會遇到幾個讓自己愛到掏心掏肺的人,甚至覺得世界都繞著他轉。為了迎合對方的口味,你不停地改變自己,剪了不適合的髮型、做不喜歡的事情、去沒興趣的地方,漸漸地,你開始失去自己。 如果你現在正在思考要如何放下那個讓你在意的他,這裡提供你三個很實用的方法,幫你與他斷捨離。
這一路上我們能為自己決定的地方已經不多了,當你清楚自己的喜好和志向後,更要把握生命給你勇敢的機會,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 Judy Tsai 有時候人們會掉入沉沒成本謬誤,放不下已經付出的努力,導致錯失了未來能夠嘗試新事情的可能性,Judy 分享了三個步驟,讓你能夠避免自己掉入沉沒成本謬誤。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許多人缺乏執行力並不是出於懶惰,而是因為大腦不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會有結果。文章強調了成長型思維的培養,提出降低預期、不和外界比較、聚焦自己等方法,可以激發內在的動力。作者分享了自己歷練成長型思維的過程,以及在社群媒體經營中透過持續行動實現小目標的經驗。
Thumbnail
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博士將智力觀念分為固定型心態和成長型心態,影響我們的學習和發展。固定型心態的人認為能力是固定的,害怕失敗會暴露自己的不足。成長型心態的人相信能力可以通過努力和堅持提高,視挑戰為學習的機會。培養成長型心態對學習和職業發展至關重要。
Thumbnail
前言 作者在這本書中探討了一個有趣的前提:高智商並不總是等同於高成就或個人滿足感。這本書旨在幫助所謂的"聰明人"克服可能阻礙他們充分發揮潛力的心理障礙。 內容概述: 1. 自我認知: 書中強調了理解自己思維模式的重要性,包括過度分析、完美主義等傾向。 2. 情商發展: 作者論述了為何情商
Thumbnail
我一直以為自己喜歡學習,怎麼樣也偏向成長型心態多一點吧? 結果發現,相反的症狀可多了。 《心態致勝》作者是卡蘿.杜維克(Carol S. Dweck)博士,她認為抱持成長心態(growth-mindset)的人,最終發展得更為傑出,2006年這個概念引起大量關注,這本書也成為暢銷書。
本文探討定型心態導致的負面情緒以及重構應對方式,並提供了一些個人案例來說明。
1.定型者心態v.s成長型心態定義 以「學習」的腦波來說,定型心態者對得分結果反應激烈,而成長型心態者對學習過程較感興趣。換句話說,成長型心態者重視過程,定型心態者重視結果。 2.成長型心態的優勢 重視結果的問題在於失敗會放大痛苦,嚴重時可能一蹶不振。而成長型心態者則是不斷優化過程,相較之
Thumbnail
第一章 心態   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急於證明自己的智能、性格、品格達到標準。 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你可以透過努力來培養你的基本素質。   不用證明自己有多出色來掩飾自己的不足,而是設法克服自己的不足。   舉例來說,你今天考試拿了C+,車子被開了罰單
Thumbnail
人天生就會期望受到肯定,我們總是會尋求他人的認同,但你有沒有想過其實你可以不要追求這些認同感? 上面這段話是我在看了「創勝心態」後腦中浮現的想法,有時候我們太容易,因為追逐外顯的成就而迷失自我,例如在理財時總是要比拚報酬率,上班時總是想要...
沒有人不想要成功。不管是自我定義的成功、還是世俗眼光中的成功,人人皆趨之若鶩。但到底怎樣才能成功?
Thumbnail
固定型思維模式常常讓我們過度在意他人的看法,使我們的行動和決定受限於外界的評價和期望。這種思維模式往往導致恐懼失敗,害怕挑戰,因為失敗在這種思維下被視為個人能力的不足。相反地,成長型思維模式則鼓勵我們專注於自我提升和學習。在這種思維下,挑戰被視為成長的機會,失敗則是學習和進步的一部分。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許多人缺乏執行力並不是出於懶惰,而是因為大腦不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會有結果。文章強調了成長型思維的培養,提出降低預期、不和外界比較、聚焦自己等方法,可以激發內在的動力。作者分享了自己歷練成長型思維的過程,以及在社群媒體經營中透過持續行動實現小目標的經驗。
Thumbnail
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博士將智力觀念分為固定型心態和成長型心態,影響我們的學習和發展。固定型心態的人認為能力是固定的,害怕失敗會暴露自己的不足。成長型心態的人相信能力可以通過努力和堅持提高,視挑戰為學習的機會。培養成長型心態對學習和職業發展至關重要。
Thumbnail
前言 作者在這本書中探討了一個有趣的前提:高智商並不總是等同於高成就或個人滿足感。這本書旨在幫助所謂的"聰明人"克服可能阻礙他們充分發揮潛力的心理障礙。 內容概述: 1. 自我認知: 書中強調了理解自己思維模式的重要性,包括過度分析、完美主義等傾向。 2. 情商發展: 作者論述了為何情商
Thumbnail
我一直以為自己喜歡學習,怎麼樣也偏向成長型心態多一點吧? 結果發現,相反的症狀可多了。 《心態致勝》作者是卡蘿.杜維克(Carol S. Dweck)博士,她認為抱持成長心態(growth-mindset)的人,最終發展得更為傑出,2006年這個概念引起大量關注,這本書也成為暢銷書。
本文探討定型心態導致的負面情緒以及重構應對方式,並提供了一些個人案例來說明。
1.定型者心態v.s成長型心態定義 以「學習」的腦波來說,定型心態者對得分結果反應激烈,而成長型心態者對學習過程較感興趣。換句話說,成長型心態者重視過程,定型心態者重視結果。 2.成長型心態的優勢 重視結果的問題在於失敗會放大痛苦,嚴重時可能一蹶不振。而成長型心態者則是不斷優化過程,相較之
Thumbnail
第一章 心態   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急於證明自己的智能、性格、品格達到標準。 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你可以透過努力來培養你的基本素質。   不用證明自己有多出色來掩飾自己的不足,而是設法克服自己的不足。   舉例來說,你今天考試拿了C+,車子被開了罰單
Thumbnail
人天生就會期望受到肯定,我們總是會尋求他人的認同,但你有沒有想過其實你可以不要追求這些認同感? 上面這段話是我在看了「創勝心態」後腦中浮現的想法,有時候我們太容易,因為追逐外顯的成就而迷失自我,例如在理財時總是要比拚報酬率,上班時總是想要...
沒有人不想要成功。不管是自我定義的成功、還是世俗眼光中的成功,人人皆趨之若鶩。但到底怎樣才能成功?
Thumbnail
固定型思維模式常常讓我們過度在意他人的看法,使我們的行動和決定受限於外界的評價和期望。這種思維模式往往導致恐懼失敗,害怕挑戰,因為失敗在這種思維下被視為個人能力的不足。相反地,成長型思維模式則鼓勵我們專注於自我提升和學習。在這種思維下,挑戰被視為成長的機會,失敗則是學習和進步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