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8 MTa工作坊Level I學習心得
記得我在思維班的自我介紹中,最後一句寫道:「我們是擅長打團體戰的團隊,我的大部分談判都因他們而存在」
在我的工作裡,經常會碰到團隊要共同完成任務的情境,小至三到四人組成的病友活動工作小組,大至全部人都要參與的大型尾牙晚會。大部分的時間,我都是這些團隊的領導者,雖說是累積了相當多的經驗,但對於團隊的運作,我好像知其然卻又不知其所以然。
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一次參加MTa工作坊,讓我藉由課程的設計中更鮮明地勾勒出團隊運作的道理,此外,這次很幸運是跟我平常共事的同事一起參加,除了能再次檢視我們習以為常的運作之外,更能讓大家在活動中的學習,得以回到職場上一起運用。
我不一定喜歡你,但我可以跟你合作無間
我最早進入臨床工作時,是編制在復健部,某一年現在的院長希望整合所有心臟照護相關的專業人員,於是將當時負責執行心臟復健的三位治療師,轉編制到心臟醫學中心,我是其中一個,另外兩個,姑且我們叫小綺跟小華。
我跟小綺小華是三種截然不同風格的人,小華認真、小綺隨遇而安、而我經常離經叛道,我們三等於是現在心臟復健的開國元老,有著相依為命的革命情感,但不同的行事風格卻經常讓我們在決策上有不同的主張,三人關在辦公室裡拍桌叫囂的衝突畫面自然也就經常上演。
綺:「這件事情我看就這樣決定了吧?」
華:「不不不,我認為應該採用另一種作法」
我:「你說的作法每次都很難持續執行,到後來就變成虎頭蛇尾」
華:「但是現在環境這麼艱困,我們都應該要犧牲一些」
我:「我覺得做一點犧牲眼前可能可行,卻沒辦法持久,到時候大家心生怨懟,不是得不償失嗎?妳不要老是有這麼不切實際的想法!」(我們實在太熟了,批評的話精準的傷人)
綺:「我們不要繼續浪費時間討論了,就隨便選一個方法做吧?」
我跟華:「不行!!!」
團隊裡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行事風格也可能大異其趣,平常不同調的人要同組工作,衝突是必然發生嗎?有衝突的團隊一定不能順利完成任務嗎?
在MTa上課那一天,中午之前的模型組合是一場大型的團隊運作試煉,大家沒有選擇地被分到不同的任務,我們跟另一組的成員分處內外圈且必須合作,我要試著將一個半成品的樣子用說的讓他做,我貧瘠的口說能力,加上我的合作對象還是一位男性工程師,因此就不難想像我跟他的溝通有著如何大的鴻溝,首先光是要講清楚零件的前後左右就花了一番工夫,而對方怎麼也想不到我連螺帽螺絲長板短板都搞不清楚。
雖然沒有具體的衝突發生,但我們自顧自說著自己的語言,確實讓這回合的合作碰上不小的阻力,而在短短的十分鐘裡,我竟也萌生「算了吧他聽不懂我講的話也沒辦法啊」,這類打退堂鼓的念頭。
有時候我們不得不跟自己截然不同的人合作,怕麻煩的本性會讓我們選擇逃離溝通的現場,想著反正做好自己份內的事就問心無愧。但是往往會發現,若是團隊中的成員踩著不同調的步伐,彼此的力量互相削磨,也就不可能朝著一致的方向前進。
多年前我跟小華小綺在同一條船上,有著誰也不能先下船的堅持,於是我們耐著性子在來回的衝突、妥協、溝通與協商之後,竟也發展出一套能夠運作良好的規則,而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成功完成了許多篳路藍縷的任務。
而這一個模型組合的活動,讓我發現原來當天在現場的僵局,也正是我目前在職場上的玻璃框架。
我們的團隊成員背景相似,個個認真積極又完美主義,我們在很多事情上總是有高度共識,但這樣的氛圍卻讓我們幾乎無法與其他的團隊合作,姑且不論在醫院的環境中,跨領域的合作經常只是口號,當我要跟其他部門溝通協調時,用原本團隊溝通的語言也經常行不通,無法合作的情形下,到後來只能想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而這種「劃分工作」的作業模式,充其量只能讓每個團隊發揮原本的戰鬥力,卻不能讓多個團隊的合作,形成更大的力量。
理解不同的眼睛看到同樣的畫面可能會想到不同的劇情;練習不同的腦袋對於同樣的情境做出相同的定義,誰能用最短的時間,理解彼此的溝通邏輯,就最有可能扳下這一局。
這一天早上的活動,再度提醒了我在這個部分的弱點。
對的人要放在對的位置上,但如果有一天,在位置上的並不是對的人要怎麼辦?
如果團隊裡剛好缺乏其中一項完成任務時必須具備的技能,那是不是只能困坐愁城?
團隊組裝的活動中有一個人擔任組長,同樣地這也是他沒有選擇被分配到的任務,他必須自己思考在這場活動中該扮演什麼角色。
組長通常不能被侷限在某一項有形的任務,因為會喪失綜觀全局的機會。掌控行進的節奏、觀察是否有落後的環節、隨時補位及支援、並且不能輕易地介入打斷隊友之間已經習慣的運作,這些都是我在日常擔任領導者時再習慣也不過的事。。。
但是等等,今天並不是我在那個位置!?
當天擔任組長的是我們團隊一個年輕的治療師,她一向冰雪聰明,因此在理解任務上做得十分亮眼,過程中也隨時補位提供支援,而這樣的安排,意外地讓我有一次機會從成員的角度,重新思考對團隊領導的期待及需要。
而我平常真的有扮演好自己期待的領導者角色嗎?
不論答案如何,這一天的活動提供了換位的機會,藉由在日常的工作中幾乎不可能發生的情境,我也得到了不同的學習。
要推動任務順利進行必須要有通行無阻的溝通,每個人都相信自己可以泯除個人偏見與對方溝通,事實上,彼此之間的互動卻牽制了溝通是否順暢,我跟對方是否有相同的語言、我是不是認同他的行事風格,以及當我對於在那個角色上的人說的話有疑慮時,能不能真正信任他提供的資訊?
表面上我們都溝通了,但實際卻讓推動這個任務往下的必要資訊變形失真。
團隊能夠成功運作的要素之一,溝通,不在於同一類的人講相同的話,不在於成員情投意合講喜歡聽的話,而是讓不同語言的個體之間能夠理解雙方接下來的動作,願意交換彼此對於任務的認知,因為理解所以信任,因為信任所以內在的磨耗減少,也就能夠朝一致的方向前進。
這一次的失敗,是為了累積下一次的能量
當任務結束,或是團隊運作失效的時候,我們都知道要檢討。但若沒有具體地找出問題,那麼每一次的檢討會議終致一籌莫展的煎熬。
「這週沒達到預定的目標,原因是什麼?」
「因為這個工作量比想像中的多」「很多病人這週剛好沒來醫院」
「達到目標的工作程序我們不是事先演練過了,要花多少時間應該是早就心底有數?病人的排程也在上週會議時就可以預期的啊」
「我想應該是要提高工作效率,還有要更積極注意病人的排程」
類似這樣的對話在檢討會議中經常出現,我們總是希望維持良好關係,不擅長處理衝突,因此檢討通常只探討到空泛的形容詞,而也在有人認錯反省(或是抓出犯錯的人)之後就止步。
但這樣的檢討機制是不是真的能夠解決問題?至少在我過去的經驗中,只落得有人被害的形象,而問題仍逍遙法外。
MTa的課程中,在每一次的活動之後都要進行檢討,檢討的表格不容許模擬兩可的答案,因為同樣的任務十分鐘之後會再來一次,考驗著誰能抓岀具體的核心問題。「我應該把速度加快」
「大家應該都要說出自己的想法」
這樣的檢討還不夠好,「如何」把速度加快,「怎麼樣」能讓大家都說出自己的想法,具體的策略才能落地實行。
在最後一輪的大活動中,我們要先做一次,檢討之後做第二次,修正之後再做第三次,因此,唯有在檢討機制徹底落實奏效的情形下,才有可能做出比前一次更好的成績。
完善的檢討機制在列出每一項技術及非技術性問題之後,依據解決此問題的難易排列,再討論要改善的優先順序,最後考量所有因素之後,建構實際改善計畫。
下課之後的幾天,又到了我們一週一次的進度會議,這次我們將課堂上學到的檢討機制試做一次,發現當問題能更具體呈現之後,才能真正解決問題的本身,而不是解決團隊的成員;參與檢討會議的人也能夠正視問題,提出有效的回饋,而不會因為擔心破壞關係,選擇沈默不語。
「重建中心是一個團結的團隊,他們感情很好」
「重建中心辦的活動最精彩,因為他們總是做得很好,發揮很大的力量」
是的,我們總是成功,不管過程如何,我們非要走到成功才要罷休。
當天最後一個活動我們這組獲得了破紀錄的高分,而致勝的因素其實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道理: 夠好的計畫;每個人都能恰如其分地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專長;過程中加油打氣的激勵;經由檢討修正讓計畫與現實之間差距更小;經由不停的練習讓成果可以預期。
而換句話說,MTa的這套教具及課程讓我們看見了,當這些元素備齊的時候,團隊運作方程式開始計算,那麼成功也就必然是演算出來的結果了。
團隊共同完成任務是一段值得玩味的過程,從分工、溝通、設定目標、建立共識、困難排除到檢討,當我們擁有合作的親密、共榮的成就、創意被激發的快感時,也表示你不得不接受磨合時的埋怨、各執己見的爭執與追究原因的衝突。
於是在這一次一次高低起伏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上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