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未來戰略-4 (問題分析-軍事面-1)

2007/12/31閱讀時間約 23 分鐘

軍事面

軍事的問題要探討相對簡單,只是一種將軍事力量視為物質表象的結果,真正的勝負往往在開打前就決定了,所以討論軍事面,不可能只討論武器優劣或是數量多寡,這種討論都太過片面也無意義。
台灣的軍事面向,在今天走向兩大極端,即認為不堪一擊以及認為在台灣的特殊環境下有強大戰力兩種,這都不正確而且問題重重。軍事的探討必須分成幾個方面去看,首先就是戰爭指導的思維,這涉及到「組織架構」、「戰爭規劃」等幾個,但較為偏向思想的探討以及政治性的組織問題,不能單純的只用軍事角度去看。再來就是武器裝備,武器裝備必然與戰爭規劃有關,現代戰爭的武器分類很細膩,防禦性跟攻擊性的要求在武器上的挑選有很大的落差。另一個相同重要的就是軍事人員,雖然今天已經是高科技戰爭,但操作武器的還是人,而且即使是科技最高的美軍,也不會忽略基本的近戰訓練。再來就是與社會、經濟甚至是文化背景有關的整體考量,那種用刀劍與大砲決定一切的年代已經過去幾百年了,討論現代軍事而不探討其他方面的問題,近乎無知。

假想敵設定

軍隊的存在,是近代國家的構成背景,只有一支有足夠力量的軍隊組織,才能保障一個國家的「自我」不受到干擾,這當然是理想狀態,實際上還有其他因素存在,但軍隊本身存在的前提,就是著眼在有「他我」的外在力量,可能會進行對國家的侵害而生。軍隊是暴力組織這無疑問,但不可諱言的,軍隊的訓練與操作,本質上就是在訓練怎麼殺人放火,只是這暴力的力量要怎麼使用。總之,一個國家存在的暴力組織,就是軍隊與警察,一個對外一個對內,本質上都需要有假想敵,正如警察要對付的是擾亂治安的歹徒,軍隊也是有其目標存在。所以,戰爭的規劃一定要有,而且需要具有針對性,這是最基本的要求。
所以台灣今天要作的戰爭規劃,就是假想敵的設定,這個規劃是政治性的,由國家高層制訂的方向,軍方屬於執行單位,工具斷不能超越目的。今天軍方的假想敵設定,就是以中國對台發動戰爭,然後進行的防衛作戰為主,極少討論到除中國外的其他假想敵可能,故我們在這邊可以略作反證,推估假想敵設定的合理性。在此假想圍繞台灣可能的假想敵,具有野心也有能力的,可以列為第一級的威脅,只有能力但無野心的可以列入第二級,只有野心卻無能力的列做第三級,無能力也無野心的基本上都不會出現在台灣周圍,故不探討。
  • 第一級:中國、美國
  • 第二級:俄羅斯、日本
  • 第三級:菲律賓、越南、印尼等南海周邊
這種分類很粗糙,但大體上可以作簡單的評估。第一級的中國固然不需要討論,不僅對台灣有政治上操控的企圖,根本就是有侵吞的野心。但美國呢?美國基本上對台灣不會有領土的要求,但是對台灣政局的影響確實有,這個影響當然著眼在美國自己的東亞大戰略下,但對台灣來說,具有干擾內政野心的就可以列入。(PS:這當然跟干擾的強度有關,所以以下的分類比較屬於概略性質,非準確評估)
第二級的俄羅斯跟日本,日本的海空軍實力優於台灣,當然具有實質的威脅,但日本目前最大的假想敵設定是北韓跟可能的中國,除非台灣對日本的態度確定是敵對,不然日本不會對台灣有實質的政治野心,更不提日本的東亞外交政策很大一部分是依靠美國,所以日本對台灣除了釣魚台的紛爭外,其實沒有太大的衝突。俄羅斯當然具有實力,但是在東亞地區,俄羅斯對台灣的任何野心都必須跨越中國的障礙,這個障礙太大,沒有實行的價值。(PS:這裡所指的都是相對的,例如俄羅斯要干預台灣,那第一個槓上的是中國而不是美國,所以即使有也不需要討論。)
第三級的南海周邊國家,對台灣本土的威脅性幾近為零,跟台灣只有南海的主權與航權等的衝突,其野心與實力的對比,就可以列入無能力但有野心的範圍。除此外的都算第四級國家,例如法國就算有海軍艦隊,也不會開到東亞來,更不提開來東亞打仗的可能,至於中南美跟非洲的國家,連海軍都沒有,就不用提有什麼野心了。(PS:這些南海國家的海空軍,頂多屬於近岸防衛等級,只要台灣的軍隊沒有接近就不構成威脅,所以能力幾乎可以列做沒有。因為相對來說,就算菲律賓今天強行佔領太平島,台灣要反攻回來的實力也遠高過菲律賓)
這樣的評估可以交錯,大致上在東亞幾乎可以確定的是,第一、第二級對台灣有能力進行軍事干預的國家,本身就有不同的利益考量,大致可以分成中國、俄羅斯,美國與日本兩個集團,南北韓的實力大致上還可以視作互相牽制,除非一方破壞平衡不然朝鮮半島的狀況大致上不需要考慮,如果連北韓都要向台灣射飛彈,這絕對是東亞的大亂鬥,劇本可以想像與評估,但不需要太認真。換言之,假想敵的設定,幾乎只要討論中國、日本與美國,這三個國家才具有「戰爭規劃」的價值,面對菲律賓等南海周邊國家,那頂多是漁事與航權糾紛,他們也不會為了這些小事開啟戰爭。
所以戰爭規劃的假想敵設定,消去法的結果就是這三個國家,而日本基於美日安保以及非戰憲法,外交政策的戰略方向幾乎是由美國主導,在此狀態下日本會憂心的屬於被侵略而非侵略的問題,與台灣的衝突目前來說只有釣魚台而已,但釣魚台是否值得台灣與日本爆發領土爭奪戰?姑且不論美國跟中國的意向,可以想見的是說歸說,但實際上並無此可能。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出在主要與次要的假想敵,台灣跟日本其實在對中國的立場上還算一致。白話的說法就是,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就已綜合的考量來說,日本的海上衝突一定會牽涉到美國,台灣真若為釣魚台跟日本打起來,美國必然介入調停,而且幾乎肯定是台灣吃虧,在現在的狀況下,釣魚台實際上為日本所管轄,台灣等於在軍事上是進攻方,美國向來對先動手的國家沒好感,更別提日本與台灣在美國中的東亞戰略部屬等級根本不一樣,沒有理由認為美國會讓台灣佔到便宜,最後的結果頂多是把釣魚台問題擱置,那還不是回到原來的狀況?所以在此情況下討論台灣對日本的戰爭規劃,沒有任何意義。
接著就是探討美國與中國的問題,現實一點來說就是一句話,台灣根本打不過任何一方。所以戰爭的規劃,基本假定都必須在短期內決勝負,如果是美國主動對台灣動手,那就是找中國的援助,反過來中國侵入台灣,就是尋求美國的支援,這是兩大國中的緩衝小國,幾乎無可避免的選擇。回到上段日本與台灣的釣魚台衝突,可能會是中國介入幫助台灣嗎?這可能性幾乎不存在,最多是狀狀聲勢,中國不會在沒有把握下跟美日聯軍開戰,除非台灣今天打定主意要以接受一國兩制當條件,釣魚台的主權歸屬台灣要求,不然對中國來說這根本沒有吸引力可言。(PS:一國兩制這些說不定還是最低需求,台灣並沒有重要到值得中國不惜一切槓上美日聯盟)
至於對中國的戰爭規劃,實務上討論根本不需要,因為在論理上,中國對台灣的方針,是最終要消滅台灣的存在,那這等於消滅了軍隊存在的意義,所以純粹就論理上,中國就幾乎是第一的假想敵。在第一假想敵的設定原因消失前,也就是中國公開的放棄對台灣的任何領土要求,台灣等於是被動的接受中國為第一假想敵。除非政治上決定接受中國為宗主國,但這等於是更改中國的最高統一方針,就論理上的可行性也不高。
所以最後的結論就是,戰爭規劃的假想敵設定,除了中國以外沒有別人。(PS:除非要接受台灣永遠消失也是選項,但這違背屬地主義的概念,連屬人主義的可能性都沒有。因為中國並不是只要單純的領土要求,中國目前的目標設定,無異於永久併吞,包含社會文化在內)

組織架構設定

戰爭規劃還很偏向政治層面,但是這涉及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軍隊的組織架構應該如何?講的極端一點,一個內陸連湖泊河川都沒有的國家,有無需要成立海軍?戰爭規劃的結果一定有相對應的組織結構,這個架構不可能永恆不變,所以必須分析國內的架構,並且加以變革。
首先就是常為人詬病的大陸軍主義,這其實並不過份,如果今天台灣走的是屬地主義,那麼陸軍決戰的概念一定要有,除非今天台灣的資源多到足夠發展強力的海空軍,可以確實的決戰境外,讓中國軍隊連一個都上不了岸,但這嚴重脫離現實的中國與台灣國力落差。用比較現實的角度來說,就是我們的陸海空三軍,海空兩軍只有撐幾天的問題,這幾天是否足夠達成政治上與軍事上的戰略規劃目標?今天如果台灣完全沒有任何外援,又面臨到的是侵略性質強的國家,觀乎歷史,除非建構極強大的民族主義,並且不惜犧牲與任何代價,不然無法達到讓侵略者付出與回收的本益比過低目的。台灣今天的戰略環境是否有此惡劣?正好相反,台灣在相對國力弱的情況,正好有實力更強的外援可以依靠,這個外援正好不會太近,近到會進行全面性的內政干預,也不會遠到對台灣沒興趣,實力又正好強到可以干預中國對台的攻擊。這個國家大家都知道是美國。
換言之,只要美國跟中國還是屬於假想敵對狀態,台灣永遠都有空間保持其獨立的地位。既然如此,戰爭規劃下台灣的本體性可以保存,接著就是討論用何種手段?由於台灣的經濟實力也不如中國,所以不可能考慮持久戰,我們要考量的是儲備多少的戰爭準備,好讓中國無法在短期內達成其戰爭目的。易言之,陸海空三軍的存在意義,在於遲滯中國達成目的的時間,以待國際壓力,無論是輿論、外交或是軍事介入。不然單純看待台灣與中國的戰爭,台灣完全沒有任何可以對抗的本錢。(PS:當然是有本錢,但必須建築在非軍事實力上,而是民眾的強悍程度,但就算車臣拼了那麼多年,民眾也是會累的,所以這也不可能是無限制的,但以台灣的整體的實力來說,這值得考慮,但不能列入選項)
所以,當三軍都是遲滯性質為主,那就有優先順序的考量,假定戰爭時間限制在三天內,那我們當然要最優先加強空軍的力量,如果是一週內,海軍可以列入,但超過一週以上,中國軍隊可能登陸的狀況,陸軍的角色絕對要列入考量。故,除非政治上的考量是,只要中國軍隊一登陸就必須投降,否則陸軍的架構一定是最優先的,這也是屬地主義下最後的考量。以效率來說當然未必,但必須將台灣本體的存在考量列入,那麼就不能進行過度樂觀的假設,例如中國軍隊的侵入假定時間只有三天。依照美軍萬里決戰伊拉克的現代戰爭型態,中國的科技實力遠不如美國,還隔著台灣海峽的狀態,筆者認為這個假定時間以一個月為最大時間是合理的。若打了一個月,台灣本島都屍橫遍野,仍然等不到國際的支持,那接著除了全國總玉碎的焦土作戰,那就只有投降談判的選擇了。(PS:這也是一般假定兩週的理由,兩週的時間足以讓美國開兩三個航母群到台灣周邊海域,兩三個航艦的戰力,其實足夠將中國渡海的一切準備工具消滅殆盡,使得中國失去侵略的工具,自然解除台灣本島危機)
所以依照規劃,陸軍要有起碼的戰力,才能假定台灣本島具有對抗的能力。海空軍的建構主要的任務在於讓中國無法快速掌握制空、制海權,在此假定下,海空軍的計算必須基於效率,也就是每多一架飛機產生的效益,是否可以達到目的。這種計算很沒有意義,因為實際的戰爭不可能這樣精算,而且中國的戰爭實力與日遽增,台灣根本無法進行對等的提昇,在此之下海空軍是相對花錢的軍種,台灣經濟實力必須相對應的配合,這牽涉到台灣經濟是否可以進行轉型成功,還有台灣民眾是否可以接受高價的武器裝備,這都是必須進行的評估。但就以國軍組織架構來說,討論這些意義不大,基於陸軍必須在海空軍的掩護下進行數天的準備,相對的基本戰力與配置,就是第一個重點。
要考量到人口少子化的問題,兵源的缺乏是非常大的危機,畢竟真正在作戰的多半是年輕人,所以不可能將後備軍人的除役年齡拉高,來達成這種數字的幻覺。在目前來說,軍隊的缺額非常嚴重,許多一線部隊都有缺額的狀況,這絕對不是只保留軍官團就有用的。軍官團是軍隊的骨幹,就理想上來說,只要骨幹存在,後備軍人只要召集,就可以形成立即的戰力。但這必須建築在兩個大前提,第一個大前提就是後備軍人的訓練是否紮實,第二個大前提就是兵源是否充足。不然空有大量骨幹軍官,卻面臨無兵可用或是無可用之兵的窘境,那不如不要保留軍官團,還可以省下人事成本。將陸軍的軍官大量裁減,拿人事費去培養優秀的飛行員,充實空軍實力還比較實際一點。(PS:這裡的軍官團指的是陸軍為主)
如果以現在募兵制的成效還看,表面上效果良好,但這隱藏一個問題,就是訓練是否充足。軍隊的主要任務是訓練如何殺人放火,所以一般庶務的操作雖然也是必要,但以目前的狀況來說,募兵主要設定在一線的打擊部隊,而面對的中國入侵軍,顯然都是菁英的菁英,而且中國空降兵吸收了俄羅斯在車臣的經驗,有不怕犧牲進行城鎮戰的準備,在此狀況下現有的一線部隊的戰鬥訓練能否滿足需求?這大有疑問。戰鬥訓練的基本並非全是如下基地進行不間斷的射擊與基本戰技考驗,台灣軍隊進行的是防禦作戰,在防禦作戰下,勝利的關鍵其實在地利。但軍方對地理條件的調查與準備,幾乎可以說完全沒有,這種說法並不過份。在有Google Earth的今天,地形地物的調查,進攻方的中國軍隊絕對會非常充分,期待中國因為沒有準備而吃虧是非常不明智的。所以關鍵在於實務的操作。
具體來說,一個負責花東海岸防衛的營級部隊,他只需要看地圖來決定嗎?要作的事情包括實際的地形狀況調查,包括沿海有哪些房屋,房屋的可利用性,甚至在哪邊有廢輪胎場,必要的時候可以整車載來當路障。所以這種對當地實際地形的細節掌握,如果不是軍隊徹底的在地化,那麼就是需要有專人負責,作長期且定期的調查。其次是訓練,靶場的射擊訓練訓練的是射擊技巧,但實戰上的運用則必須結合地形地物,在防禦作戰的條件下,台灣幾乎已經沒有什麼地方是不屬於城鎮的,軍隊最起碼要進行實地操作,包括營、連級的戰術部署與戰鬥運動。這些都是專業軍人應當要進行的,而非只是單純的基地訓練,更別說入侵的中國軍隊必定是經過嚴格的假想訓練,連清泉剛機場都會被完整複製以便進行空中攻擊的中國,沒道理不會進行模擬台灣城鎮的訓練作戰,相同狀況下台灣軍隊竟然沒有這方面的實地操作,簡直不可思議。這只證明台灣陸軍的規劃幾乎全是紙上作業,漢光演習的實兵操演,海空軍的兵器測試不論,純以陸軍來看幾乎只是火力展示,煙火放的很大,效果如何沒打真的不知道。
空軍的問題在於科技兵種,需要高素質的人力,重點應當放在待遇上,所以從目前空軍飛行員的缺額,可以看出空軍飛行員的待遇,與民間機構相比的不足。空軍的操作遠不同於陸軍,沒有飛機的駕駛經驗,就是沒辦法駕駛飛航機,更別提是開飛機進行戰鬥任務,購買先進戰機固然重要,但同意需要以更高的待遇爭取飛行員的留任。就已長遠來說,不如開放國內的輕航機,這是為了要縮短一般民眾與飛行員的訓練落差,至少有空中駕駛經驗,會比完全沒有來的容易上手,固然戰機駕駛的駕駛技術高超,但一般的民航機其實不需要戰機技巧,累積飛航經驗的重要性還比較高,開放台灣國內的天空,其實有助於稀釋民航機駕駛對軍方的吸收速度。(PS:這裡的講法有點弔詭,但大體上就是要讓民眾熟悉飛航,這對培養軍方或是民間飛行員都有助益。長期來說等於有較優質的潛在駕駛人力庫)
同樣的,海軍的狀況與空軍類似,現今的海軍走向理應走向大船派,筆者並不認同小船派的想法,在狹窄的台灣海峽,面臨的是已經逐漸近代化的解放海軍,小船快攻的想定大有檢討必要。首先就是攻擊的目標,如果小船快艇的想定是解放海軍的中大型軍艦,那麼在小船的雷達系統上,是否有足夠的搜索與反制能力,可以確實威脅到解放海軍的主力艦隊?台灣海峽的狹窄解放軍也知道,沒道理在台海發生戰爭時,還無法確定海峽安全狀況就貿然將大型水面艦隊投入登陸作戰的護航,現代的反艦飛彈射程都幾十公里以上,幾乎可以說進入海峽就進入射程範圍。那麼在此狀態下,小船快艇如何要在廣大的東海、南海上,用小型雷達捕捉到攻擊目標?小型船隻相對代表防護能力不足,可能連打帶跑的機會都沒有。若是攻擊想定是登陸船團,那還不如改良飛彈技術,以陸地移動車輛的系統建構飛彈網,效果遠勝於小船快艇的海峽自殺任務。
換言之,海軍的建構只能走向大船派,以主力艦隊為主牽制中國解放海軍,以存在艦隊為目標,使得中國解放海軍無法進行登陸的護衛任務,這相對代表一旦戰爭即將爆發,海軍艦隊就要出海,進入東部太平洋地區,形成對解放海軍的存在性威脅,更有可能進一步與來援的美日海軍合作。在此狀況下,大船的大型雷達與防護力才具有提高存活率的價值,同時只要艦隊依然存在,就會對中國解放軍的制海與制空形成固定的威脅。威脅只要足以讓中國的登陸艦隊得不到足夠的掩護即可,換言之就是以時間換取準備,不見得海軍一定要將目標釘在解放海軍的艦隊上,但以存在艦隊的價值來說,海軍仍有極大的存在價值。(筆者完全不認同小船派的構想,越大的雷達有越大的搜索範圍,小船即使攜帶長程反艦飛彈,但看不到敵人等於無用,若要依靠陸基雷達,那不如乾脆一點發展陸基反艦飛彈系統,反正都只能發揮近岸防衛的功能。那不如建構移動式的車載飛彈,效果還比較好。)
所以作一個簡單的小結,目前的國軍陸海空三軍,問題最大的出在陸軍上,海空軍的問題反倒是比較偏技術與資金面,陸軍是連概念都欠缺。但這欠缺的問題,多半出自於兩大危機,第一個危機就是人口結構,台灣兩千萬人口,年輕可以當兵的人數逐年下降,少子化帶來的危機是非常現實的。另一個危機就是經濟,台灣確實不缺錢,但台灣的資金要建構的軍隊,會面臨到要投入多少資源,來換取多少時間的問題,因為台灣的經濟規模完全不可能建構一支可以完全防禦中國攻擊的軍隊。所以效能的考量變的非常重要,在這種國家資源配置的問題上,除了經濟面的把餅坐大,以擴大財政基礎來增加絕對的軍事支出。筆者更不贊成削減軍事開支以換取經濟發展的說法,台灣不缺錢,台灣的經濟在經濟面向的討論上,筆者已經說明過,問題多半出在政府的無效率配置,若是能夠改善資源的無意義消耗,那軍方的支出就會相對顯得低廉。問題在於民眾過度將軍用支出給轉換化,例如計算一千億的武器支出,可以付幾年份的學童營養午餐,這在筆者的三十分鐘內就懂的系列 - 資源轉換中就提過,資源轉換絕對不簡單,不能單純的用金錢去衡量。
更重要的觀念是,軍費支出,每一項都是在評估五到十年以後的戰爭假定,沒有一個國家的軍事預算,是只看下年度的,今年度的武器更換,可能是十年前就要設想的。明年要全面更換某一種步兵主要槍枝,這可能是十幾年前做好的未來戰爭規劃,別以為這是亂講,假如今天陸軍全部標準配備是火力強大但精準度略差的衝鋒槍,這表示軍方的戰略規劃,絕對不會跟全部都拿射程長精準度高但火力略嫌不足的步槍一樣。
所以可以歸納出組織架構上幾個大結論。
  1. 陸軍的組織並非設計為本島防衛作戰,需要大規模的改進。
  2. 海空軍的問題在科技兵源的缺乏,在今天的台灣這只表示軍方的待遇相對民間吸引力已經降低。
  3. 軍費的不足是經濟規模與假想敵太強大的相對效應。
  4. 軍費的欠缺可以利用軍官團的重組,以及經濟面的政府效率改善解決。
以1的構想來說,亟需解決的問題有兩個,第一個問題是徵兵的時間,筆者認為一般徵兵的義務兵,確實不需要太久的訓練,重點應當放在義務兵的在地化,在地人對當地的地形會比較有概念,可以將城鎮戰術演練等項目時間縮短,將多數時間進行射擊、基本戰技訓練即可,一般的義務役士兵進行半年的訓練即可,之後只要每年進行一至兩星期的召集再訓練,連續數年即可。短期本島決戰,實在不需要連退伍十年的義務士兵都徵召。義務役在地化,相對的配套就是軍官團的配置也要在地化,現今的旅級配置都有必要再改變,以各縣市中,依照地理條件以各鄉鎮為單位配置營級的後備單位即可。旅級的後備單位應該作為指揮中心,而非是短期決戰的部隊集合點,現地的即時徵召與投入,對第一梯次的打擊部隊比較有輔助效果。另外的旅級打擊單位的配置應當是包括裝甲、空騎、特戰等募兵為主,作為反擊登陸作戰的第一梯次,爭取其他後備單位集結的時間。
當然,這代表軍方整體架構要作全面性的調整,訓練必須拉出營區,進行實地的戰術演練,最起碼軍官團的平日訓練,要能夠掌握所負責之防禦範圍內,所有相關的防禦性枝微末節。在今天粗略的地形都可以由網路下載的時代,沒有道理軍官團的平日操作還是紙上作業,解放軍的第一波打擊部隊,對進攻目標的粗略地形概念,絕對不會比紙上作業的防守方來的不懂,相對於有心理準備的進攻方,防守方的優勢應當發揮在平日對負責區域的「全方位」熟悉,所以不僅僅是一般的軍官團,政戰單位對民間組織的瞭解與組織就顯得特別重要。(PS:筆者一再強調在地化的理由很多,其中一項著眼在時間,共軍的登陸極可能伴隨著橋樑與道路的破壞,時間至上的概念下,期望被斷橋殘路拖延時間的打擊部隊來援,不如即刻組織類似民兵團概念的後備部隊,即刻在登陸預定地進行灘頭防衛,由於有在地人對當地的優勢,以及家園就在後方的心理因素,只要基礎訓練有做好,爭取時間的目的就可以達成)
故,陸軍組織需要作的是扁平化與專業化,筆者建議的配置,是每一個縣市依照大小,編制總指揮官少將的守備部隊,再依照各鄉鎮的實際防衛需求,編制以義務役士兵為主的營、連級部隊。募兵的打擊部隊不受此限,但部隊的配置不應當過度集中化,以避免遭受飛彈或是空中攻擊,在第一波就損失慘重,但分散配置也不該距離太遠,這需要視現有駐紮地作實際考量。其次,高階的指揮部也需要重整,並取消軍團的編制,同時在軍政系統下,進行大規模的組織調整。以文人國防部長為總指揮,以軍方背景出任副部長,副部長作實際的軍令指揮。另立一參謀總部,平日任務即作一切的軍事戰略想定與計畫擬定,參謀本部與副部長的軍令系統定期開會,檢討戰略規劃與實際之戰力配合之落差,再進行訓練的改良與計畫的修正。同時間升格政治作戰總局為政戰總部,政戰任務除原有之心戰與政治教育外,加入國內外政治情勢研判,定期與參謀本部進行協調,確保作戰計畫不會脫離現實太遠,並依照軍事戰略規劃,進行各鄉鎮在地化的政治性任務。(PS:詳細的規劃筆者有想過,但那是另外一大主題,目前先講的是概略)
空軍的問題主要出在缺乏兵源與待遇上,台灣現在不缺錢,問題在於是否可以留人,要留人最好的方法不是一昧的提高薪資或是增加休假,這意義反而不大。要留人就要有長遠的規劃,不如在任官初期就提供優質國宅給飛官與家人居住,任何願意擔任飛官超過一定年限者,可以於退役後自由在國內任何地點挑選同樣條件的住屋。由於華航不再屬於國營,在經濟面政府解除干預與管制後,軍方不能保證飛官可以確實轉任民間駕駛,若加上輕航機等環境的設立,增加了民航機駕駛的訓練來源,這會增加飛官長期留營的誘因,這些類似的長期條件與環境改造,會比單純提高薪水有實質意義。(PS:現實來說,空軍的飛官素質非常重要,這完全是相同軍費的使用條件下,一架飛機抵的上一連的兵器來計算,那麼提供超高的福利來保證優秀飛官的留任,並不是很過份的條件)
所以作一個結論,國軍的組織架構調整,空軍等科技兵種,需要放在待遇上,陸軍需要的是整體的組織改造。在台灣的教育水準拉高的現在,科技兵種的組建並不會太過困難,困難在留住優秀人才於軍中發展。軍事面反倒是台灣目前看起來相對最容易推動的,所以在規劃上,短程的規劃,應當著眼在兩點。第一點就是待遇與福利的提升,用以保障優秀人才的留營率。第二點就是組織的再造,加強防衛效能,也可以藉由組織的改造增加流動,提高年輕優秀人才留營發展意願。
中程的規劃建立在武器的購置上,確定本島防衛的固守時間後,才可以在一個基礎時間上,追求縮短戰爭時間的效益。故先進武器的購買與自造,是中程規劃中必要的一環。但這必須在短程規劃可以進行的條件下,不然空有武器沒有操作人力,也等於無用。
遠程規劃屬於大戰略的政略一環,不在組織上討論。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4.1K會員
1.3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