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是溝通的主流形式嗎?
方格精選

「言語」是溝通的主流形式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老三洛韶長大了,開始成為三個孩子裡最後一個睡著的人。

睡前的畫面經常是:

妞妞弟咕已經累倒,而洛韶就在昏暗的房間裡,不停地去拍打妞妞起來陪他唱歌,他會先發聲,「呃~~~~~」的長音,等妞妞來合音。這是平常妞妞會跟他玩的「唱歌遊戲」。他幾乎是眉飛色舞的去找妞妞。

妞妞沒有反應,他就去找弟咕。開始捏弟咕的臉,希望他起來陪他玩。 他開始知道跟不同的人互動有不同的方式。

弟咕沒有反應,他就開始爬雙層床,然後在昏暗的房間裡,自己一個人,不停的重複著「爬上去、在懸崖邊求救、被抱下來、再爬上去」的循環。

勸說無效,也不敢過度陪玩,我們(媽媽爸爸)都絕望但也抱著希望的開始做自己的事。

他玩著玩著,會突然爬回我身邊,挨在我手臂旁,翻身把肚子朝上,然後像隻貓咪一樣,好像在叫我可以摸摸他、餵他喝奶。他會哎呀呀的胡亂說了幾句,聽起來很像在說:「今天玩得很爽,差不多了,奶在哪?我準備好了。」

然後進入備睡狀態。

仔細回想,每個流程他似乎都在決定自己今天想怎麼過,也清楚表達自己的意志。雖然一句話都還不會說,才一歲的他卻好像整天都有發出「溝通」,試圖讓人理解他想幹嘛。例如,光是哭聲,就有「求救哭」、「抱怨哭」、「不要逼我的哭」好幾種。「我還想玩」的肢體動作,可就更多了。

言語之外,還有很多管道,是可以噴發出人類想傳達的訊息的。因為學步兒還不會說話,因此這些蛛絲馬跡在他們身上格外明顯。

常聽到有人會要孩子在哭的時候,要求他們講清楚。但基本上,他可能已經「在講」了,只是,是用他比較熟悉的作法---非語言。

在成人的世界裡,「言語溝通」是不是一種主流呢?

孩子學會說話後,我還有把感官打開來看見他們「其他」的表達方式嗎?還是經常只是要求他們「講清楚」,只因為他們已經「該要會講」了呢?

這好危險啊。在這個過程裡,似乎也變相的要求他們:把其他表達方式弱化,留下一種最文明的方式吧!

但是,到底什麼是「文明」? 我們如何在社會的各種互動裡,定義所謂的文明的溝通形式?

更慚愧的是,我也看見我對伴侶的期待,有時也是如此。

他是如此寡言且壓抑情感的人,可是我經常希望他「說出來」。我試著看見他用其他方法向我表達嗎?當我定義出「說出來我才能懂」的時候,我好像也把他推得更遠了。

因為我根本不懂。

我忽然明白了,伴侶曾說,他表現愛的方式就是:會記得留下我最愛吃的東西給我。

想起全國暖蛇會議上,駿武說:「學不會跟伴侶合作,你要如何學會跟團隊合作呢?」這,如此真實。若我看不懂我的伴侶的表達形式,我要如何與他合作呢?

表達形式沒有誰對誰錯,但不同的表達習慣,就好像兩條對不上的線。

表達形式真的很需要彼此核對啊,但,在這之前我想練習更深入的感受,他的各種表達,也勇敢的去核對彼此的心意。

*

學習盡力去理解一個人傳遞訊息的各種形式吧。人是這麼細膩而敏感的動物,如果把溝通扁化為一種或少數幾種型態,要如何看見各種人想表達出來的訊息呢?

這是今晚想告訴自己、提醒自己的。

(原本在臉書上的草稿,寫下來挺溫馨的。怎麼寫到這,想說把思考脈絡寫得詳細點,結果變得好黑暗。恩,都是我,都是我。)


raw-image


avatar-img
40+筆記:先把這些記錄下來
34會員
30內容數
40好幾了,過著自己未曾預期的生活,體驗著未曾預期的辛苦。不確定再一個十年,我會變成什麼樣子? 先把這些記錄下來,無論會長成什麼樣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我在馬桶上思考了非常久:為什麼我從沒想過把門簾移開呢? 我發現我的心態類似是:「這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忍一忍就過去了。」以及「這好像不是我個人的東西,我可能無權決定。要就得跟大家討論一下。」然後一走出廁所,就忘記了。除了代表他沒有嚴重到讓我感受到強烈受干擾,也意味著我繞回「忍一忍就過去了」的思路。
我在馬桶上思考了非常久:為什麼我從沒想過把門簾移開呢? 我發現我的心態類似是:「這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忍一忍就過去了。」以及「這好像不是我個人的東西,我可能無權決定。要就得跟大家討論一下。」然後一走出廁所,就忘記了。除了代表他沒有嚴重到讓我感受到強烈受干擾,也意味著我繞回「忍一忍就過去了」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