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了然後呢?寫在「最_的一年」展覽的兩個月後

2020/04/27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死灰復燃的感動

  2020年2月初,在台北中山捷運站附近有個特別的展覽,叫做「最_的一年」。展覽的形式很獨特,策展團隊邀請了幾位受訪者,每兩個月錄下一段影片送給兩個月後的自己。每個展間不僅播放受訪者的影片,裏頭的裝飾與擺設也都呼應受訪者的故事。身置其中,就像是活了屬於他們的一年。
  這個展覽對我的意義也很特別。那時我剛正式結束實習,也剛決定不考教師甄試卻又留在台北,渾沌的人生令人焦慮。觀賞著風采各異的生命,才發現原來人生有多種可能性。走出展間,我多了一些希望,多了一些對於人生的想像。
  然而觀展結束後,不知不覺就忘了整理當時的感動。感動稍縱即逝,生活中的挑戰顯得更真實而如影隨形。久而久之,便也忘記當時究竟思考與感受了些什麼。
  直到這個月初,心情特別混亂,我才想起兩個月前在展覽的最後我也錄了一段影片給自己。我相信那會帶給我力量,甚至還特地詢問策展團隊何時會收到影片。
  終於,我收到當時錄下的影片了。影片不長,觀看的過程卻很驚喜。原來不知不覺我已經做到當時的期待,那時的提醒也好切中我現在的需求。我想起當時記下的筆記,心想也許此時此刻回顧會產生新的意義。令人意外的是,儘管我與受訪者的人生境遇不盡相同,許多體悟卻是相互輝映的。
  這讓我相信故事是有力量的。因此在感動復燃的兩個月後,我想將這段時間的體悟記錄下來,與大家分享。

放下原有決定可能是更貼近內心的開始

  在展覽中,One-Forty創辦人陳凱翔原本規劃出國留學,但在準備申請資料時卻沒有興奮感。相反的,在與團隊夥伴暢談對組織的想像時,卻有源源不絕的靈感。那讓他發現,繼續與團隊夥伴奮鬥才是他想要的,放下原有決定反而幫助他貼近內心。甚至,那也不會是浪費或者損失,因為他藉此找到更能持續經營團隊的動力。
  如今回顧不考今年教師甄試的決定,我也有類似的心情。因為做了這個決定,我才有時間與心情整理自己對於教師這個職業的猶豫。原來,我抗拒成為權威者;原來,我還想探索其他人生可能,同時更深入鑽研我喜愛的諮商。這個決定讓我不再只是逼迫自己走上與他人相同的道路,而是停下腳步展望更多元的人生。
  這樣的決定是一種浪費嗎?我不覺得。也許我會比同儕晚一些找到工作,但在這段時間我可以累積更多能力,甚至找到更喜愛的職涯。儘管最後我可能不當老師,這段教育的路也不會白費。那會幫助我更加理解教育系統,未來能與學校體系更良好的合作。
  回顧當時的決定,對照凱翔的體悟,我相信自己正走在喜歡的路上。也許孤獨,但無法停止。

學習不被身分綁架

  當時觀展印象很深刻的是,Tina原本做的是國際貿易的業務助理,後來靠著經營獨立書店相關的instagram,成功轉職出版業。他沒有相關的學歷與工作經驗,卻因為主動開創機會,成功轉換到喜愛的工作。當時我覺得自己被教師這個職業綁架,看到Tina的經歷心情為之一振,相信自己的人生還是有無限可能。
  現在回顧這兩個月的生活,我也發現自己在挑戰身分的束縛。這段時間我沒有學籍也沒有正職工作,許多機會都是自己開創出來的。甚至,我也看見了大學四年累積的專業,不僅僅是在培養一名輔導老師。
  我沒有學籍也不認識教授,只靠著一封信件就成功獲得旁聽機會。我曾因為疫情的關係擔憂無法繼續旁聽,但教授都很為我著想,願意幫我寫證明甚至給我手機號碼,支持我繼續參與課程。這段經驗讓我看見自己的積極與誠意是能夠打動人的,當我真心追求喜愛的事物,不知不覺就建立了許多珍貴的資源,認識重視我的貴人。 
  同時,我也開始在方格子寫作,並且有篇社論被選為推薦閱讀。這個結果令我意外,因為撰寫社論並不在我的規畫之中,只是正好有些不吐不快的感受與想法,索性記錄下來。那篇文章中我結合了諮商輔導、行銷、社會議題,在相關文章中顯得與眾不同。諮商輔導是我的本科,行銷則是這段時間旁聽的主題,我也一直以來都關注社會議題。這個無心插柳的成就讓我理解,我確實被訓練出可以考取輔導老師的資格,但那並不是全部。大學四年的學習更是在鍛鍊一種思維,而我也積極向外探索,早已型塑我的個人特色。而這個特色,並不是輔導老師這個職位可以概括的。

有些拒絕不是拒絕

  展覽中,熊貝和我一樣都喜歡寫作。在寫作的過程中,出版社沒有馬上同意出版。但對他而言那並不是拒絕,而是一種提醒,提供他努力的方向。
  在爭取旁聽的過程中,我也有相似的體悟。有些教授雖然拒絕了,但是推薦我相關的書籍或是其他課程。這些拒絕讓我探索更多元的學習管道,也認識大學生以外的人們,拓展了我的視野。這讓我想起即興劇中強調「讚頌失敗」的精神,因為每個呈現都是立即的,是互動出來的,所以要接納甚至慶祝失敗帶來的新可能。日常生活就是如此,許多事情無法事先規劃,更需要與人共同創造。所以失敗很正常,當失敗來臨就是高聲呼喊「再一次」,重新探索新的可能。
  我看見拒絕並沒有那麼可怕,那不代表我不好。拒絕有時只代表此路不通,因為還有更適合自己的道路。

你的感動還在嗎?

  這是我第一次在參觀完展覽或者聽完講座後,重新回味當時的感動。雖然就算不回顧,那些感動也已然對我們的生命帶來影響。但我發現當自己能指認出那些影響,力量是更強大的。  
  於是我決定再錄一段影片給兩個月後的自己,除了梳理這段時間的成長,也給兩個月後的自己一些提醒。我發現越說越有力量,不知不覺錄了半個小時。錄完這段影片,原本懷疑自我的聲音變小了,更多的是自信與希望。
  那麼你呢?許多感動是否也曾遇上生活的亂流,因而四散各處?不論你有沒有來二月的這場展覽,你都值得將它們撿拾回來。然後創造一個珍藏感動的儀式,也許同樣錄段影片給自己,或許透過書寫捕捉下來。這樣,就算亂流來襲也能穩住陣腳,也許孤獨,但堅定的前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青樹
青樹
諮商相關科系畢業,但不相信助人只有諮商。 走跳在文學、文化與諮商之間, 期待迸發人生更多樣的可能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