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謝謝、對不起」與「打招呼」-談人與人之間的禮貌

「請、謝謝、對不起」與「打招呼」-談人與人之間的禮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很多小時候學習到的禮貌,往往是最基礎、最重要但也是最容易在長大後忘記的為人處事原則。甚至在有些家庭的文化中,對於「禮貌」不太熟悉,對於自己冒犯了別人,反而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因而沾沾自喜,渾然不覺自己已讓別人感受到不舒服,更別提進一步感受到別人的不舒服。

  既然禮貌如此重要,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生活中,關於「請、謝謝、對不起」的例子,以及如何經營禮貌吧!

  首先是「請」。需要別人幫忙拿衛生紙時,我們可能會說:「不好意思!可以請你幫我拿一張衛生紙嗎?」有時熟一點,可能會自動省略「請」或「不好意思」這個字,會精簡地說:「你可以幫我拿一下衛生紙嗎?」只要語氣放軟一些,相信熟人還是感受得到你的禮貌,會幫你拿一張。

  次之是「謝謝」。別人在工作上幫你忙,不論當初是你請託他幫忙,他知道了你的需求,回應你、幫忙你,還是他主動施恩,想讓你工作進度順暢一些,你都會說:「謝謝」。但對於一些付費服務,我們可能會覺得「付錢了,自然就要享受服務」,或是對於家人做家事這種無償的服務,我們可能會無感,忘了心懷感恩,自然少了「謝謝」兩個字。

  最後是「對不起」。身體或車子撞到別人了,不管是不小心的,還是故意的,都要說對不起。特別是故意的撞人,更需要跟別人誠心誠意道歉,看看對方有沒有受傷,看看是否要賠罪或彌補對方什麼。

  最重要的,其實不是說出「請」、「謝謝」、「對不起」這些字眼,而是當你請託別人幫忙時,你的語氣是否帶著對對方的尊敬,是否真心誠意地邀請對方幫你的忙?當你道謝的時候,是否語氣溫柔,真心誠意地帶著對對方的感謝?當你致歉時,是否心存內疚,真心誠意地想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去彌補自己的過錯?

  禮貌的運行,除了對別人說「請、謝謝、對不起」,還有從「打招呼」的行為著手。內向的人見到別人一面,可能無法落落大方地大聲說:「你好」,但光是對人點頭微笑,或從尚未被口罩包覆的眼角微露笑意,相信對方也感受得到你在跟他打招呼,自然也會跟你點頭或微笑致意。

  從上述種種例子可見,禮貌的運行有時不見得非得「說什麼內容」,而是要先培養內心的「誠心誠意」和「敬意」(我把它簡稱為「誠敬」),自然而然地從非語言訊息散發「誠敬」,別人自然就感受得到你的禮貌。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也是支持上述的結論。美國心理學家麥拉賓(Albert Mehrabian)主張,人與人之間溝通,他人對我們的印象有約90%是來自於我們的外在形象、肢體與表情加上聲音語調(以上四者統稱為「非語言訊息」),剩餘不到10%才是語句的內容。尤其語句的內容和非語言訊息要互相配合,他們才能準確地收到你的意思,否則,當語句內容和非語言訊息不一致時,別人多半還是會從你的「非語言訊息」來判定你要表達的意思或情緒。

  舉例而言,如果父母要求孩子要向老師問好,但初衷並非期望孩子對老師有敬意,甚至自己對老師也沒有打招呼、沒有心存敬意,只是希望孩子要「表現得有禮,這樣我才有面子」,那麼孩子可能只會態度隨便地喊一聲:「老師好」,就敷衍了事,喊完就跑開做自己的事了,老師也不一定接受得到孩子的敬意。

  坊間有些文章強調:禮貌的營造會影響你在職場上的社交好感度,某種程度我也認同這樣的說法,「有禮走遍天下,無禮寸步難行」,在江湖間討生活,自然需要禮貌才好辦事,同時營造自己的正面形象,但我認為,更進一步的是回歸內心的「敬意」,《禮記‧曲禮》一開始就說:「毋不敬」,充分說明禮貌的運行來自於帶著內心的「敬」,不能不敬啊!若沒有帶著內心的「敬」,就算見到長官打招呼、逢人就說「請、謝謝、對不起」、動不動就送人禮物,那別人又能感受到你多少的禮貌與真心呢?

avatar-img
§詹惠文§ 諮商獅的沙龍
168會員
285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面對父母離世,很難說什麼、做什麼來減輕傷痛,好像也只能學習接受死亡到來的這件事。 諮商獅並沒有要教你怎麼面對、接受、放下死亡,只是想分享自己經歷父親過世的種種傷痛歷程,陪伴你度過這樣難捱的時刻,讓你知道:其實諮商獅面對死亡也覺得好痛好痛!你其實沒那麼孤單......
年少時候,得意自己敢愛敢恨,愛恨分明。 年長一些,方知幸福其實平平凡凡足矣。 幸福只是平凡生活嗎? 只是平凡過生活,又怎麼感到幸福? 推薦這篇文章,給常常在關係中受傷,卻又想盡辦法、好努力地想得到幸福的你。
情侶吵架是家常便飯,但眼看我們越吵越兇、衝突越演越烈,我們的感情還有救嗎?這篇文章告訴你吵架的導火線與解決的關鍵是什麼,祝福大家都能從中找到關係變好的解藥,通往幸福大道。
  感情或婚姻中或多或少會受傷,雙方往往在吵架吵很兇時,才意識到有些事情已經「回不去了」,才開始難過說:事情怎麼會變成這樣?我們怎麼會走到這一步?為了避免這樣心痛的事情發生,我們勢必要先了解:感情中的傷是如何累積造成?同時在傷害發生後,我們又可以如何療癒關係中的傷?
熙來攘往的城市,吵雜的聲響,疫情的紛擾,綿綿細雨的鬱悶。 在這樣的社會中,如何找尋到讓自己能安身立命的一角? 有時,答案可能就顯現在靈性的體驗當中。
  這幾年很流行「做自己」這個用語,到底怎樣「做自己」?你一定也有不同想法,來看看諮商獅怎麼說吧!
面對父母離世,很難說什麼、做什麼來減輕傷痛,好像也只能學習接受死亡到來的這件事。 諮商獅並沒有要教你怎麼面對、接受、放下死亡,只是想分享自己經歷父親過世的種種傷痛歷程,陪伴你度過這樣難捱的時刻,讓你知道:其實諮商獅面對死亡也覺得好痛好痛!你其實沒那麼孤單......
年少時候,得意自己敢愛敢恨,愛恨分明。 年長一些,方知幸福其實平平凡凡足矣。 幸福只是平凡生活嗎? 只是平凡過生活,又怎麼感到幸福? 推薦這篇文章,給常常在關係中受傷,卻又想盡辦法、好努力地想得到幸福的你。
情侶吵架是家常便飯,但眼看我們越吵越兇、衝突越演越烈,我們的感情還有救嗎?這篇文章告訴你吵架的導火線與解決的關鍵是什麼,祝福大家都能從中找到關係變好的解藥,通往幸福大道。
  感情或婚姻中或多或少會受傷,雙方往往在吵架吵很兇時,才意識到有些事情已經「回不去了」,才開始難過說:事情怎麼會變成這樣?我們怎麼會走到這一步?為了避免這樣心痛的事情發生,我們勢必要先了解:感情中的傷是如何累積造成?同時在傷害發生後,我們又可以如何療癒關係中的傷?
熙來攘往的城市,吵雜的聲響,疫情的紛擾,綿綿細雨的鬱悶。 在這樣的社會中,如何找尋到讓自己能安身立命的一角? 有時,答案可能就顯現在靈性的體驗當中。
  這幾年很流行「做自己」這個用語,到底怎樣「做自己」?你一定也有不同想法,來看看諮商獅怎麼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