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設計師們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的「冒牌者症候群」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在設計師的圈子之中流行著一種文明病,可能你或多或少聽過,甚至已經罹患而不自知。

染上此症狀的人會經常陷入一種自我反省的內在恐慌中,並且深怕別人發現。

如果你幾乎每天在腦海中都迴響著以下聲音:
「我這樣執行是不是正確的?」
「別人看起來都很順利,為什麼只有我好像很糟糕?」
「如果他們發現其實我沒有很懂怎麼辦?」
「是不是因為我缺少了某種資歷證明,所以我沒資格說自己會這個能力?」
「我如果改了某個流程,是不是就不符合書上或理論的要求?」
「我第一次執行的結果很糟糕,我是不是其實沒有這方面的才能?」

或許你也感染了這個文明病,它的名稱是「冒牌者症候群」。

我想從三個角度跟你聊聊我對這個文明病的看法,但不保證幫助你解脫,畢竟我也害怕我說錯了(喂)

以下是本文想跟你討論的三個重點:
1. 從達克效應來觀察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範圍
2. 人類是經驗的動物
3. 建立自我認同,才能啟動同理心

▋從達克效應來觀察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範圍 ▋

你在網路上搜尋「達克效應(DK effect)」,就會看到一張高高低低的圖表,這個有名的社會心理學領域所提出的理論,是指一種人腦中的認知偏差。

raw-image

「能力有所欠缺的人,有一種虛幻的自我優越感,錯誤地認為自己比真實情況更加優秀。」

你現在是不是一臉困惑,我幹嘛在談「冒牌者症候群」的話題時,跟你提「自我優越感的幻覺」?這分明是兩碼子事情。

這兩者還真是同一件事情,請看下圖達克效應的圖表,第一階段「愚昧山峰」是一般濃縮版描述「自我優越感幻覺」的部分。

但別急,如果你罹患的是冒牌者症候群,你還可以繼續看第二階段「絕望低谷」呀!

我認為整個達克效應,是在完整描述人類認知某個領域的學習經驗。

當我們還是新手的時候,因為有大量前人經驗可以借鏡,甚至處於一種舒適圈中,不管怎麼犯錯似乎都不會太嚴重,這個看到的領域問題都很表層,因為都有大量前人踩過的坑給你借鏡。

但是一門足夠專業有深度的領域,你探索一陣子之後,會開始獨自進入「複雜的情境」。

好比你學 UX,第一個階段在低風險的工作坊或者線上課程中吸收了許多知識,操作方法論的過程覺得好像沒什麼困難的。

但是到了面對真實世界的複雜性問題時,突然發現要執行訪談之前,有許多前置作業以及利害關係人必須溝通清楚,甚至連最基本的研究主題,要定案下來都難如登天。

「原來,我是這麼的無知,還有這麼多事情我不知道,怎麼書上都沒有講清楚呢?」

遭遇這些複雜情境所產生的挫敗,在你我的心中滋生了可怕的心魔。

▋人類是經驗的動物 ▋

然而人類在演化過程中誕生的腦袋,並不是用「事實」與「講道理」就可以領悟的。許多事情必須親身經歷之後,才會有所感覺,並且意識到這些因素的因果關連。

其實書上有講,只是有些作者曖昧不明的稍加提示,可能他罹患專家特有「知識的詛咒」,你的問題看起來像是高牆,但作者可能毫無意識抬腳一跨,就越過了這類型的阻礙,沒有意識到這是個問題需要提醒你。

另外我們若是在安全的舒適圈學習過某個能力,不免會產生「情境依賴」,就像在學校教室裡面會寫數學考卷上的問題,但到了真實世界就很難應用在野外探測上。

記錄在書上的內容是被高度抽象化的原理,但我們的身體與腦袋要真正應用,必須一面適應環境,一面試圖確保可執行的條件。

我曾經看過有新手提問,雖然看了書、買了線上課程,但對於實際上該怎麼找人來訪談,覺得非常困難,不知該從何下手。

光是「找人來訪談」,可能前人就是從身邊的朋友先找看看,然後發現訪談成果很糟糕,才學會要有條件的去尋找跟研究主題相關的人來訪談。

在沒有人帶領的情況下,只能透過計畫、執行、犯錯、檢討、改善計畫、再執行的流程,持續的摸索前行。

實際經歷過至少一次,我們的腦袋才會產生「意義的地圖」,如此再吸收前人所分享的經驗,才會容易對照到自己執行過程上的不足,進行更精確的改善。

▋建立自我認同,才能啟動同理心 ▋

當我們從絕望低谷被大量「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挫敗與陌生情境沖刷過之後,你腦袋中的意義地圖逐漸豐富,一個一個陌生地點在你的腦海中點亮,形成了路徑。

將會有一天,你更加認識自己,因為你看懂了自己的已知範圍。

當你開始產生自我認同,了解設計師這個身分所要面臨的挑戰與困難,並且還有心力去進行「有所追求」的時候。

你的注意力會從內在的自我反省,隨著身分認同的建立,開始將眼光投放到外界。

你會發現原來「設計是在幫助別人解決問題」,而不是「用我想到的好棒棒方法來解決問題」。

只要經歷一次「先觀察問題本質,再動手解決」的歷程,你就會像上癮一般,對於觀察問題樂此不疲。

這個時候「我的執行流程到底對不對」就再也不是關注點,你將以設計師的身分,全心全意投注在他人身上,開始觀察這個世界的運作,開始建構系統思維,去看懂原來許多問題彼此之間是關連的。

我們必須先建立自我認同,才有辦法將腦袋中的注意力從內在心魔,轉移到為了外界與他人的連結而付出。

希望透過這篇分享,能讓你面對內在孤獨與恐懼的路上,知道這一切是每個人都經歷過的風景,願你走上自己的路。

This is the way.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獸群之心 / Soking的沙龍
82會員
47內容數
以一個資深網路產品設計師的眼光,討論網路思維、產品思維以及心理學如何幫助我們了解這個世界。
2023/06/02
其實在與客戶開顧問會議的時候,我常常會勸客戶不要輕易發動用戶研究,而是應該回歸到基本的問題定義,那就是我們現在希望解決產品發展過程的什麼問題? 我想透過這篇文章來思考整理,我對於用戶研究在什麼時機發動,對於產品服務的發展會是更明確的效益與用途。 從商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我通常會以這幾點作評估基礎...
2023/06/02
其實在與客戶開顧問會議的時候,我常常會勸客戶不要輕易發動用戶研究,而是應該回歸到基本的問題定義,那就是我們現在希望解決產品發展過程的什麼問題? 我想透過這篇文章來思考整理,我對於用戶研究在什麼時機發動,對於產品服務的發展會是更明確的效益與用途。 從商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我通常會以這幾點作評估基礎...
2023/05/26
前陣子我在回顧過去幾年合作過的企業,重新思考他們是在什麼情況下察覺自己需要尋找外部的體驗設計團隊協助,希望透過這篇文章疏理自己的觀點,也分享給你。 ​我發現可以用三個問題作為分析的角度,來評估這個議題...
2023/05/26
前陣子我在回顧過去幾年合作過的企業,重新思考他們是在什麼情況下察覺自己需要尋找外部的體驗設計團隊協助,希望透過這篇文章疏理自己的觀點,也分享給你。 ​我發現可以用三個問題作為分析的角度,來評估這個議題...
2023/05/21
先前在訓練我們家的新人 UX 設計師如何帶領客戶進行設計思考工作坊,這對我來說也是一個新鮮的嘗試,引導別人如何進行工作坊引導,這在語言與概念上有著遞迴的樂趣。 觀察我們家新人如何出包,與他一起覆盤的過程,也讓我建構了「原來這些概念需要特別提醒」的 Tips,因此本文想跟你分享我的觀察。
2023/05/21
先前在訓練我們家的新人 UX 設計師如何帶領客戶進行設計思考工作坊,這對我來說也是一個新鮮的嘗試,引導別人如何進行工作坊引導,這在語言與概念上有著遞迴的樂趣。 觀察我們家新人如何出包,與他一起覆盤的過程,也讓我建構了「原來這些概念需要特別提醒」的 Tips,因此本文想跟你分享我的觀察。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逆思維是華頓商學院最具影響力的教授所寫。這本書非常多值得省思的點。整理一下自己對於逆思維的讀書心得,分成「心態面」「溝通面」和「生涯面」,一起來讀書讀人讀世界!
Thumbnail
逆思維是華頓商學院最具影響力的教授所寫。這本書非常多值得省思的點。整理一下自己對於逆思維的讀書心得,分成「心態面」「溝通面」和「生涯面」,一起來讀書讀人讀世界!
Thumbnail
「曾讓蜜雪兒‧歐巴馬、艾瑪‧華森都深陷焦慮…」 這是《冒牌者症候群》這本書簡介的開頭,看到這個簡介,會有種這個「冒牌者症候群」離我們很遠的感覺, 是那些功成名就、位高權重的人才會有的煩惱, 已經很厲害的人會產生突然不相信自己的現象,很容易讓人誤解了冒牌者症候群的意義
Thumbnail
「曾讓蜜雪兒‧歐巴馬、艾瑪‧華森都深陷焦慮…」 這是《冒牌者症候群》這本書簡介的開頭,看到這個簡介,會有種這個「冒牌者症候群」離我們很遠的感覺, 是那些功成名就、位高權重的人才會有的煩惱, 已經很厲害的人會產生突然不相信自己的現象,很容易讓人誤解了冒牌者症候群的意義
Thumbnail
最近腦中不知為何,一直浮出對這個議題的思索和探討及整合 ; 首先,我們來定義一下,什麼是『冒牌者症候群』?在維基百科中寫道: 冒名頂替症候群(英語:Impostor syndrome),亦稱為冒名頂替現象(英語:impostor phenomenon)。這個名稱是在1978年由臨床心理學家所提出,用
Thumbnail
最近腦中不知為何,一直浮出對這個議題的思索和探討及整合 ; 首先,我們來定義一下,什麼是『冒牌者症候群』?在維基百科中寫道: 冒名頂替症候群(英語:Impostor syndrome),亦稱為冒名頂替現象(英語:impostor phenomenon)。這個名稱是在1978年由臨床心理學家所提出,用
Thumbnail
在設計師的圈子之中流行著一種文明病,可能你或多或少聽過,甚至已經罹患而不自知。 染上此症狀的人會經常陷入一種自我反省的內在恐慌中,並且深怕別人發現。 如果你幾乎每天在腦海中都迴響著以下聲音: 「我這樣執行是不是正確的?」 「別人看起來都很順利,為什麼只有我好像很糟糕?」 「如果他們發現其實我沒有很懂
Thumbnail
在設計師的圈子之中流行著一種文明病,可能你或多或少聽過,甚至已經罹患而不自知。 染上此症狀的人會經常陷入一種自我反省的內在恐慌中,並且深怕別人發現。 如果你幾乎每天在腦海中都迴響著以下聲音: 「我這樣執行是不是正確的?」 「別人看起來都很順利,為什麼只有我好像很糟糕?」 「如果他們發現其實我沒有很懂
Thumbnail
冒牌者現象是指個人認為自己配不上成功,也深信自己才智與能力都不夠好的狀態。你認為自己現在的一切都是運氣好、或是剛好有一些人喜歡你,所以你才能維持現在成功的假象;而自己其實配不上這個職位或身份,一旦被拆穿,就有可能在一夕之間失去它們。 你也有冒牌者症候群嗎?
Thumbnail
冒牌者現象是指個人認為自己配不上成功,也深信自己才智與能力都不夠好的狀態。你認為自己現在的一切都是運氣好、或是剛好有一些人喜歡你,所以你才能維持現在成功的假象;而自己其實配不上這個職位或身份,一旦被拆穿,就有可能在一夕之間失去它們。 你也有冒牌者症候群嗎?
Thumbnail
人生是一場沒有盡頭的探索旅程,過程中我們會遇到無數個哲學問題,像是為何要工作?工作不快樂還該繼續下去嗎?工作之餘生命除了賺錢養活自己,還有其他的意義嗎? 這些題目不是某個主考官出的,也沒有人會逼我們作答,想無視眼前的考卷也不會被當掉,因為哲學題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而是取決於自己的命題與判斷。
Thumbnail
人生是一場沒有盡頭的探索旅程,過程中我們會遇到無數個哲學問題,像是為何要工作?工作不快樂還該繼續下去嗎?工作之餘生命除了賺錢養活自己,還有其他的意義嗎? 這些題目不是某個主考官出的,也沒有人會逼我們作答,想無視眼前的考卷也不會被當掉,因為哲學題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而是取決於自己的命題與判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