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期間,為孩子的教育學習進修蒙特梭利教育理論。除了在教育專業層面,增加了對學齡前與小學階段孩子發展特性的了解,也從新檢視自己與家中孩子互動的方式,獲得許多啟發與改變,甚至在助人專業上也有助益。
從事諮商與心理治療相關工作,原本就常需要協助個案檢視自己與原生家庭的生命故事,並且協助親子增進彼此的依附關係,現在發現蒙特梭利教育理論提供了很棒的基礎和方法,讓孩子在生命中最重要的前六年,有機會從環境與周遭成人身上獲取成長所需要的養分。
蒙特梭利的教育方式,可以協助許多父母調整看待孩子行為的眼光,營造良好的親子關係,在我閱讀與實踐的過程中,我發覺這可以是增進孩子與家庭心理健康的一種預防式策略。很開心透過小手天堂「巷子口的育兒茶」活動分享這個我很喜愛的主題。接下來的分享,旨不在取代任何深入研究蒙特梭利教育哲學和理論的專業文獻,而是就我自己在蒙特梭利學習歷程上,融合我自己原本的教育與心理諮商背景,做一些反芻與整合後的分享,希望有興趣的夥伴一起交流學習,也希望帶給沒接觸過蒙特梭利教育理論的學齡前孩子爸媽們新的思考角度。我自己實踐過程受益頗多,很希望在懷第一個孩子時就學習到這些理論與方法,那當初就可以更適齡與適性的教養,也能依循心中原則與方向,不迷失在孩子各種難解的行為與情緒表現裡。
六個心法都是蒙特梭利教育中的核心概念,是我自己在家應用時,協助我反覆思考和協助孩子成長的大方向。首先,我一再自問,也想邀請大家思考的問題是:你的教養方式從哪裡學來?是刻意尋找書籍與課程?還是認為孩子生出來自然就會教了?
當然原生家庭是一個重要的線索,有時對孩子脫口而出的反應,會讓人想起當年自己爸媽也是這樣對自己。除此之外,因為我待在傳統升學導向學校的時間非常長,除了自己求學過程,還加上進入學校擔任老師的過程。不知不覺中,價值觀的排名受到社會主流影響,比方說對成績及表現的重視可能大過於享受過程,以及重視融入團體及長幼有序,可能大過於個人主義。
所幸我選擇的專業領域是心理與諮商,讓我成年後不斷用學習與生命上的反思來調整自己,也才能協助一路上遇到的學生與個案進行自我覺察,而非只停留在記憶中特定的老師角色裡。記得在學校擔任輔導人員時,自覺常會有角色上的衝突。一方面用個案為中心的方式去傾聽、理解與慢慢建立信任關係,另一方面卻需要背負家長和老師的期待,希望輔導諮商能立即見效,最好談一次就改變。再者,當時輔導人員都是要上課的,主流教育裡,面對一整班的學生,即使準備的活動再好玩,討論主題再有趣,也是得拿出架式與權威做班級經營,外加一些創意獎懲方式,才不會全班亂哄哄。
這樣的教學方式與互動,也很自然的轉移到跟自己孩子身上(就算大家不是學教育、當老師,也記得年少時候師長的模樣吧)。孩子不聽話,去罰站。孩子表現好,給獎品。當然各家增強與懲罰的方式都有自己的特色,罰站與獎品只是舉個例子。蒙特梭利教育理念卻不鼓勵這類做法,讓我十分好奇。
01. 跟隨孩子
蒙特梭利教育裡,強調「跟隨孩子」的重要性。去了解孩子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特色,提供符合他們發展與成長需求的環境及工具,讓他們適應生活,學習獨立。比方說六歲以下孩子特性之一,是具有像海綿一般的吸收性心智。孩子的學習方式是多感官的,並不是只從書上學。他們可能連同示範者說話方式、表情、當時背景噪音、氣味等都一併“吸收”進去,無法自己過濾掉不重要的訊息。
六歲以下還有所謂敏感期,常被觀察到的有六大項(語言、動作、秩序、細微事物、感官敏銳、社交行為),可能你會發現孩子在某個階段,展現出對一項事物的高度興趣,集中所有注意力與各感官(如看、聽、摸、聞、嚐)探索,重複操作,彷彿忘了時間。
如果你注意到這樣的現象就挖到金礦了!代表孩子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認識與學習他們成長需要的技能。我們要做的,就是不要打擾,孩子正在做重要的“工作”。
節錄自小手天堂親子共學村「巷子口的育兒茶」主題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