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不回家鄉的教師甄試逃兵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raw-image

成為教師甄試的逃兵

  「天啊你好勇敢!」
  「你做了我也好嚮往卻不敢實踐的選擇!」
  在同學們眼中我做了極其灑脫的決定,但其實我的生涯轉折十分保守。去年十二月我錄取了諮商所,決定完成研究所學業後再考慮是否考教師甄試。我並沒有放棄申請教師證,也沒有發誓此生不考教師甄試。甚至,因為我偏好當高中輔導教師,若能完成研究所學業並考取心理師證照也是加分。認真說來,這只是先後問題罷了。


  但我們都害怕停下來。


  趁著剛畢業頭腦清楚,聯招筆試很有機會;讀研究所還要四年,時間成本太高;未來的教師缺額不樂觀,趕緊卡位。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內化了這些資訊,系上對於生涯的想像便是:想當心理師的同學積極準備研究所,想當輔導老師的則迎戰兼職實習、教師檢定、全職實習、教師甄試等層層關卡,若應屆沒錄取便去代理累積經驗。研究所這條路壓根兒與輔導教師無關。


  整個大學四年我也是這樣以為的。大二那一年我便決定當輔導教師,因此申請研究所、雙聯學制都被我捨棄。但人生再怎麼規劃,往往不敵一連串的偶然。


起初準備研究所推甄,不過是為了在實習後準備教師甄試的這段期間,用研究所錄取證明延緩兵役。所以那時的規畫其實是以教師甄試為主,研究所只是考考看,沒考上再思考其他方法延緩兵役。若考上了,則是先工作一年再在職進修。


但我的字典裡沒有考考看這三個字。我的書面資料請朋友幫忙審閱多次,我甚至抓緊實習的工作空檔啃著一篇篇中外文獻,只為完成研究計畫。第一階段結果尚未公布前,我便主動尋找同樣想考取諮商所的夥伴,相約練習諮商演練。這段時間也不敢放掉教師甄試,每週日都有一次教師甄試讀書會。


從七月一路緊鑼密鼓到十二月,終於,我通過了第一志願的書面審查。我應該要開心的,畢竟又往自己的理想邁進一步,實習期間也完成了一項又一項的任務。


但我活得很厭世。


面試那一天我提早好幾個小時到學校,與朋友在校園散步談天,不時深深嘆好幾口氣。我的胸口彷彿有股強大的負能量,不吐不快。尤其聽著朋友分享碩士班的壓力,以及他們在職進修的同學面臨的困境,我的心更混亂了。


我還要按照原本的規劃,過著這樣高壓的生活嗎?這半年在實習、教甄、研究所推甄之間奔波,尚且都能維持一定品質,但我已經疲乏了。我只是出席,完成任務,沒有任何的期待。我只能向前,否則將被一項項任務給淹沒。我還要再維持這樣的緊繃狀態,考半年的教師甄試嗎?我真的要在職進修,過上至少兩年,比照這學期的生活,還失去修習選修課程的機會嗎?


  接下來的想法更是厭世--我真的那麼想當老師嗎?我的人生就只能圍繞在應屆考上,不然就考代理累積經驗這狹仄的生涯想像嗎?


  我現在就想結束實習。我不只一次這樣跟朋友說。我喜愛我的指導老師們,我喜歡與學生談話,但是我抗拒上班。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上班日的夜晚我會失眠,上班期待的是中午用餐以及下班。心底有份惶恐醞釀已久--如果沒考上輔導老師,我還能做什麼呢?我沒有答案,人生價值只好乖乖交由教師甄試給評斷。


  我受過這一切了。我不是沒有才華,為何人生要被侷限於此?我還年輕,為何那麼著急將自己定型?先讓自己多學習,多體驗,擴展人生的可能性,就算回鍋考教師甄試,屆時的能力與視野也已不同。即使未來當上輔導老師,那也不會我是生涯的終點或是唯一。這樣,究竟有何損失?


  於是研究所甚至還沒放榜我便決定,如果錄取了就不考今年教師甄試。放榜那天我點開榜單,正取了,成為系上唯一參與教育實習,卻先讀研究所的教甄逃兵。


沒有確定的計畫卻要留在台北

  原本計畫實習後待在台北半年,既方便與讀書會夥伴一同奮鬥,也能就近請教實習學校的老師們。但不考教師甄試以後,頓時失去待在台北的理由。


  但是一決定不考教師甄試的那一刻,我似乎就在找留在台北的各種理由。我申請了一份非營利組織的兼職實習,實習學校的老師則替我介紹家教的學生。最近也報名了英語學術寫作的課程,希望將自己的英語提升到學術程度。


  後來那份實習沒有錄取,我便寄信詢問某些大學課程能否旁聽,但也仍在等待回音。因此除了家教與英語課程之外,接下來半年在台北的生活幾乎是未知數。


  這段時間我最害怕的問題便是:那你在台北要做什麼?


  老實說我不是因為要做什麼而留在台北,而是先射箭再畫靶,因為想留在台北而必須找事情做。但短時間我很難確定該做些什麼,那些「要做什麼」的提問即便只是出於好奇,卻像是在質疑我留在台北的正當性。


  所以也許我應當將問句調整成:留在台北,是因為想過什麼樣的生活?我會說,想再過半年台北大學生的生活,自由的、獨立的、開創機會的生活。


  我是個容易順服於他人需求的濫好人,也是個過度積極的工作狂,更是在家會被呵護的孩子。所以我想留在台北,學習傾聽當下自己的需求並且負責,而非先考慮他人,先考慮未來。好比說,累了就睡,想閱讀就閱讀,想寫作就寫作,想與朋友聚會就主動邀約,需要獨處時也能拉出自己的空間。針對獨立與負責,我想做一些在家就沒有動力嘗試的事情,例如精進廚藝,在家裡恐怕會選擇依賴父母,但在台北我可以更大膽的嘗試。關於開創機會,我則懷念大一時常有空閒參加台北的講座、展覽等等,甚至有機會認識各行各業的人們,刺激對於人生及社會的想像。


  儘管家人有些不捨,但願意讓我自主運用這最自由的半年。即使得到了家人的許可,我不免仍感到焦慮。因為對我這名工作狂而言,這是最不確定的半年,深怕浪費了半年的房租。


  但停下來想想,這半年即使沒有留下什麼,損失也還在可接受範圍。況且,不可能沒有留下些什麼的。不如將這半年當作一場人生的實驗,看看自己將如何與不確定共處,迸發什麼新的可能。


  接下來我將不定期紀錄這半年與不確定共處的生活,和大家分享在這難得的半年我體驗並領會了什麼。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青樹的沙龍
7會員
6內容數
青樹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04/27
終於,我收到當時錄下的影片了。影片不長,觀看的過程卻很驚喜。原來不知不覺我已經做到當時的期待,那時的提醒也好切中我現在的需求。我也想起當時記下的筆記,心想也許此時此刻回顧會產生新的意義。令人意外的是,儘管我與受訪者的人生境遇不盡相同,許多體悟卻是相互輝映的。
2020/04/27
終於,我收到當時錄下的影片了。影片不長,觀看的過程卻很驚喜。原來不知不覺我已經做到當時的期待,那時的提醒也好切中我現在的需求。我也想起當時記下的筆記,心想也許此時此刻回顧會產生新的意義。令人意外的是,儘管我與受訪者的人生境遇不盡相同,許多體悟卻是相互輝映的。
2020/04/07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想像的特權應該是:能讓所到之處的紅燈變綠燈,或是到排隊名店時老闆直接招呼你點餐,不用理會長長人龍。當我們說一個人耍特權時,他應該是很明顯做出他人做不到的事情。如果他不使用這些權力,就不會說他在耍特權。但是真的要明確做出什麼,才表示他有特權嗎?有時特權是很隱微的。
Thumbnail
2020/04/07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想像的特權應該是:能讓所到之處的紅燈變綠燈,或是到排隊名店時老闆直接招呼你點餐,不用理會長長人龍。當我們說一個人耍特權時,他應該是很明顯做出他人做不到的事情。如果他不使用這些權力,就不會說他在耍特權。但是真的要明確做出什麼,才表示他有特權嗎?有時特權是很隱微的。
Thumbnail
2020/03/31
其實兩方都是受傷的人,但展現出來的往往是攻擊與防衛,試著用自己的經驗與知識去控制對方。我覺得比起互相指責,更好的思考方向會是:如果女性主義團體真的曾經關注甚至爭取男性權益,為什麼能見度低?是什麼社會文化的脈絡讓這個議題不容易被看見?
Thumbnail
2020/03/31
其實兩方都是受傷的人,但展現出來的往往是攻擊與防衛,試著用自己的經驗與知識去控制對方。我覺得比起互相指責,更好的思考方向會是:如果女性主義團體真的曾經關注甚至爭取男性權益,為什麼能見度低?是什麼社會文化的脈絡讓這個議題不容易被看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真的是好久、好久、好久沒有發新的文章了...這快半年的時間,在尋找人生方向和志業、重新出發的路途上,所有發生的一切都是太出乎意料了...以一種我完全無法掌握的速度和轉向模式真實地變成我現在的生活。
Thumbnail
真的是好久、好久、好久沒有發新的文章了...這快半年的時間,在尋找人生方向和志業、重新出發的路途上,所有發生的一切都是太出乎意料了...以一種我完全無法掌握的速度和轉向模式真實地變成我現在的生活。
Thumbnail
2022年的6月,是我北漂來到台北的第三個月,是去年疫情最嚴重的三個月,也是我持續尋找工作的第三個月,早已忘了自己投過幾封履歷,但那種混亂、迷惘、衝擊的感覺,想起來依然餘悸猶存。 曾在2021年年底,寫下「期許2022會是跳躍的一年」的我,沒想到不但沒有跳起來,反而……
Thumbnail
2022年的6月,是我北漂來到台北的第三個月,是去年疫情最嚴重的三個月,也是我持續尋找工作的第三個月,早已忘了自己投過幾封履歷,但那種混亂、迷惘、衝擊的感覺,想起來依然餘悸猶存。 曾在2021年年底,寫下「期許2022會是跳躍的一年」的我,沒想到不但沒有跳起來,反而……
Thumbnail
高中時,印象深刻的一段對話是,對未來感到徬徨的我問:「你怎麼知道自己想當老師的?」 她說:「其實也沒有確定要當老師,走著走著就走上這條路了。」 可能感受到我對未來的無助,她補充說道:「時間會給你答案,且看且走,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對當時的我來說,這段對話並沒有太大的幫助,在似懂非懂的情況下收到了
Thumbnail
高中時,印象深刻的一段對話是,對未來感到徬徨的我問:「你怎麼知道自己想當老師的?」 她說:「其實也沒有確定要當老師,走著走著就走上這條路了。」 可能感受到我對未來的無助,她補充說道:「時間會給你答案,且看且走,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對當時的我來說,這段對話並沒有太大的幫助,在似懂非懂的情況下收到了
Thumbnail
從大一做家教、機構輔導 然後到現在當了英文老師 整整花了快10年的時間 就到了我沒有那麼喜歡的階段了
Thumbnail
從大一做家教、機構輔導 然後到現在當了英文老師 整整花了快10年的時間 就到了我沒有那麼喜歡的階段了
Thumbnail
「因為曾經淋過雨,所以急著替人撐傘。」 不知道這是誰說過的話,但非常呼應接下來要說的這件事情。 我在幾個禮拜前的周末,參加整整兩天的「職涯諮詢師」培訓課程。 當然不諱言的直說,一部份是因為……
Thumbnail
「因為曾經淋過雨,所以急著替人撐傘。」 不知道這是誰說過的話,但非常呼應接下來要說的這件事情。 我在幾個禮拜前的周末,參加整整兩天的「職涯諮詢師」培訓課程。 當然不諱言的直說,一部份是因為……
Thumbnail
畢業後一年。寫我為什麼讀研、學到了什麼,如果重新選擇,讀還是不讀呢?
Thumbnail
畢業後一年。寫我為什麼讀研、學到了什麼,如果重新選擇,讀還是不讀呢?
Thumbnail
歷經兩年的風風雨雨,倒也不認為未來會更壞,只是讓我更懂得去反求諸己,才能讓自己往更好的方向前進。
Thumbnail
歷經兩年的風風雨雨,倒也不認為未來會更壞,只是讓我更懂得去反求諸己,才能讓自己往更好的方向前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