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己的生活裡過得自在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想在生活中有一份純粹無雜質的「自在」,首先,得學著區分自己的生活,以及他人的生活。

把一件事劃分出界線,就像是心理學說的「課題分離」
「課題分離」這個概念是源自於阿德勒心理學,簡言之,就是有意識地「覺察」,並將事情切割為「自己的課題」和「他人的課題」。
屬於自己的課題,我們就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而屬於他人的課題就應當還給別人,過度的干涉就是在混滛自己與他人的人際關係。
在<<關係界限>>一書中提到,如果你會慣性的對別人予取予求、或反過來對他人的要求難以拒絕,這都是缺乏「界限」的表現。
惟有你能清楚地感知自己的情緒,並學著說出自己的需求,你才會擁有所謂的「人我界線」
就像是很多父母總愛替孩子規劃未來的選擇,並沒有真正去了解孩子的意願及需求,一昧地以「自己吃過的鹽比孩子吃的米多太多」這種傳統父權思維,就想「越線」替孩子下人生的決定,這就是一種「介入」及「操控」
你得自立自強,敢於為自己的生活劃出一道界線,但這並不就意謂著「你是自私的」,因為劃清界線的同時也代表著「尊重」-彼此尊重,你尊重別人的選擇及價值觀,別人也會還予你同等的尊重。
如果你不希望別人強迫你依照他的價值觀生活,你又有什麼權利要求別人依你的價值觀及標準過生活呢?

再者,重新認識自己

有時後,我們處在同一個環境中安逸太久,久到都忘記了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是不是也因為我們還沒能夠努力去探索、還沒去見識過其他的生活,以致於沒辦法想像自己是不是還能有其他樣貌的可能?
「放空」是有用的!
你想過自己喜歡什麼嗎? 喜歡和誰在一起相處,喜歡吃什麼食物,喜歡做什麼事?
你想過自己討厭什麼嗎? 生活中無法妥協的是什麼、做什麼事會讓你提不起勁?
你想過自己熱愛什麼嗎? 做哪些事會讓你引起興趣、做哪些事會讓你費寢忘食?
這些都需要靠你自己,一步步地去挖掘,一層層地去揭開那個面紗下的自己。
如果你還是沒有頭緒,那就看看孩子吧! 孩子總是最直接最真誠地表現自己的喜、怒、哀、樂,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跟誰在一起開心、喜歡吃什麼食物,即使他還沒有辦法用言語精準地表達,但行為總是更快地說出真相。
讓自己再當一回孩子吧,去找回那個真實的自己。

最後,確立自己的價值觀。

你清楚知道自己的價值觀是什麼 ?
你能對別人堅定自己的價值觀嗎?
只要你願意不斷地嘗試去了解、找尋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適合什麼、不適合什麼,越接近真實的自己,你就越能堅定自己的信念而不輕易受他人左右。
不論男性或女性,能非常瞭解自己的,通常是認知層度較高的,也較能獨立思考。
面對社會賦予性別角色的「期待」、「看法」、「規範」,都能更不盲從,不被既有的框架捆綁,努力地活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
當你一直追逐著父母或者他人給予你的「期待值」,而仍然感到那個期待值永遠會因為「比較」而不斷地變動,你一路的努力非但沒有得到肯定,卻還得一直活在別人的標準裡或者說被打壓?如此地活著不累嗎?
你有想過嗎,現在生活的樣子,是幸福的嗎?
究竟怎樣的生活樣貌才能表明「你」的價值?
只要你是確信你的價值觀,你就不會再任意地去迎合別人的喜好,也能更加「平靜」地看淡別人的看法及評價,這樣的生活也能更加舒服自在。
如果說女生要嫁進豪門才能算是過上好日子,不如就讓自己成為豪門:能獨立自主、有工作、有經濟能力。這不是狂妄,這是「自信」。

然而,最重重重要的是你擁有的一份「大」胸懷與格局。

自然就不再糾結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把糾結的心思拿來享受人生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雨天喝拿鐵
雨天喝拿鐵
蔡康永曾說:「人生那麼長,如果連閱讀妳都只選擇自己的舒適圈,那不就太無聊了嗎?多讀一點書,就算一開始看不懂也請試著看,試著去了解那些妳不了解的事,妳一定會有所獲得。」在人生這條路上,我練習著跳出既有框架,只為了讓自己擁有更多的選擇。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