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唉」。
問題並不出在制度,出在我們對制度的理解本身是錯的,更大的錯誤在於絕大部分的人,都是站在自己經驗之上為出發點看事情,更糟糕的是,大多沒發現自己的經驗不能代表「教育」。
沒錯,經驗很重要,但這經驗必須建築在理論上,理論是千百年來無數教育家,一磚一瓦蓋起來的,不是突然被發明出的玩意。理論不是那麼好懂的,教育理論尤其如此,各國的文化背景不同,對於教育本質的理解也就不同。相同一套理論,搬到不同國家,都有因地制宜的必要,而我們個人的教學經驗,正是要去修正、修改理論,使其符合國情與發揮效果。(註:砍掉重練的確很快,但現實上做不做的到是另一回事。)
台灣的十二年國教,是政治力介入的強行運作,在一切配套皆無的情況下,因為總統大選的政見被逼著上架,這是現實。但這不代表教育部不懂狀況,因為十二年國教早就是一個「理論上要實行」的政策,只是現實面窒礙難行,配套措施需要太多,在客觀面上仍漫漫長路,主觀面上官員自然也就慢慢來作。
故我們看到的十二年國教制度之所以雜亂無章,純粹是因為政治問題。但讀者是否以為教育專家不了解,所以就亂搞一通?這種說法也是錯的。國內的教育專家對於理論與實務都有很深的根柢,不可能不清楚狀況,他們也知道做了什麼措施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註:別狂妄的以為其他人都是笨蛋,他們比我們這些小鬼更清楚問題的嚴峻在哪,現實行不通的東西討論再多也無意義)
所以,也就只好硬著頭皮上了,參照外國經驗,儘量配合國內的狀況去修正。簡單說,理論上要花十年慢慢調整,調整到體質好才能施行的政策,被迫在這三年內一定要有初步成果,所以我們才會覺得這些政策有問題。
家長恐懼劇烈的變化,會擔心小孩成為犧牲品,這種想法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教育政策永恆不變,沒有任何調整性,只希望小孩在相同的制度下,接受一成不變的教育內容,然後在固定不變的升學制度下過日子,這種想法才是有問題。教育政策關乎國家的人力資源,人力資源的培養與配置跟產業政策、社會結構等有緊密的關連。不可能在台灣產業遭逢變化,社會結構巨變的狀況下,維持恆久不變的教育政策。
認為過去聯考最公平,覺得現在的考試沒有標準答案很可怕,這其實是對教育懶惰的想法。教育不是訓練,尤其在小孩性向尚未成熟前,給予定性的教育內容,還不准懷疑答案,這是洗腦。不能因為我們以前被洗腦長大,就覺得小孩被洗腦教育也沒差。
簡單說,真正的問題出在,我們對於國家方向的想像到底是什麼?
在亂世的時候,教育自由化自動就會出現,為了生存競爭,一成不變的教育內容是沒有競爭能力的。但很可惜的是,現在的世界不是亂世,台灣也不是軍閥割據的狀況,只要還存在著政府、存有制度,教育就會有既定政策。在民主國家,決定政策方向的不是政客,是我們選民。
是我們民眾自動放棄對未來的想像,是我們選民把教育當成職業訓練,是我們群眾認為教育應該停滯不變的。教育就是國家對未來的想像,教育方針是我們認為國家方向該怎麼走的想法,教育政策就是我們認為未來的主人翁應該接受怎樣的磨練。結果呢?筆者在想,這不用說,大概讀者都知道,鄉親們喜歡怎樣的商品。
講這些也沒多大意義,筆者要說的其實很單純。任何教育政策都不可能是齊頭式平等,篩選一定都會存在,除非在政治上台灣變成北韓這種國家,不然任何考試跟機制都會產生汰選。(註:繼續支持回到威權時代吧,那就真的會是齊頭平等,全國的人都是奴才,只有少數人會是統治精英。)
鄉親們恐懼的,不過就是這個篩選機制熊熊看不懂,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也別想太多,聯考改基測那幾年,高唱亡國論的就一票。免試額度提高說會讓特權橫行,結果也發生,特權的永遠找的到路去耍特權,找不到的就是永遠沒後門的機會。說變來變去會很慘,現在這批小鬼還不是活得好好的,在社會上成為目前最基層也是最認真的一群,反倒是罵草莓族的老闆們每一個都只想要求政府補助。
說白一點,華人文化這種面子文化,一定會產生文憑至上的升學主義。我們的問題在於明明有階級歧視,明明就有階級複製,然後處於階級較高的人徹底否認自己的「原生家庭優勢」。就跟古老科舉一樣,寒窗十年登龍門,當了官跟有成就了,就跟其他人「不一樣」了。(註:然後告訴窮人,不用念書只要領22k也會變成嚴長壽一樣。)
台灣的教育之所以搞到四不像,本質上就是我們有階級跟種族歧視,嘴巴上又不敢說,結果推的政策都是理論上很美,實際上都變調。
要改變?先去改變這個政治結構吧,對台灣數十年來的發展有點概念的人,都會知道這個努力製造階級對立的政黨名稱叫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