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就會成功,是這個時代最大的謊言

2020/06/08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並非每個人在步入社會前,就已經找到方向,也並非每個人找到方向後,就一路順遂。生活除了困難重重,也有對未來的渺茫。人文、藝術的作品將生活百態點綴的再美好,我們終究還是要面對一個事實:「每個人的需求無窮,但資源有限,打拼、追夢的本質,就是與他人爭取資源和機會。」
經濟學家的出現,即是為了探討這最基本的問題:「如何運用有限資源,來滿足人類幾乎無窮的慾望。」從沒想過要怎麼翻身的人、甘於平凡的人,侷限於社會分配的人,等於將自己這輩子的幸福,交給了經濟學理論。
有句話這麼說:「人生若選擇不隨波逐流,就等同是在豪賭。」看起來有幾分道理,大部分家庭或學校的教育亦是這樣,總是教導我們好好讀書、找穩定工作、安居樂業,然而這樣的模式只在過去可行,如今這個世代,年輕人是要面對失業率高漲、薪資停滯、房價物價高漲、各產業動盪等問題。
然而,舊的路標正在消失,新的秩序卻尚未出現,曾經的新興產業,有的已夕陽西下,有的飽和,有的戰況白熱化;而現今竄紅行業如網紅、電競、自媒體,打破了傳統認知;越來越多科技普及化,如3D技術、虛擬實境、人工AI。雖然新世代的生活比以前更便利、更多元,但對於想走出自己路的年輕人,這未必是一個好現象
主計處發布去年的失業調查,20-24歲年輕人失業率分別來到12.70%,創下近11個月新高,平均每8人就有1個失業,雖然整體失業率為3.72%,不過人力銀行直言,台灣就業市場長期存在低薪與職業類別太過單一問題,20至24歲年輕人失業率高居整體失業率3倍。
矛盾的是,企業還在高喊找不到人才,抱怨年輕人不願意蹲馬步。先不論誰對誰錯,社會其實是世界的縮影,我們往往很難改變這個世界,所以最佳策略是,在整體社會繼續的運作下停止抱怨,先改變自己,才有能力改變自己看不慣的事。
若想改變,必須認知到固有教育是如何誤導我們,凡事只要努力不懈一定會有成果,包括電影和小說常常是這個樣子,一位無名小卒堅持努力,最後出頭天的勵志情節,大家都愛看,也認為是真理。
現實世界是,也許你很努力,但與你一樣努力或比你努力的人更多,大家都是抱持著埋頭苦幹,就能爭取到少數資源與機會,無非就是在進行比苦大賽,人比人氣死人,最後果實卻被有背景或手段的人摘去。
以老子說過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來比喻,學校給的終究是很多魚,而非釣竿。可能有人會問「學校給很多專科知識,都是以後求職的能力,怎會是魚,而不是釣竿呢?」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一切知識,只不過是記憶。」你所累積的知識、法則、經驗終究是固有的東西,大多情況也學非所用。
時代變遷下,你腦中的是不具備適應與萬變的記憶。而需要培養的特質,如思考能力、邏輯組織、認知思維,等等才是能夠應對變化的釣竿。
這些特質決定你選擇的方法,決定你踏上的路,努力並沒有錯,只有努力的方向對了,才能真正花有限的時間、精力,賺來無限的成就和效果!找對方法加上咬牙堅持,就這兩點
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曾說過:「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後,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這是耶魯教育最大的失敗。」
他認為教育是自由的精神、公民責任、遠大志向,是批判性的獨立思考、時時刻刻的自我覺知、終身學習的基礎、獲得幸福的能力。
他亦認為真正的教育不只是傳授知識技能,是沒了這些求學階段的知識技能,還能勝任任何學科與職業,這才是教育, 也是判斷一個人是否受過教育的標準
"如果傳統思想已經過時,但又沒有自己的獨到思維,那麼,高不成低不就只是剛好而已"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赤子
    赤子
    與許多經歷低潮的人一樣,我不過是另一個成功爬出低谷的人,體會最深層的孤獨,像是被世界遺忘。迷茫的日子選擇什麼都不做,把自己埋首在運動和學習中,專研兩年戀愛學與哲學。曾經我只單純的想變強,卻發現人生不是那麼狹隘。站在混亂的資訊洪流面前,你能確定你要成為的是大神還是走火入魔(笑)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