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你可以比昨天更期待明天—《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3 分鐘

這本書在講什麼?

透過對話的方式,闡述達賴喇嘛跟南非大主教對於人生的智慧。很多生命的智慧都顯得如浮雲般的遙遠,讓人覺得一點都不接地氣。但,達賴喇嘛跟南非大主教直接顛覆你的想像。
你可能會以為他們是高高在上非常偉大遙不可及的神,但,看了這本書之後,你會發現他們非常的親民,他們就是活生生的「人」,從他們對談當中,你可以把他們當作八九十歲的老公公的智慧對談即可,他們的智慧除了宗教,絕大多數來自於他們人生的經驗,他們會失望、難過、沮喪、生氣,也曾經年輕迷惘糊塗過,也因為如此,他們的人生智慧顯得更加受用。
不管你認不認可他們的智慧,這本書都會刺激著你去思考你的情緒、人生、價值觀。

衝擊

你若能養成一種強烈的意識,關心一切有情萬物,尤其是全人類,這會讓你一早就感到快樂,還沒喝咖啡也是一樣。這就是慈悲、同理心的價值所在。—達賴喇嘛P65
我不懂。
「關心」這個詞,通常使用在可能別人發生什麼不好的事情時,你會去關心他。或是,你發生什麼事情時,會需要別人的關心。
其實生活日常中,即使沒有什麼事情也可以主動去關心別人。
但,自己的煩惱就夠多了,還有什麼心力去關心別人呢?
真心誠意地去關心所有一切有情萬物,真的就能讓你一早就感到快樂嗎?
我們總是過著倒數的日子,倒數著週末的來臨,倒數著連續假日的來到,彷彿這些日子才是生活的開始。
你的生活、你的工作能夠讓你一早起床就充滿期待嗎?
截至目前為止,我只知道有一個人他是這樣生活的,就是褚士瑩。
多年前在一場演講中,他提及從事NGO工作的他,每天早上起來都很期待接下來一整天的工作。那真的是讓我太過羨慕了,怎麼有辦法找到一個自己如此開心的工作?或許是因為NGO的工作是幫助他人,從幫助他人中獲得成就與喜悅,也或許,他真的熱愛他的工作,而不是像大多數人建立在混一口飯吃。
混一口飯吃不代表對工作不期待或沒有任何成就感,而是,我們不會一早起床就期待一整天的工作。
那會是什麼樣的生活?
我很嚮往。
你會看出這個人是因為自己的毀滅性情緒而做出這樣的舉動。你會對他們的痛苦煎熬產生關心、同情,甚至是難過的心情——這個人控制不了自己,有那麼負面的心情,多可憐阿。比起沮喪和憤怒,你開始為對方感到難過,開始關心他們。—達賴喇嘛P101
為什麼這段話中的「關心」給我一種「上下階級」的感覺,好像關心別人的人是站在上帝視角去看被關心者。
這樣的感覺很奇怪。
就像是很多人都說「給予」不是上對下,而是平行平等的狀態。
但是「給予」以及「關心」真的就很容易讓人產生一種救贖、上對下的感覺。
回到達賴喇嘛提及的,對於別人負面的情緒你應該開始關心對方,為對方感到難過。這件事情真的不簡單!當別人對你惡言相向或是說盡難聽的話時,你還能夠做到十足的課題的分離,切割這是對方的情緒,跟你沒有關係,你只需要在意處理自己的情緒即可,這也太厲害了!
「想想別人,」大主教補充道:「就是達賴喇嘛和我提出的一種消除憂慮的方法。想想其他面臨相同處境,或是處境更艱難,但依然存活下來,甚至化險為夷的人。這麼做真的大有幫助,你能夠把自己看成隸屬於一個更大的整體。」P113
我覺得這有點像是劉揚銘所說的:「連我這種廢材都存活下來了,大家一定都可以。
生活有百百種,就像是在這樣的世界上,不管資產少或多都有人能夠養育小孩,不管是物質上的窮養還是富養,小孩還是能健康長大。
生存不難,生活才難。
活在這個世代,要餓死真的不太容易,但,大家並不是只追求著最低的生存,而是希望能夠活得有品質。
大型的品牌廣告為了刺激需求與消費,不斷地提升我們的焦慮,我們得買房養老、我們得提高保險額度、30歲就應該開始XXX、或是再不XXX就晚了、或是別人都已經XXX你還在OOO等等的焦慮感充斥著我們的生活。
而南非大主教則認為,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當你因為仰著頭而每天過得十分焦慮時,請你回頭看看別人的苦痛,你會覺得自己好很多。
痛苦,是比較出來的。
當你計較的越少,你能夠得到得更多內心的平靜。
勇敢不是沒有恐懼,而是雖然害怕,卻仍敢於行動。—大主教P107
這句話真的很熱血!
很像五月天的歌詞。
我認為的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接受自己的害怕。
這幾年我對自己做了一些挑戰,14,000公尺的高空彈跳、一個人的國際志工行;高強度的溯溪、一個人的中國行。或許在別人眼中這是「勇敢」的行為,但對我來說,即使我做了,也不代表我克服了恐懼,我反而是更接受了自己的害怕,更了解自己的感受。
你覺得別人「勇敢」的事情,其實你也可以去做,只是你想要的慾望是否大過於你內心的恐懼。尤其在旅行這件事情上,你一聽到印度、阿富汗、伊朗等某些國家,你可能就會覺得去了就回不來了,不管是被貼上強姦標籤的印度還是戰亂國家的阿富汗,你都在你沒有做功課之前就先下了定論,卻又覺得別人能夠前往旅遊很勇敢。
有人會因為了解而害怕,而有人會因為無知而害怕,很多事情都是這樣。雖然我想要很帥的說,大不了就撒手人寰,但我做不到。以前我都會覺得自己如果可以死在旅途中,是多麼幸福的事情。但現在我不確定了,我認真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夠這般瀟灑,或許,我害怕的不是「失去生命」這件事情,而是,在「可能失去生命」的不確定過程中的害怕。例如,搭國內飛機晃到不行時,我內心不斷祈禱說我真的不想死,那種可能死又可能順利降落的心情,隨著飛機起起伏伏,不確定的等死過程讓我感到痛苦。
要就一秒死,像是遇到炸彈客莫名其妙就死亡;要就讓我知道我會死,只是因為疾病需要長達1-2年的時間才會真的死;否則我無法接受地震、飛機那種還得先經歷搖晃恐懼後才知道狀況的死亡。
我就是這般極端。
焦慮
心理學專家喬瑟夫‧福格斯(Joseph Forgas)作的新研究顯示,適度的悲傷其實有許多好處,或許也能反映出悲傷的價值。他做過實驗,比起心情開心的對照組,心情難過的實驗組在判斷力和記憶力方面表現較佳,而且比較積極,對社會規範較為敏感,也比較慷慨寬容。P125
我之所以選擇了這段話,而是我覺得「負面情緒」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而且情緒就是情緒,為什麼還要區分負面跟正面?難道因為它被定義為「負面」,這個情緒就會被拿出來檢討嗎?
如果我們也需要這些「負面」的情緒,為什麼還要說它們不好?
因為你擁有這般複雜的情緒,你才顯得更像人啊!
知乎上有人問說:「負面情緒存在的價值是什麼?
有人回答說:「情緒是生物進化出來的自動化反應機制,特別是負面情緒,在進化上具有非常正面的意義,因為他提供了快速預警和保護機制。」
舉例來說:
「對威脅或潛在威脅都能產生恐懼情緒的生物,生存下來的幾率,遠高於傻吃迷糊睡、對風險無動於衷的生物!對哇哇大哭的孩子,能產生焦慮情緒父母,其後代能獲得更多奶水和照顧,後代當然更健康、存活率更高!」
也就說明了「在數億年的生命演化史中,每一種生物都在生存環境中遇到數不清的挑戰,為應對這些挑戰保留了大量的情緒基因。在險惡的生存環境裡,正面情緒是不能太多的,例如過分樂觀、盲目信任,很容易將自己置於非常危險的境地。」
我覺得這個知乎的說明挺好的,直接說服我讓我接受負面情緒的必要性。
負面情緒沒有不好,但也不能持續太久都不調節。
我問大主教,可能的話,他會對這些身陷絕望的人說什麼,他回答:「是,偶爾我們會遇到挫敗,但看事情要看全面。世界正在變得更好。想想女性的權利,還有只不過一兩百年前,蓄奴仍被視為天經地義的事。要有耐心,人在成長,還在學習如何同情、關懷他人,還在學習如何當人。」P132
這段話,讓我想起中國詩人海子的詩。
海子的《草原上》:「我相信天才,耐心和長壽。我相信有人正慢慢的艱難的愛上我,別的人不會,除非是你。
我覺得「相信」這個詞,是很有意思的。
這個詞,會讓我聯想到「信仰」,而「信仰」這個詞,也讓我在這一兩年有了不同的認識。
你所相信的人事物即你的信仰。
我曾經在《泛科學》的創辦人鄭國威的演講中聽他提及「信仰」這件事情,他說「信仰」不單只是宗教、神明這些事情,而是舉凡你所相信的所有人事物都是你的信仰。
他重新定義了「信仰」這件事情,而在范琪斐的粉專中,我又再次見到了所謂不是宗教的「信仰」,范琪斐說「我的信仰是民主,民主的基礎是:『人人生而平等』我一直認為這是普世價值,這是跟『愛』『和平』這些價值觀一樣,是不用爭論,且不可爭論的。」
也就是說,你相信這個世界正在慢慢變好,這,就會是你的信仰。
我喜歡「相信」與「信仰」是這樣被使用的。
我喜歡大主教所相信的世界、也喜歡海子相信有人在正愛上他、更喜歡范琪斐相信愛與和平的價值。
人可以在山洞裡隱居三天、三個月或三年,也不覺得孤單,但卻會在人群中感到寂寞。P144
孤獨
真的是很貼切的一句話。
我一個人的時候不感到孤獨,只有在應該團聚的節慶卻一個人時而感到孤獨。
孤單跟寂寞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我不寂寞,我可能有點孤單,但我過的挺好的。
不是我不需要別人的陪伴,而是我不需要別人每天或長時間的陪伴。
好朋友三不五時聚會、回家看家人等基本社交生活還是需要的,還是感到開心愉快的,只是我這個人需要大量的獨處時間,我很享受一個人的生活,自由自在,不需要遷就他人,在自己的王國裡做自己的國王,多愜意!
Even everyone is a island, 但我們仍是一群需要群聚社會生活的孤島。
我們不必等他人向我們敞開心扉。不論是在荒山野嶺,還是在繁華擁擠的曼哈頓,我們自己先打開心房,就能感受到與人的連結。P147
我在斯里蘭卡的志工行程中,深刻地感受到這件事情。
把你的心打開,你會接收到全世界對你的愛。
當你給予愛,就會完全驗證「施比受更有福」內心的愉悅感是無法言語的。
我認為,你願意分享多少自己的事情,也就代表你打開心的程度。撇除比較沉默寡言的人,我覺得總是樂於分享自己一切的人,感覺比較少受到傷害。會這麼說,是因為我覺得如果你曾經幾次打開心胸與別人暢談自己的事情後,但你得到的不是相對應的熱情或別人並沒有把你當作朋友,我不覺得你後續還依舊恣意的分享。
求學階段的我,過於在乎朋友,認為朋友是生活的一切,自認為對朋友付出很多,幾次的爭吵或是沒有得到相同的對待或是朋友跟別人比較好的忌妒心作祟後,對於剛認識或是較有利益關係的人,我習慣性地安靜。
多聽別人分享的,多了解別人,不追求別人了解我,只求一個相處融洽愉快,不失尊重的模式即可。
不過分要求,保持適當的距離。
但對於很要好的朋友們,我則是依舊樂於分享生活所有的一切。
大概是一種區別跟切割吧。
如果不想受傷害就保持一定的距離,不用太過付出及在意,就不會受傷。
而,我即使對於剛認識的人不會敞開心胸的訴說自己的事情,也不代表我不會主動關心別人,這是兩件事情。我仍舊會關心別人,帶有合理的在乎,(有時還是會有點過於在乎),可以聊很多事情,選擇性的。
即使我去了趟斯里蘭卡感受到把心打開的美妙,也無法讓我在台灣面對非超要好朋友有相同的做法。尤其是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複雜,牽扯到利益關係時,你越難這麼做。
我把打開心胸這件事情運用到了我的好朋友們身上,我更願意讓他們知道我的狀況,不管是開心還是悲傷的事情。
人很堅強也很脆弱,很獨立也很需要陪伴。
痛苦我絲毫不願承受;快樂我從來不覺滿足。於此我和他人無異,願我於他人之福中得見喜悅。—達賴喇嘛P157
達賴喇嘛真的就跟我們一樣。
沒有人想要痛苦,也沒有人嫌快樂太多。
這幾年我覺得自己有一個很大的心境的轉變,但我真的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的,而是日子過到現在,看了一些書,聽了一些演講,看了一些電影,吸收一些新的想法,且不斷的思考著很多事情,你就會發現自己的轉變。
我曾經是一個忌妒心很強的人。
相信部分我的摯友們有深刻的體會。
我很常羨慕別人所擁有的,我忌妒誰跟誰比較好,我總是要當好友心中的第一順位,我總要被第一個通知,如果朋友沒有這麼做,我就會酸言酸語,我真可怕。
現在我很少羨慕、忌妒他人了。
或許是我擁有的也不少,或許是我更容易感到知足,但我覺得這樣的改變最大來自於心境上,我明白這樣的思考不會讓我過得更好,還有,誰第一個知道並不會影響你在朋友心中的地位,我們都一樣重要。
而且,我能夠真心的祝福別人了!
以前,羨慕同學可以學鋼琴、可以出國等羨慕很多我原生家庭無法給予我的一切,忌妒別人的順利及好運氣等我覺得這個世界太不公平的一切。
現在,我對於別人發生所有美好的事情而感到喜悅。
這個世界上不需要更多的邪惡想法,需要更多的鼓勵與祝福,如果你希望這個世界變得更好的話。
當我周遭的人都過得很好的時候,我也能夠感到喜悅,因為我的確就是希望大家都能夠過得好好的。
不要總是區分你我,其實只有「我們」。
兩人笑著用那至高無上的獎項互虧對方,彷彿是在說,我們永遠不會知道逆境到頭來會為我們帶來些什麼,到底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P165
You never know.
一模一樣的人生,只有一次。
你永遠不知道你做出這個決定,你走了這條路會帶你到什麼樣的世界。
就像是《你時刻準備著 卻錯過每個機會》這本書中提及的:
「所有的焦慮都是無用的,在兩件差不多的事情上,不存在深思熟慮這回事。世上沒有通過想像和推測就可以判定未來的事情。路都是自己走出來的,絕不是參照別人的樣子推斷出來的,別人在某件事情上做得再好,用的方法再妙,換成你的時候,又都將會成為另外一個樣子,等同於又是一條新的路。
世上不存在更好的那條路,但存在最好的路──那就是你自己所選擇的並且堅定地走下去的,即便外人並不看好,即便你自己也會懷疑,但你一直在往前走的那條路。人生只有一次,成長和生活之路也只有一條,路沒有好壞之分。人生只有一次,成長是需要取捨的。也因為這個原因,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偶然的,是由一個個的選擇決定的。P153」
自由的奧義,或許不過就是延長從接收到刺激到產生反應之間短促的時間。冥想似乎能延長這段間隔,開發我們選擇如何反應的能力。比方說,從聽到另一半嘮叨責罵,到我們生氣回嘴說出傷人的話,我們能不能拉長這中間短暫的間隔?我們能不能切換心智廣播的頻道,從自尊自大的憤慨(他好大的膽子敢這樣對我說話),切換成同情的理解(他一定是累了)。P195
這真的很難。
很多時候,我們只追求贏而不在乎爭辯的內容。
「我們能不能切換心智廣播的頻道,從自尊自大的憤慨(他好大的膽子敢這樣對我說話),切換成同情的理解(他一定是累了)。」能夠做到這件事情的人,真的不簡單。他等同於做到課題的分離。也就是說他不在乎別人的情緒或傷人的言語,因為那是他不可控制的,他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心情及態度與言語,所以他選擇同情與理解。
能夠這般冷靜理性的做出這樣的行為的人,內心一定非常強大。
我覺得我目前面對別人傷人的語言或情緒時,能夠做到的是安靜。我會選擇安靜地傾聽,雖然可能我內心有1000句超級不愉快的OS,但我盡可能不說出來,因為腦海中的話很可能只是為了反駁而反駁,而不是經過思考再三的話。
有時候我也會問自己是不是在勉強自己去合理化對方聽起來很不合理的一切,老實說我現在還不是很確定,但我還是希望自己能夠跟內心邪惡的想法做對抗,告訴自己「everyone you meet is fighting a battle you never know. Be kind. Always.」
你可以選擇妖魔化別人,也可以選擇善待他人。
「既然可以改正,何必為之難過?假若無法改正,難過又有何用?」—寂天大師P239
接受,不是聽天由命,也不是消沉挫敗,這一點必須言明在先。P240
那是什麼意思?不是聽天由命也不是消沉挫敗?
應該說,每個人對於「接受」的程度有所不同。
我接受這件事情可能是全心全意地接受,而有人可能是半推半就、有人則是力不從心也想不到其他辦法、有人可能是改變不了的接受。
很常聽到:他就是過不了這個坎。
也代表著他無法也接受這樣的事情、事實。
一個人如果在精神生活上有所成長,「任何事發生在你身上,你都能接受。」你會接受挫折與困難在所難免,並將其視為人生必經的環節。他說,我們要問的不是怎麼逃避,而是怎樣去發揮這件事的正面價值?P240
我覺得我現在也是了,我認為我面對事情能夠冷靜的處理,是因為我接受這件事情,我會選擇解決它而不是逃避它,但,我想我也不是每件事情都能平心靜氣地去尋找它的正面價值,畢竟我也不是那麼正面的人,一定會憂鬱或消極一下再振作,就像我之前提及的拆解自己的情緒那樣吧,唯有拆解情緒了解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任何事,發生在你身上,你都能接受。
這句話聽起來很簡單,實踐起來真的不簡單。
接受,給我一種力不從心的無力消極感。
有時候我面對事情會全然的接受,是因為我不想花情緒在爭辯上,只想接受後趕快解決讓事情過去、或是接受這個事實讓這件事可以漸漸淡出我的生活,減少想起的次數。
壓力
壓力和不安來自於我們對生活應有樣貌的期待。若我們能接受生活本來的面貌,而非它在想像中應有的樣子,就能放鬆享受這段旅程。P241
我覺得壓力跟不安來自於自己對自己或他人對自己的期待,如果沒有壓力是否會減少向上的動力?多少有點壓力是好的?挑戰性跟壓力是等號嗎?
是事情有挑戰性還是有壓力可以讓自己具有動力?
我想接受生活本來的面貌,但我連生活本來的面貌長什麼樣子都不知道,怎麼接受?
我想要放鬆享受人生這趟旅程,但是否也會顯得自己很不積極向上?
有能力置身在當下每一刻,其實無非也就是有能力接受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責難、不安和焦慮。P242
完全認可!
能夠活在當下的人,不代表他不在乎未來,不具有遠見,而是他有能力可以面對日常生活所有的困難與焦慮,即使生活中充滿焦慮,他仍能夠活在當下。
「對現實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達賴喇嘛解釋過:「你就能看穿表面,用一種更恰當、更有效也更實際的態度與這個世界來往。我常拿人該怎麼與鄰居來往當例子。想像你的鄰居是個難相處的人,你可以抱怨他批評他,活在焦慮和絕望當中,埋怨永遠無法與他和睦相處。你可以否認問題存在,假裝你和鄰居沒有過節。但這些方法都沒有多大用處。反過來講,你也可以接受與鄰居關係不睦這項事實,再求改善。會不會成功很難說,但你唯一能做的只有試試看。你無法控制鄰居,但多少能掌控自己的想法和情緒。相較於憤怒、憎恨、恐懼,你可以培養對他們的同理心,培養對他們的善意與關懷。這是改善彼此關係的唯一機會。或許他們慢慢會變得不再那麼難相處,也或許不會,這你控制不了,但你的心靈會獲得平靜。不管你的鄰居是不是依然難以相處,你一樣能常保喜樂。」P242
完全認可,對我而言這就是阿德勒的課題分離,你控制你能控制的,並且接受那些你不能控制的。而達賴喇嘛則是更進一步讓你知道如果要獲得喜樂,你還可以多去嘗試一些事情去改善。
不強求別人但可以試著改善,然後接受事實。
「不要埋恨那些造成傷害的人,」達賴喇嘛解釋說:「基於同理心,盡量阻止他們就夠了。因為他們的行為不僅使人受傷,同樣也在傷害他們自己。」P243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這樣想,諾貝爾和平獎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這太難了!
這算是換位思考的終極版了吧!
舉個最極端的例子,兇手殺了你的小孩,基於同理心,你會盡可能阻止他,因為他的行為不僅使你的小孩受傷,同時也再傷害他自己,所以你不會埋恨殺了你小孩的人。
這邏輯太難,一般人真的太難做到了。
應該可以說,你恨他不會讓你過得更好,失去的小孩也不會再回來,所以為什麼要選擇恨他讓自己過得痛苦?
如果是這個邏輯我可能比較可以接受。
雖然這是一個以暴制暴的社會,但這個社會真的不需要有更多的仇恨。
當你抱怨或痛恨這個社會,其實也在痛恨自己,因為是我們組成了這個「社會」。
既要追求目標,又不能執著於結果,我思索著這個看似矛盾的論點,金巴解釋說,這當中有個重要的體悟。能這麼想是打從心底領悟到,我們每一個人雖然應當盡全力理解自己所追求的目標,但能不能成功往往取決於許多我們無法掌控的因素。因此,我們的責任在於奉獻最大心力去追求目標,盡己所能,但不要執著於是先預想的結果。有些時候,事實上常常這樣,我們的努力換來了意想不到的結果,甚至比原先設想的結果更好。P243
喜歡作者提出問題再回答問題的手法,同時也解決了閱讀者的疑惑。
「寬恕,」大主教補充說:「是療癒傷口、放下過去的唯一途徑。」誠如他和莫芙在《寬恕》(The Book of Forgiving)一書中所言:「倘若不能原諒,我們就擺脫不了傷害我們的人,注定要被苦痛的鎖鏈束縛,動彈不得。除非原諒傷害我們的人,不然通往快樂的鑰匙將會握在他的手上,他反而成了監獄的看守者,囚禁著我們。選擇原諒才是奪回權力,掌握自己的命運與感受,當自己的救星。」P250
選擇原諒才是奪回權力,掌握自己的命運與感受,當自己的救星。這真的是一段很值得思考的話。
這段話讓我想起近期的一部韓劇《鬣狗式生存》,劇中女主的爸爸出獄後,告訴女主自己這二十幾年不斷的禱告,已經獲得主的原諒,他希望也能夠獲得原諒。一聽到這句話就會想說這是什麼神邏輯?你殺了媽媽又打我,竟然要我也祈求主的原諒?
扣回大主教所說的,選擇原諒才是當自己的救星,所以或許爸爸也是希望女主能夠奪回自主權,掌握自己的命運與感受,當自己的救星。
還有一個有趣的地方在於爸爸說他已經獲得主的原諒這件事情。正常來說不是應該要獲得女主的原諒才算是解脫嗎?他竟然透過獲得主的原諒就問心無愧了,一聽到這句話女主怎麼可能不發火?
而爸爸這個觀點與一部2007年的韓國電影《密陽》帶給我的衝擊是一樣的。女主的小孩被殺了,女主痛恨死兇手,而當女主信了上帝想要擺脫痛苦且反覆思考很長的一段時間後,她前往監獄要跟兇手說她原諒他了,結果,兇手卻搶先一步跟她說,他早就獲得上帝的原諒了,不需要女主的原諒(滿足狀)。女主十分錯愕,在那一瞬間她失去了所有的信仰。
「原諒」在這兩部裡面看來都是一種「權力」,因為對方傷害了你,所以最應該向你請求原諒,但這件事情卻被奪走了,且對方毫無愧疚之意。
某種程度來說,在獲得上帝原諒的同時,這些兇手也做到了阿德勒的課題分離?
喜悅
最大的喜悅,就是活在與他人深刻、誠摯且慷慨的感情之中。P377
我相信是。

-後記-

我沒想過這本書我會寫這麼多,有點超過預期了。
很久沒有寫書評了,與其說是書評,更貼切的就只是感受而已。
我只是把我對於這本書的感受寫了出來。
閱讀的終點是書寫。
我一直是這麼認為的。
達賴喇嘛我很常聽到,但我對他真的非常陌生。
我知道他得到諾貝爾和平獎,我知道他是智慧的象徵,但我不知道他的智慧在哪裡?
透過這本書,我知道了。
人生有很多苦難,而痛苦真的是比較出來的,很喜歡一句話就是「人生除了死亡其他都是擦傷」。
會好的,一切。
話說,我看完《在路上》這本書一陣子了,思考一下再來看要不要寫心得好了。
更多《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的介紹請點擊下方連結。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3會員
85內容數
印地安人有句話說:「不要害怕你會變成什麼樣的人。」然而我們通常害怕,怕得要死。我們不斷用種種聖賢的恐嚇來規範自己和下一代,不要隨心所欲,變成自己和這個社會都無法想像的人。《月亮與六便士》毛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不正田心 的其他內容
道德浪女所面對的挑戰之一,就是我們的文化老是認為「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就一定是對的。
誰沒有迷惘過? 我從未停止迷惘過。 你的人生並不是錯誤或意外,也不是任意的偶然。你的人生是有目的,要不然你就不會在這裡。
癌症病童是地球的副作用。不代表他們不具有愛的權利。突破馬斯洛主義,生命不是我們想像中的脆弱跟堅強。
「在美國的這些日子,我逐漸明白,年齡到了就不該做什麼的疑慮,或是年齡到了就該做什麼的焦慮,其實是華人社會裡的產物。比起這個,西方社會更在意──你有沒有正在做你真正想做的事?」 
年歲長到這裡,突然才發現現在已經是過去想望的未來。「希望我們都能長成如此那般的大人啊」這樣的話,已經不能再說。甚至要很小心的打探自己,確定自己沒有長成少時討厭的大人。原來成為大人之後,還是沒有完成夢想,只是漸漸習慣未能成就夢想的事實。原來格格不入的無力感並不會因為時間過去而消失
道德浪女所面對的挑戰之一,就是我們的文化老是認為「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就一定是對的。
誰沒有迷惘過? 我從未停止迷惘過。 你的人生並不是錯誤或意外,也不是任意的偶然。你的人生是有目的,要不然你就不會在這裡。
癌症病童是地球的副作用。不代表他們不具有愛的權利。突破馬斯洛主義,生命不是我們想像中的脆弱跟堅強。
「在美國的這些日子,我逐漸明白,年齡到了就不該做什麼的疑慮,或是年齡到了就該做什麼的焦慮,其實是華人社會裡的產物。比起這個,西方社會更在意──你有沒有正在做你真正想做的事?」 
年歲長到這裡,突然才發現現在已經是過去想望的未來。「希望我們都能長成如此那般的大人啊」這樣的話,已經不能再說。甚至要很小心的打探自己,確定自己沒有長成少時討厭的大人。原來成為大人之後,還是沒有完成夢想,只是漸漸習慣未能成就夢想的事實。原來格格不入的無力感並不會因為時間過去而消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一個性格不好的人把所有的快樂都看成不快樂,好比美酒在充滿膽汁的口中也會變苦一樣。
Thumbnail
《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 The Book of Joy》 ✍️作者:達賴喇嘛 , 戴斯蒙‧屠圖 , 道格拉斯・亞伯拉姆 原文作者:The Dalai Lama, Desmond Tutu, Douglas Abrams 譯者: 韓絜光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
Thumbnail
透過兩位世界級影響力的大師「第十四世達賴喇嘛」與「南非聖公會大主教」的刻意相遇與約定對談,說好只談喜悅,但談的是更多的苦難與慈悲。 像是所有哲學對談的基礎,總是能從「對立面」看到「相似處」 參透苦難,理解喜悅 或許,這就是人生的課題,從「影子」的位置,判斷「光源」的方位 究竟,喜悅藏在哪裡呢
Thumbnail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書中闡述的內容簡單卻蘊含深遠的哲理!要學習著淡然面對所有事情的發生,因為那些事都是自己的「迴音」,真正的滿足和成功來自於我們如何對待他人和貢獻於社會。瞭解「業力」的概念,為他人服務是種下積極的種子,需要與他人互動成長和進步。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是最近三個月閱讀起來最有感覺的一本書,封面寫著「達賴喇嘛:這本書能使所有人受益」,非常行銷手法的一句話,但是確實引起我拿起了這本書。 第一章【覺察】,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經心中真實感受到平靜,對於當下的呼吸、當下自我的存在感受到滿足,作者在八歲時就體會到「正念」
Thumbnail
  每個人都需要一套生命哲學,而斯多噶哲學提供了一套集結理念與實踐的活用哲學。其特色有三:1. 以寧靜的心靈接納無法改變的命運、2. 以勇氣面對可以改變的人生、3. 以智慧區別可以改變的以及不能改變的。生命不只有限的,而且受自己掌控的事情又少之又少。當我們不可能面面俱到時,將限有的時間投注在
Thumbnail
慈悲--是從忍辱修來的;因為這個世間令人苦惱的事太多了,所以,當我們決定要走向人群歷練時,要先好好的觀照自己的心,以免被這個世間苦惱的事情刺傷了。由於最近的事情太多了,搞得自己心煩意亂,然而,上天還是很眷顧我的,每當我的心不平靜時,總會讓我看到一些點醒自己的文字。在書上看到這麼一段話-
Thumbnail
不論是求助還是幫助別人,最終還是要回歸初心,認清自己的狀態與意圖。 祝福你我,在人生這條路上獨行之餘,有時也能互相幫扶。
Thumbnail
若你日日夜夜都祈求著獲得解脫,那時你可說是已經生起了出離心。
Thumbnail
週日我陪伴家人到精舍聽師父開示,讓我心靈注入不少正能量。這次的主題是關於人與人為何會相遇,以及該如何面對緣分的開始和結束。我個人覺得這個主題不僅僅限制於宗教範疇,實際上也牽涉到個人的智慧與心態上的調整。 相遇的契機  曾經有一位智者告訴我,今生會和我們相遇的人都是因為靈魂的思念。 若以宗教來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一個性格不好的人把所有的快樂都看成不快樂,好比美酒在充滿膽汁的口中也會變苦一樣。
Thumbnail
《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 The Book of Joy》 ✍️作者:達賴喇嘛 , 戴斯蒙‧屠圖 , 道格拉斯・亞伯拉姆 原文作者:The Dalai Lama, Desmond Tutu, Douglas Abrams 譯者: 韓絜光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
Thumbnail
透過兩位世界級影響力的大師「第十四世達賴喇嘛」與「南非聖公會大主教」的刻意相遇與約定對談,說好只談喜悅,但談的是更多的苦難與慈悲。 像是所有哲學對談的基礎,總是能從「對立面」看到「相似處」 參透苦難,理解喜悅 或許,這就是人生的課題,從「影子」的位置,判斷「光源」的方位 究竟,喜悅藏在哪裡呢
Thumbnail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書中闡述的內容簡單卻蘊含深遠的哲理!要學習著淡然面對所有事情的發生,因為那些事都是自己的「迴音」,真正的滿足和成功來自於我們如何對待他人和貢獻於社會。瞭解「業力」的概念,為他人服務是種下積極的種子,需要與他人互動成長和進步。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是最近三個月閱讀起來最有感覺的一本書,封面寫著「達賴喇嘛:這本書能使所有人受益」,非常行銷手法的一句話,但是確實引起我拿起了這本書。 第一章【覺察】,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經心中真實感受到平靜,對於當下的呼吸、當下自我的存在感受到滿足,作者在八歲時就體會到「正念」
Thumbnail
  每個人都需要一套生命哲學,而斯多噶哲學提供了一套集結理念與實踐的活用哲學。其特色有三:1. 以寧靜的心靈接納無法改變的命運、2. 以勇氣面對可以改變的人生、3. 以智慧區別可以改變的以及不能改變的。生命不只有限的,而且受自己掌控的事情又少之又少。當我們不可能面面俱到時,將限有的時間投注在
Thumbnail
慈悲--是從忍辱修來的;因為這個世間令人苦惱的事太多了,所以,當我們決定要走向人群歷練時,要先好好的觀照自己的心,以免被這個世間苦惱的事情刺傷了。由於最近的事情太多了,搞得自己心煩意亂,然而,上天還是很眷顧我的,每當我的心不平靜時,總會讓我看到一些點醒自己的文字。在書上看到這麼一段話-
Thumbnail
不論是求助還是幫助別人,最終還是要回歸初心,認清自己的狀態與意圖。 祝福你我,在人生這條路上獨行之餘,有時也能互相幫扶。
Thumbnail
若你日日夜夜都祈求著獲得解脫,那時你可說是已經生起了出離心。
Thumbnail
週日我陪伴家人到精舍聽師父開示,讓我心靈注入不少正能量。這次的主題是關於人與人為何會相遇,以及該如何面對緣分的開始和結束。我個人覺得這個主題不僅僅限制於宗教範疇,實際上也牽涉到個人的智慧與心態上的調整。 相遇的契機  曾經有一位智者告訴我,今生會和我們相遇的人都是因為靈魂的思念。 若以宗教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