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 VS 連鎖

2020/05/0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印象中從服兵役時期開始,當時與我一同捍衛校園的另一位同梯多才多藝,除了整間工作場所都是鍬形蟲的各種階段(成蟲、幼蟲、卵...)外,還很愛煮咖啡。
焙煮一杯 Syphon 咖啡
那個年代,咖啡的製作是真的有「煮」的感覺。服役期間大量看似屬於自己卻又不屬於自己的時間,最適合用來發展一些需要緩慢過程培育的興趣甚至志向。於是那時候開始進入使用Syphon 煮咖啡的世界,從磨豆、溫杯、煮水...等開始,看著利用虹吸效應把煮沸的水拉上去上壺,經過定時的沖煮後再冷卻濾過完成。要喝到一杯起碼也是十分鐘左右的時間。(恨不得再久一點,哈哈)
退伍後進入社會,產業關係與客戶喝咖啡機會並不多,自己在家雖然會出門前也煮一杯,但有時候要不時間不允許,要不就是想到繁複的步驟就算了。印象中外面除了西雅圖、星巴克...等巨頭外,還有一些日系咖啡連鎖,也開始有e咖啡、85度C這類連鎖便宜的品牌開始耕耘市場。接著西進中國大陸異鄉漂流,全身心投入的經歷更難有時間用緩慢的方式取得咖啡因。當時有同事貢獻了一台美式咖啡壺,真的就是不在意風味,只在意咖啡癮被滿足。
接著因為整個時代背景的變化,台灣社會出現一個「小確幸」的新名詞,很多年輕人不想過按部就班似的無趣人生,所以希望追求一個簡單微小的願望,開一家小小的咖啡店,每天守著店,陪客人聊天,雖心無大志確似乎也怡然自得。
不討論小確幸現象,反而是琳琅滿目的小清新咖啡店一家一家開了,從一開始的新奇,到後面越來越密集出現的地雷,炸到自己傷痕累累後,又只敢回到連鎖咖啡體系確保品質了。
同樣在中國大陸,歷經 BAT 時代、 ATM 新時代的浪潮來襲後,也為了因應全球金融海嘯讓當政者全國雷厲風行的推動「創新創業」制度,除了最引人注目的「互聯網」外,在身處的蓉都因為濃濃的休閒生活氣息,所以也如雨後春筍般快速長出了一大群的「獨立咖啡館」。有意思的是為了對比 Starbucks、Costa...等大型連鎖咖啡店,獨立咖啡館還有自己的小群體在抱團(有沒有取暖還真不知道)。
一個同去蓉都發展的台灣朋友後來也轉型投入餐飲服務行業,因此跟咖啡也有了深深的連結!我們兩在各自發展時,有段時間經常性的會相約出發去探店,找看看有什麼新開的或是沒去過的小店嘗試。其實我們在 2008、2009 時,當時 Starbucks 在成都的店數有節奏的開著,所以我們倆已經可以打卡完成每一家分店,甚至跟某些店員熟識。十年後我們倆則是開始走向獨立的小店,每每一杯咖啡時間,倆人幾乎都在討論這個業態,與整個咖啡體系在這座城市的變化、八卦、甘苦...等。相當有意思的時光。
今年遇到無差別式的風暴轟炸後,需要承擔店租、人事、水電、食材...等的實體店面很快就受到嚴重的衝擊!昨日在閱讀文章時也看到專訪了三家台灣的老字號餐廳、飯店業者,其中說到了所謂的知名獨立品牌其實是很難獲利,因為提供的食材、服務要到一定的水準後,就勢必會讓出獲利空間。不若連鎖品牌能以量制價並創造規模經濟效應。從而慢慢的會發現讓大家懷年的獨立品牌將逐步衰敗退場。
很唏噓對吧?
自己本業也受到影響處於命懸一絲(比線還慘)狀態,每天就是燒著老本過日子。但跟幾位老友還是希望能有碰面、社交,此時總會盡量去找一些小店,儘管一杯咖啡並不能滋潤多少貧瘠的大地,至少能讓店家們也能再多努力堅持一下,否則未來只剩下連鎖的世界,不敢想像的枯燥呢...

〔點一下下方的Like拍拍手順便刺激一下手掌,感恩~〕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Jerome
Jerome
世界五百強經驗,連續創業者。曾經於金融、貿易、OA、FA、娛樂、法律、互聯網、文化、媒體...等產業工作或創立項目,超過十年中國大陸文化演出經歷,並曾創造金氏世界紀錄。對互聯網產業與創業熟悉,共同創立項目曾經獲得中國最大傳媒集團千萬級別風險投資。中國大西部地區第一代商業演出的引進者並創立娛樂新媒體。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