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來說書|《一生一次旅遊指南:家庭的第一堂生死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立刻訂閱「NCTU PRESS 說書中」🛎小鈴鐺開起來!
運用淺白的文字、活潑的敘事與溫暖的插畫,來談生命中最大的關卡。
──張玉佩(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教授)
  打開探索死亡和對死亡應有預習認知的心門。
──郭慧娟(臺灣死亡咖啡館活動發起人/生死關懷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
家庭的第一本生命教育圖文書──談論死亡,才能擁抱生命
臺灣已正式邁向高齡化社會,長照、病人自主等議題漸成主流,但「死亡」卻仍是鮮少人願意直接面對的話題。本書是一本實用的「生命旅行指南」,內容涵括每個人在生命最後一程應該關注的事,包括:臨終醫療處理、身後事處理、預立遺囑,以及喪親後的失落調適等問題,並收錄多個深刻的生命故事。
本書用平易近人的筆觸與清新活潑的插畫,呈現生死議題的眉眉角角。在死亡這趟一生一次的旅行中,我們沒有辦法替你做選擇,但可以用最溫暖的方式一起做好行前準備。
當我們一起正視死亡、談論生命,也許就能少一點害怕。
本書特色
  1. 將死亡的重大議題,如預立醫療決定、器捐、遺囑與喪禮等,及其相關內容以活潑的圖表呈現,有助於一般大眾理解。
  2. 適合作為學校生命教育、心理諮商輔導等重要輔助讀本。
名人推薦(依姓名筆劃排列)
  • 王浩威 精神科醫師、作家
  • 江浣翠 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副教授
  • 何翰蓁 慈濟大學醫學系解剖學科副教授、《我的十堂大體解剖課》作者
  • 孫效智 臺灣大學生命教育中心主任、《病人自主權利法》起草人
  • 張玉佩 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教授
  • 張兆恬 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
  • 郭慧娟 生死關懷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臺灣死亡咖啡館活動發起人
作者簡介
簡文怡、楊巧柔、郭庭芸、徐仟妤
  「要是以前也有人告訴我這些就好了!」
憑著這個念頭,交大傳科系畢業的簡文怡、楊巧柔、郭庭芸、徐仟妤四人組成的探險團隊,決定以生死教育為主題撰寫本書。在臺灣,雖然人人知道「死亡」是生命必經之路,卻總是避免提及此事,讓人總以一種遙遠並充滿迷惘的距離觀望死亡。作者團隊透過各種採訪、問卷與參與講座的方式,並以感恩、珍惜的心將不同的生命故事納入本書,嘗試讓更多人開始自己的第一堂生死課。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哈囉大家好!歡迎來到【NYCU PRESS說書中】! ✍身為出版社編輯,愛書、惜書之餘,更希望能把出版社工作實務、與作者相處的點點滴滴以及最最最重要的推薦每本書的可讀之處帶給大家! 希望你/妳能在此抽出15分鐘,細細品味這形色匆匆年代下,閱讀與知識的珍貴!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書為國內少見為社會大眾(特別是跨性別者的父母)所設計的性別教育圖文書,對性平概念的推動有其重要價值。作者團隊因應原訂的台北書展活動延期,特地錄製一段線上分享影片,向讀者談談他們如何與為何,鋪寫出一個跨性別者及其家庭的心情成長日誌,並以筆觸柔和溫暖的粉彩畫風,帶領讀者走進他/她們的內心世界。
成立十五年的交大布袋戲社,隆重推出耗時三年自編、自導、自製首部布袋戲電影《劍塵道魔錄》,於高雄電影館、台中凱擘影城、台北朝代大戲院等戲院放映,不僅成為該團隊作品履歷的重要里程碑,更為年輕世代的布袋戲寫下新的一頁。
新竹舊城區由老空間、老文化、老產業等元素組合形成特色,是否能透過有形和無形、軟體或硬體的手段,發揮些許轉變的力量? 本書收錄這些擾動與連結的歷程,包括邀請在地藝術者指導學生實作,藉此親近及延續地方生命力,以及設計舊城探索、店家尋訪、手作體驗等活動,吸引新竹市民參與、深入了解舊城的歷史文化。
本書為國內少見為社會大眾(特別是跨性別者的父母)所設計的性別教育圖文書,對性平概念的推動有其重要價值。作者團隊因應原訂的台北書展活動延期,特地錄製一段線上分享影片,向讀者談談他們如何與為何,鋪寫出一個跨性別者及其家庭的心情成長日誌,並以筆觸柔和溫暖的粉彩畫風,帶領讀者走進他/她們的內心世界。
成立十五年的交大布袋戲社,隆重推出耗時三年自編、自導、自製首部布袋戲電影《劍塵道魔錄》,於高雄電影館、台中凱擘影城、台北朝代大戲院等戲院放映,不僅成為該團隊作品履歷的重要里程碑,更為年輕世代的布袋戲寫下新的一頁。
新竹舊城區由老空間、老文化、老產業等元素組合形成特色,是否能透過有形和無形、軟體或硬體的手段,發揮些許轉變的力量? 本書收錄這些擾動與連結的歷程,包括邀請在地藝術者指導學生實作,藉此親近及延續地方生命力,以及設計舊城探索、店家尋訪、手作體驗等活動,吸引新竹市民參與、深入了解舊城的歷史文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人們害怕死亡,禮儀師應該是教育業,打造一個讓人不害怕死亡的世界。本書為讀者提供對生死議題的思考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本文介紹了善終的態度和安寧療護的觀念,鼓勵人們及時道謝、道歉、道愛、道別。
Thumbnail
ㄧ直很關心跟老年的相關議題,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日本有1位年輕的作者,因從事遺物整理師及特殊現場清理的工作的關係,目睹過很多死亡現場,其中,有很高的比例,都是死亡後1~3個月,因味道或害蟲增加,才被鄰居發現。於是,她透過製造及展示孤獨死現場模型屋,希望能讓大家更正視這個問題….
Thumbnail
 生命是很可貴的,但有些人可以提早感受到,並努力實踐讓一生變得更好。而無法提早經歷死亡的人,可以用另一種方式體會到生命的可貴,那就是……
Thumbnail
在殯葬業工作期間的思考與感悟,探討生死與後事處理的重要性及對親友間的溝通與理解。提供四個步驟與三個重要事項,鼓勵讀者以輕鬆方式討論生死議題。
Thumbnail
「從此之後,我跟墳墓之間,再沒有別人擋住了!」  「這就是當年父母過世的感受。」 出發前一段LIne的對話,把作者勾來高雄,跟學長 聊聊 生死議題,作者以自身的故事引出對於生死議題的思考,並以文學、宗教等元素作為例子來闡述。文字內容洋溢著對生死議題的深刻思索,帶有關懷和情感。
Thumbnail
一旦喪失生命,我相信我們會上天堂。但是身後事,如果沒有事先預作規劃和安排,在傳統以父權為本位的社會, 許多身後的事情往往由長子安排。
Thumbnail
古時候人很難活到老,於是有了未知生,焉知死。但其實對殯葬業者而言,每天接觸的都是死人事兒,從死見生,這本書是殯葬業者的敘事,也是他和先尊的故事,但凡書中的故事跟打電話都不太有關係就是了。 先從自身談起,怎麼會接殯葬業,也同時鋪陳整本書,像擠牙膏一樣的敘事,拼湊他和先尊的故事。殯葬真的是許多人避之唯
Thumbnail
對年輕學生來說,除了探望生命盡頭的身心靈,也很想知道當下的「生」與「活」,鄭捷的手寫詩集、著名父親撞死母親該不該判死的案例,從他們專注的眼神,看到想了解生命多樣的渴望。
Thumbnail
去年媽媽驟然離開。在書友們的推薦下,我開始閱讀各種談死亡、悲傷的相關書籍,有像《繼續前行,悲傷就不會是盡頭》這樣的實用書,也有像《廚房》這樣的小說。這本《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則是由一位日本特殊清掃隊員所寫的散文集,用另一個路數,帶我瞧見生死的另一種面貌。
Thumbnail
今天學校請到了一位出了幾本書並屢次獲獎的作家來演講,一開始看到他的名字還覺得沒什麼,也就無所謂地過去聽了,一直到他說自己在殯葬業工作,我才猛然發覺他居然是我之前在Youtube單程旅行社看過的大師兄。隨著一個又一個在殯葬業中遇到的小故事從他嘴裡敘述開來,雖然有一些我略有印象,但大部分都是從沒遇過的家庭悲劇......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人們害怕死亡,禮儀師應該是教育業,打造一個讓人不害怕死亡的世界。本書為讀者提供對生死議題的思考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本文介紹了善終的態度和安寧療護的觀念,鼓勵人們及時道謝、道歉、道愛、道別。
Thumbnail
ㄧ直很關心跟老年的相關議題,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日本有1位年輕的作者,因從事遺物整理師及特殊現場清理的工作的關係,目睹過很多死亡現場,其中,有很高的比例,都是死亡後1~3個月,因味道或害蟲增加,才被鄰居發現。於是,她透過製造及展示孤獨死現場模型屋,希望能讓大家更正視這個問題….
Thumbnail
 生命是很可貴的,但有些人可以提早感受到,並努力實踐讓一生變得更好。而無法提早經歷死亡的人,可以用另一種方式體會到生命的可貴,那就是……
Thumbnail
在殯葬業工作期間的思考與感悟,探討生死與後事處理的重要性及對親友間的溝通與理解。提供四個步驟與三個重要事項,鼓勵讀者以輕鬆方式討論生死議題。
Thumbnail
「從此之後,我跟墳墓之間,再沒有別人擋住了!」  「這就是當年父母過世的感受。」 出發前一段LIne的對話,把作者勾來高雄,跟學長 聊聊 生死議題,作者以自身的故事引出對於生死議題的思考,並以文學、宗教等元素作為例子來闡述。文字內容洋溢著對生死議題的深刻思索,帶有關懷和情感。
Thumbnail
一旦喪失生命,我相信我們會上天堂。但是身後事,如果沒有事先預作規劃和安排,在傳統以父權為本位的社會, 許多身後的事情往往由長子安排。
Thumbnail
古時候人很難活到老,於是有了未知生,焉知死。但其實對殯葬業者而言,每天接觸的都是死人事兒,從死見生,這本書是殯葬業者的敘事,也是他和先尊的故事,但凡書中的故事跟打電話都不太有關係就是了。 先從自身談起,怎麼會接殯葬業,也同時鋪陳整本書,像擠牙膏一樣的敘事,拼湊他和先尊的故事。殯葬真的是許多人避之唯
Thumbnail
對年輕學生來說,除了探望生命盡頭的身心靈,也很想知道當下的「生」與「活」,鄭捷的手寫詩集、著名父親撞死母親該不該判死的案例,從他們專注的眼神,看到想了解生命多樣的渴望。
Thumbnail
去年媽媽驟然離開。在書友們的推薦下,我開始閱讀各種談死亡、悲傷的相關書籍,有像《繼續前行,悲傷就不會是盡頭》這樣的實用書,也有像《廚房》這樣的小說。這本《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則是由一位日本特殊清掃隊員所寫的散文集,用另一個路數,帶我瞧見生死的另一種面貌。
Thumbnail
今天學校請到了一位出了幾本書並屢次獲獎的作家來演講,一開始看到他的名字還覺得沒什麼,也就無所謂地過去聽了,一直到他說自己在殯葬業工作,我才猛然發覺他居然是我之前在Youtube單程旅行社看過的大師兄。隨著一個又一個在殯葬業中遇到的小故事從他嘴裡敘述開來,雖然有一些我略有印象,但大部分都是從沒遇過的家庭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