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活越美好:《積存時間的生活》

2020/06/02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住在一個舒適的家中,用著品質優良的好器物與家具,食用健康無毒的食材做成的美食,感受四季輪替,風景變遷,是許多人的理想生活。
而要過這樣的生活需要什麼條件?
很多的財富?人脈?運氣?

英子與修一說,是時間,美好的生活無法速成,都需要時間積累。

打開《積存時間的生活》這本書,就像受邀到津端夫婦的家,他們一邊用心款待你,一邊訴說積存生活的樂趣與體悟。
英子奶奶的手藝極佳,從無鹽高湯到戚風蛋糕都能出現在津端家的木餐桌上,在所有生活來自於廚房的章節中,她仔細述說了每道餐點的製作細節,及飽含將生命記憶藉由飲食傳承的信念,所以時時將好的食材及親手做的料理,細心裝袋寄給住在外地的兒孫。每個人都在出生後逐漸形成自己的記憶味蕾,像是體內的指向針,一直指引著那些與你生命緊密連結的味道與記憶。
而這些好食材,則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他們持續耕種的菜園。
即使在屋旁的菜園是花上長時間養土、調配砂土比例甚至時常栽種失敗,也仍然堅持要自己耕種而開闢的菜園。
可能是源自於他們都經歷過二次世界大戰糧食短缺的危機感,修一常說,在真正緊急的時候,有錢也可能買不到食物。
他說他們家沒有存款,菜園就是他們的存款。甚至在三一一大地震後,有些親友來訪時提到去商店都買不到米,他們便贈與一些存糧。
或許他們很早就意識到了人都需要重新取得飲食自主的權力。因此也提供了很實用的建議,可以從剪下蔥的根部開始栽種起,只要開始栽種,慢慢觀察了解,這些知識與能力都會回到你身上。
在菜園旁還有一片他們特別栽種的雜樹林,是為了未來居住的世世代代與周圍自然環境生物所栽種的。大樹的生長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但從發芽到成長甚至到死亡,都能對環境生物帶來益處。樹林能是昆蟲、鳥類的棲息地、糧食來源,落枝落葉能成為土壤的養分,又回過頭來滋養了樹林群體。
津端夫婦尊重這樣共生互利的自然循環,因此也在生活中保留空間給自然,尋求與自然共生的生活。
後來我在紀錄片中還看到他們還特別設了一個給小鳥喝水的水盆,更加體會到他們比起被迫接受自然無常變化的挑戰,更樂於主動邀請自然在他們的生活中展現姿態。
當然,即使他們面對生命的變化十分坦然,離別仍舊留存著遺憾。
書中沒有詳細提到,但在紀錄片中修一先生到台灣參與活動後,特地前去祭拜他的友人陳順清。
陳順清是日治時期被帶到日本製作軍用飛機的台灣少年工,修一曾是他們的監督者,因此與他們相識相交。陳順清還贈與修一一顆他自己刻的印章,或許期許著戰後他們的友誼仍能存續。但想不到在日本躲過美軍空襲,回到台灣後卻在白色恐怖時期中被槍決,那年他只有25歲。
闊別七十年的友情,最終只能與墓碑相見。
修一與英子仔細的整理那塊小小的墓碑,獻上花與那遠渡時光而來的印章。
修一撫著墓碑唱起當年的海軍工作曲*,忍不住哭泣。
或許關於離別,終究有許多難以言喻。
只是在更大力量的作用下,時代推演之中,仍舊將對方放在心上。
那麼這一切,也以另一種型態存續下來,穿越時空限制,傳遞到你我心中。
看完書與紀錄片後,我思索了很久,我想他們說的時間積累,大概是一種長期關注的形塑,他們將生命與時間花在他們覺得最有意義的生活方式上,而這樣的生活也就回過頭來滋養形塑了他們,甚至是下一代。
英子和修一的相處模式像是各自運行的行星,有他們各自的重心與運行邏輯,但他們選擇互相合作共生,讓生活一步步生長成他們理想的樣子。
我想或許不是任何人都想依照同樣的方式過生活,也不必然過這樣的生活就一定會感到幸福快樂。這是他們依循自己的內心選擇的生活,能過那樣的生活,也有屬於他們自己的資本、性格與技術能力等等。
但我想最終是意願與行動的互相契合,使之動人。
美好的事物需要時間累積,也就是每一個當下都將之積存在你認定的美好上,最終就每個當下都能成為生活中閃閃發光的體會與資源。

將時間積存在你真心喜愛的人事物上,積存了時間的生命便以豐厚回報你

*招考台灣少年到日本製作軍用飛機時,招考名稱是「海軍少年工員」。
由於觀看紀錄片的時間距今有段時日,未能清楚記得修一先生唱的歌曲名稱為何,如有錯漏,歡迎留言告知。
購書連結: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2會員
230內容數
成為一位創作創業者,這一路上有許多探索與學習,嘗試與反思,與你聊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