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進士,中國古代文學獎的狂歡

閱讀時間約 19 分鐘
大家都曉得,唐朝人重視科舉,而科舉中,進士最為尊貴。一但考上了,那就跟登仙、躍龍門差不多,馬上可以當大官了。
中國人的科舉熱、狀元夢,即起於這個認識。
學者同樣有這種艷羨心理,所以一談起唐代文學就腦充血。說唐代文學太繁榮了,為什麼那麼繁榮呢?帝王提倡啊!如何提倡?科舉考詩文哪!詩文為何可貴?可以平步青雲,馬上當官呀!於是嘩嘩嘩寫了一大堆「唐代科舉與文學」的書和論文。
事實當然不是如此,可惜利欲熏心的人傻傻看不清。

一、從做官的角度看,進士沒啥可貴

科舉只是一種選任官吏的制度,各種人均可以通過這個制度,垂直流動地進人官僚體系中,去享受爵祿,拾青紫、得富貴。它如果有什麼迷人的地方,不過如此而已。
但這有什麼值得嚮往的?自古就有選官制度,形式不一。想當官,什麼朝代都有路子,科舉並不特別。不懂的人常說科舉很特別,因為可以垂直流動,一考上就榮登天子堂。其實漢代察舉選舉,也都從鄉里舉士;而隋唐雖改為科舉,非科舉得官者更是佔了多數,想當官,科舉並非唯一之路。
就算世俗之人皆以富貴利祿為念,看見進士登第平步青雲,不禁心生羨慕。又何以整個朝野都那麼看重它呢?難道一般世俗仰望富貴,而那些已經位極人臣的大官,還看得上這塊入仕出身的敲門磚嗎?
再從制度上說,進士登科真的如登龍門嗎?
依唐朝的考選制度,經過科舉銓選的人員固然可以任用,但不須銓選也能任用。任用亦不限於有常貢的各科(如秀才、明經、明法、進士等)出身;無出身者,也照樣可以任用。所以人仕之途極寬,是否為進士,本無所謂。任官以後,固然屬進士出身者,「為國名臣,不可勝數」:但同樣的,不由進士出身者,為國名臣,亦不可勝數。其宦途之順逆,也與是否為進士出身關係不大。李德裕、元稹這些宰相,就都不是進士出身的。
不只如此。士人進士及第,只不過獲得了一個任官資格。真要任官,還得再通過吏部的銓選。既要觀察其相貌、言談,又得考試書法、判牘。稱為「身、言、書、判」。往往有進士出身,試判未入等,就僅能做勘校工作;熬到試判人等後,方能調任為地方官。故馮浩《玉溪生詩集箋注》曰:唐士之及第者,未能便釋褐入官,尚有試吏部一關。韓文公三試於吏部無成,則十年猶布衣。且有出身二十年不獲祿者。費這麼大氣力,才好不容易可以做個官。
但這個官兒有多大呢?
據《唐會要》八十〈階〉條所記唐人敘階之法:進士甲等,只能由從九品上起敘;若乙等,則降一等,由從九品下起敘。需知進士甲科之難,直如鳳毛鱗角,史傳可查者,只有幾個例子。而竟只有從九品上。這是當時最小的職級,一個普通郡縣公子,若不去參加進士考試,憑資蔭也可以敘為八品下。則進士出身者敘階之低,可想而知了。
這麼卑微的小官,要從從九品下,靠考績一年一階地往上爬,那麼,他縱使年年績優,也得16年才能升到五品下,24年才能到從三品。人壽幾何?卻連光祿大夫之位也望不到。
像孟郊,45歲才考中進士,只做過溧陽尉、水陸轉運判官,60歲試協律郎而卒,官仍在六品以下。李商隱則掙扎奮鬥了一輩子,也只不過幹到正六品上階而已。但他光考進士就考了十年。投資如此之大,若僅僅為了入仕,划算嗎?
歐陽詹〈上鄭相公書〉自稱他曾「五試於禮部,方售鄉貢進士;四試於吏部,始授四門助教」。但他感嘆道:「噫!四門助教,限以四考,格以五選,十年方易一官也。自茲循資歷級,然後得太學助教。其考選年數又如四門。若如之則二十年矣。自茲循資歷級,然後得國子助教。其考選年數又如太學。若如之則三十年矣。三十年間未離助教之官。人壽百歲,七十者稀!某今四十有加矣,更三十年於此,是一生不睹髙衢遠路矣!」正是最好的證明。
再說,唐代官吏俸祿甚薄,從九品京官一年才得祿米五十二斛,根本不足以仰事俯畜。長慶七年一月,戶部侍郎庾敬休奏:「文武九品以上每月料錢一半,合給段匹絲綿等。伏以自冬涉春,久無雨雪,米價少貴,人心未安」,九品以下,其不能安家,更不待言了。因此,從俸祿上也可以看出進士出身者爵卑祿寡,並不值得世人如此嚮往。
何況,官場之實際運作狀況,與檯面上的景觀有時未必相符。唐代進士科第,固然備受朝野尊崇;但官場升遷,靠的往往不是出身,而是關係。如《唐摭言》卷九云鄭隱「素無關外名,足不跡先達之門,既及第而益孤」,科第又真能當什麼用?
這一點,大家都很清楚。王洽然與燕國公書即曾指出:「今之得舉者,不以親,則以勢;不以賄,則以交。未必能鳴鼓四科,而裹糧三道。其不得舉者,無媒無黨,有行有才,處卑位之間,仄陋之下,吞聲飲氣,何足算哉?」得第原本就未必真憑本事,則進士一科之尊貴性也已有限得很了。既得第,又發現:「正字、校書,不如一縣尉;明經、進士,不如三衛出身」,進士畢竟又有什麼用?
《摭言》卷三載,薛監晚年厄於宦途,嘗策羸赴朝,值新進士榜下,綴行而出。時進士團所由輩數十人,見逢行李蕭條,前導曰:「迴避新郎君!」逢輾然,即遣一介語之曰:「報導莫貧相!阿婆三五少年時,也曾東塗西抹來。」對一位進士及第而深知宦途艱難的人來說,以利祿觀點尊崇進士,實在是不值一哂的。
換句話說:從爵祿,或作為一種考選人才之辦法等各方面看,進士科都與它所獲得的尊重不相稱。帝王與朝士,在態度上企羨進士,而在實際政治體制及運作中,卻並不太把進士放在眼裡。筆記雜說裡雖也記載不少帝王特別喜歡擢用進士的例子,制度卻是死的,品位高低等差,有一定的任用程序。六品以下之敘加階稱,全憑考績,帝王要施特恩也不可能。故進士入仕之卑與榮耀之大,實在是一鮮明的對比,形成一幅奇異的景觀。
研究唐史者,通常只會人云亦云地盛稱唐人對進士的尊崇,卻從來沒有人注意到這個問題。現在,我則想由這奇怪的現象出發,去解析唐代社會的特質。

二、進士科受尊崇的真正原因

唐初所設常貢之科,有秀才、明經、明法、進士等等。進士科本來就不特別尊貴。
後來秀才科逐漸廢置,明經之地位降低,才形成進士獨貴的局面。所以進士科之貴,乃是由眾科中競爭來的,且係逐漸發展而成。越到唐代後期,越被世人看重。
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歷來有幾種看法,一是從制度及其沿革上看。認為明經考帖經,純屬誦記,「大概如兒童挑誦之狀,故自唐以來賤其科」。且考試本身已經是比較容易了,錄取人數又比進士多得多。「每年考試所收人,明經不得超過一百人」,進士則僅二三十人。依考生比例來說,大約明經可達百之十一、二,進士才百分之一、二。凡物,以稀為貴。難考,所以才顯得進士得第是件光榮的事。
還有,明經「試義之時,獨令口問,對答之失,覆視無憑」,亦不比進士考試嚴格公正。是以開元二十四年以後,「進士漸難」,而地位也越來越髙。
第二種看法,不就考試制度去看,而主張進士科之貴,乃帝王提倡的結果。《唐書.選舉志》云:「時君篤意,以謂莫此之尚」,孫榮〈北里志序〉云:「自大中皇帝好儒術,特重科第,……故進士自此尤盛,曠古無儔」一類說法,不勝枚舉。特別是唐太宗、武則天、文宗、宣宗幾位,更是屢被論者提起。
但帝王為何特重進士呢?這仍然需要解釋。於是有些人從制度上說,明經僅試經義,粗通文墨。但唐代中期以後,翰林學士在政治上的重要性提高了,往往代行宰相之權。此位非粗解文義者能夠勝任,必須仰賴文士出身的進士翰林,所謂:「至德以後,天下用兵,軍國多務。深謀密詔皆從中出,尤擇名士翰林學士。得先選者,文士為榮」,因此這是在唐代中期宰相權轉移及三省制破壞後,為現實政治之需要而然。
但也有些人,不從這方面想,而著重帝王個人的心理動機。例如指明某些帝王喜好文學,喜歡親近文士。或如《唐摭言》卷一引詩曰:「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認為帝王是為了統治的需要,設此妙彀,牢籠天下英才。
以對武則天提倡進士科一事的觀察來看,就同時存在這兩種看法。有人認為武則天是女性,故喜愛文藝、不貴經術(如沈既濟云:「太后君天下二十餘年,當時公卿百辟,無不以文章顯。因循遐久,浸以成風。……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焉。」見《通典》);有人則說她是為了反抗唐初的「關中本位」政策,才擢拔寒俊,打擊世族功臣勢力,培養出新興的進士階層(陳寅恪的主張)。
以上這些解釋,均持之有故,然皆言之不成理。
蓋科目之貴賤,與考試之難易,未必有直接的關係。唐初,本以秀才為最貴,結果造成了秀才科的沒落。因為考試太難,「舉人憚於方略之科,為秀才者殆絕,而多趨於明經、進士」(《唐語林》卷八)。永徽二年停了以後,開元二十四年復舉,考試科目就比進士容易得多,「秀才科本無帖經及雜文之限,反易於進士」,但依然興旺不起來。
同理,明經是否即比進士易考,恐怕也難說得很。因為能考進士的人較多,明經必須通經,故應考者多為功臣世族子弟,取才不及進士科廣;進士考試只考時務策,能考的人多,故群集於此。
至於說明經之帖經,如兒童挑誦,則「業進士者誦《冊府》及《秀句》,亦何異於業明經者之誦帖括耶?」(呂思勉《隋唐五代史》第二十章)
此外,明經的錄取率髙於進士科是事實,但假若我們用今天大學高考的情況去揣想就知道了:文組的錄取率低、取分高,工組的錄取率高、取分低。但社會上重工呢,還是重文?因此,從制度面論進士科之尊貴,多屬無根的揣測,缺乏對考試行為的了解。
把進士科的興盛,歸功於帝王,有點根據,然亦非探本之論。因為這是局限於從政治力的運作來看文化發展,且把政治力再局限於帝王這一權力之源。殊不知政治只是文化中的一小部分,政治力只是各種文化力、社會力中的一股力量而已。固然在古代王權社會中,帝王對文化發展頗有影響力,但文化的發展,有時卻是「帝力何有於我哉」。唐代確實有不少帝王,基於不同的原因,對進士科的發達,起了推波助瀾之功。然而,我們能不能反過來看;唐代帝王打壓進士浮華之風的舉措,難道又少了嗎?但這些打壓什麼時候發生了作用?既然壓抑辦不到,為啥提倡就大獲迴響呢?
這顯見整個社會與文化的發展,往往是不因官方意識而轉移的。政府的措施,符合了社會的心理與需求,便廣受讚美;違逆了,則根本達不成什麼效果。我們不能因看到了一些推揚頌美之詞,就真以為事情是由主政者推動起來的。
固然唐初之設科取士,確有羈縻天下英傑,並使爵祿貴賤皆由王者出的意味。但陳寅恪說武則天培養新興進士階層,以與世族抗衡,卻毫無根據。因為帝王可以說:「卿等不貴我官爵耶?」迫使大家都來參加科考,卻沒有理由使明經衰而使進士盛;更不會弄到後來,連皇帝自己也羨慕起進士來了。《唐語林》記載:「宣宗即位,愛羨進士,每對朝臣問登第與否。有以科名對,必有喜。便問所賦詩賦題,並主司姓名。或有人物優而不中第者,必嘆息久之。嘗於禁中題:鄉貢進士李道龍。」
前已說過,從世俗企羨富貴的角度,或從官僚體系內部實際的情況看,進士皆不足為貴。現在,帝王對他自己所創造的進士貴盛現象,居然著迷起來了,寧非怪事?進士之貴盛,倘由於帝王之提倡,則帝王​​本人難道不知「趙孟能貴之者,趙孟能賤之」,又何企羨之有?
這整個問題只有一種解釋。
帝王富有四海、貴為天子,他所未能擁有的、值得他企羨的是什麼?這種東西,當然不會是世俗的功名利祿。而整個社會所仰望的,卻正是這種東西,所以縱然進士出身未必便能得意於宦途,也無損於他們對進士的歆動之情。
這東西是什麼呢?就是文學。他們欣賞文學的價值,給予文學家榮耀。正如皇甫湜〈題浯溪石詩〉所說的:「文於一氣間,為物莫與大」。在那種「尚文」的文化環境中,他們使得本來並不尚文的進士科變成了尚文的典型,並由此逐漸看輕了不擅文采的明經科。
同時,原來為政治需要而吸收幹濟人才的科舉制度,也轉換成為甄拔文人的典禮。整個社會看重文學的價值,認定了能寫文章的人就是要比光會讀書的人髙明,所以明經必不如進士。帝王雖富有四海,掌握一切權威,但他也不能不羨慕作為一位文學家所擁有的榮耀。而且他必須配合此一社會動向,因為反抗也沒什麼用。

三、進士科舉與文學崇拜

從這個觀點看,唐代的進士科舉,就不再只是一項僅對個人有意義的能力測驗,也不再只是附屬於政治體制之下的掄才辦法,而是具有社會儀式化意義的典禮。
這個典禮大致是這樣的:進士發榜後,主辦官員將登第者姓名寫在黃花箋上,派人送去報喜,稱為「榜帖」,也叫「金花帖子」。登第者獲知消息後,一面將金花帖子寄回家,一面要詣主司謝恩,再進謁宰相,名為「過堂」。然後等著開曲江宴,去慈恩塔題名。
這一套程序,至為繁複,《唐摭言》卷三載:「大凡謝後便往期集院,院內供帳宴饌,卑於輦轂。其日,狀元與同年相見後,便請一人為錄事,其餘主宴、主酒、主樂、探花、主茶之類,咸以其日闢之。主兩人,一人主飲妓。發榜後,大科頭兩人,常詰旦至期集院。常宴則小科頭主張,大宴則大科頭。縱無宴席,科頭亦逐日請給茶錢。第一部樂官科地每日一千,第二部五百,見燭皆倍,科頭皆重分。」
這是剛發榜一段時間的宴樂排場。事實上,「進士及第過堂後,便以騾從,車服侈靡之極。稍不中式,則重加罰金」。他們的宴醵,當然也不會寒酸。大中咸通以後,這種宴會越形侈靡,有專門辦筵席的人在負責,「凡今年才過關宴,已備來年遊宴之費。由是四海之內水陸之珍,靡不畢備。」宴會的名目,有大相識、小相識、聞喜、櫻桃、月燈、打球、牡丹、看佛牙、關饌等等。負責辦這筵席的,有百多人,每個人都有任務。其奢華闊綽,可想而知。
乾符二年皇帝有敕,革新及第進士宴會,謂此類宴會,「一春所費,萬餘貫錢」,故規定:「每人不得過一百千,其勾當分手,不得過五十人」。即使如此,仍甚可觀。
而這僅是暖身活動而已,真正的重頭戲是曲江宴:逼曲江大會,則先牒教坊請奏。上御紫雲樓,垂簾觀焉。時或擬作樂,則為之移日。……敕下後,人置被袋,例以圖障、酒器、錢絹實其中,逢花即飲。故張籍詩云:無人不惜花園宿,到處皆攜酒器行。其被袋,狀元、錄事同檢點,缺一則罰金。曲江之宴,行市羅列,長安幾於半空。公卿家率以其日揀選東床,車馬闐塞,莫可殫述(《唐摭言》卷三)。
曲江宴又稱杏園會,是進士登第後的盛會,也是長安城的盛會。新科進士在這個會上成了全城人士注目的焦點。這不僅是進士們的榮寵,更是長安城人民狂歡的佳節。整個過程充滿了嘉年華會般的氣氛。
這樣子狂歡作樂,傾城縱觀,為的是什麼呢?難道這不像某種宗教的崇拜儀式嗎?新科進士,再一次印證了存在於社會大眾心目中文學的價值:他們通過公開的儀式,來創作文學作品,然後經由評判(一種文學批評活動),而被選拔出來。新科進士,本身即為一「文學獎」的優勝者,他們可獲得群眾的仰慕、歡呼、官爵和美女。
但這份榮耀並不專屬於他們個人,而是文學的價值與尊貴,通過了他們這些具體的人物,來接受群眾的歡呼。它再一次提醒大家:文章有價,不可輕忽。
文學,就是這個社會集體認可的價值。故科第及官位雖為王者所授予,但在這個時候,帝王也與群眾一樣,一齊來觀賞新的英雄、崇拜的主角。
他不能不認可這樣的價值,甚至他也想追求這樣的價值,所以宣宗才會在宮中自題「鄉貢進士李道龍」,過過乾癮。帝王之尊,竟對進士企羨至此,若非整個社會都瀰漫在一片「文學崇拜」的氣氛之中,他會幹此勾當嗎?
是的,這是一種文學崇拜,具有宗教慶典般的性質,屬於社會群體的崇拜。在所有進士科舉的事務中,我們隨處可以看到這種「群眾性慶典儀式」的痕跡。
例如進士們「互相推敬,謂之先輩。俱舉,謂之同年。將試各相保,謂之合保。群居而賦,謂之私試。激揚聲價,謂之還往。」他們之間,就有一種群體活動的意識,是一夥人,在從事著一場共同的、眾所矚目的演出。
為什麼說是演出呢?進士登第後,一舉一動,往往「傾城縱觀」。不只曲江宴如此,《唐摭言》載:「咸通十三年三月,新進士集於月燈閣為蹴鞠之會。擊拂既罷,痛飲於佛閣之上。四面看棚櫛比,悉皆褰去帷箔而縱觀焉。」可見蹴鞠會也是如此。
關宴亦然。關宴之日,進士們也露棚移樂登鵜首,「群興方酣」。新科進士們的華服、美宴、遊行、歌舞等等,都是為了提髙觀賞者之樂趣而設計的。活動既為世所觀瞻,其文章亦輒為世所傳誦,「頃刻之間,播於人口」。
這是登第以後的狀況,然登第前之投謁與考試,也都有此特色。元和中,盧弘正到貢院求試,同華「命供帳,酒饌侈靡於往時,華之寄客畢縱觀於側」。貞元中,牛僧儒赴京師謁韓愈、皇甫湜。二人命他在客戶坊僦居,「俟其他適,二公訪之,因大署其門曰:『韓愈、皇甫堤同訪幾官先輩,不遇。』翌日,自遺闕以下,觀者如堵」。
以進士科舉為一國家考試來說,這種現象是無法理解的。考試的私密性與其公平性有密切關係。國家名器,既為世所尊崇,更要保障其公平性,豈能以干謁投刺、聲氣標榜得之?
殊不知唐之進士科舉,不是普通的考試,它是群眾性的會集,必須有群眾的參與及觀賞。猶如戲劇,進士及舉人們在賣力演出,觀眾看得大樂。他們不但參與了戲劇,也要對戲劇的發展和演員品頭論足、發表意見。
故進士登第,除了考官的甄拔之外,還有群眾的評判,這就是輿論。稱為聲氣或公論。
干謁投刺、聲氣標榜之所以能有效,就是因為主考官不能不考慮群眾的評判,總希望能選中大家屬意的人。否則各憑本事,就文論文便是,何必管什麼輿論?要通關節,送錢賄賂便是,何須行卷投文?
正因為它不是一場行政體制上公平的測驗,而只是一次為了讓群眾看得過癮的演出,所以應試者才要賣力地製造他在群眾間的聲名。李翱〈感知己賦〉盼望能有大官替他「拂拭吹噓」:牛僧儒得到韓愈、皇甫湜的吹噓,立刻「輦轂名士咸往觀焉」。升沈互異,其理則一。
由這個意義說,科學與其說是政府的考試,不如說是民間的評選。故舉人入試,皆挾世譽,不僅由考場定甲乙。且來應考者,也未必是以此求官,而係以此博人讚美。
《唐摭言》卷三說盧肇「狀元及第而歸,刺史以下接之」。狀元入仕,不過從九品;但因為他是狀元,便能接受刺史的歡呼。
世之愛羨進士如此,無怪落第舉人張倬要「捧《登科記》頂戴之曰:此千佛名經也」。
我們要特別注意,進士之貴,非以其能獲得官爵,而是因為他們用自己的本事,證明了他們是文人。此一證明,需透過考試這一公開的程序。然考試有時僅是補充性的證明,民眾的評判才是最主要的。考試結果若符合了民眾的評判,大家就深慶得人;否則,大家更嗟傷惋惜之,甚至還要懷疑考試的公平性。
也就是說,科舉的公正性,不存在於一般意義的考試公正,而在於公眾的認可。故干謁、請託、講關節、結棚造勢等現象,普遍公行,試卷亦不必糊名。
後世以此詬病唐人科舉不公,不知其所謂公平公正者,別有所在。否則進士科考,既為天下仰望,且係國家升進人才之要道,焉能縱容其不公平至此,且行之數百年不予改善?
反過來說,進士得第是尊貴的,但一人若文章佳美,已獲得公眾之認可,考試縱使未考上,也不妨礙他的榮耀。甚至會「載應不捷,聲價益振」,「登科之人,賦並無聞;白公之賦,傳於天下」。
唐人科舉的公平性就在這裡。故韋莊曾奏請追贈不及第的文人,說:「前件人俱無顯遇,皆有奇才,麗句清辭,遍在時人之口。銜冤抱恨,竟為冥路之塵。但恐憤氣未消,上沖穹昊。伏乞宣賜中門書下,追贈進士及第,各贈補闕、拾遺,見存明代。……俾使已升冤人,皆沾聖澤;後來學者,更歷文風。」
追贈文學家一個進士名號,以符公論,意義即在於補償或平衡考試所造成的不公平。而公平正是在群眾這邊的。作為一場群眾性的文學典禮,當然只有群眾才能裁判誰得了優勝。
這樣熱愛文學、崇拜文學的社會,才是唐朝可愛可貴之處。後來大家只知崇拜官了,又後來只知崇拜錢了,這樣的社會就消失了。談起來,彷彿昨夜曾經美好的夢,卻怎麼也難說得明白。把當時科舉文學獎解釋得一塌糊塗,也就是當然的啦!

推薦閱讀: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幾年,學術界的象牙塔越築越高,聲望和群眾關心度卻越來越低。學者們自己在學術體系中爭錢、奪權、攬名,關切岸自高,縱橫捭闔,雖然自我感覺良好,社會上其實不了解、不關心、也不看重,覺得基本上跟自己沒啥關係。 要吸引眼球或引生話題,除了靠醜聞、緋聞,只能說些「大」話。如大湘西理論
詩歌的欣賞與研究,可以有很多方法與觀點。當然,不同的方法與觀點,就會看出不同的結果。 以李白詩為例。 曾經接受道篆、信仰道教、且不斷求仙煉丹的李白,倒了大楣,碰上了一大堆不信道教的研究者。結果這些人面對李白,不是說哪些詩可能是別人偽造的;就是說哪些詩只是表面上講神仙,實則比興
南北朝對峙的局面,到了隋朝,出現結構性的改變,南北一統。接著又是唐朝代興,國勢聲威一振。 因此談文學史的人,講到隋唐也是精神大振,腦袋充了血,便胡言亂語了起來。或說唐代是我國詩歌的黃金時代啦,或說為什麼會有如此輝煌之時代,乃是因有詩賦取士之科舉制度、有繁盛的中外文化交流、有帝王之提倡啦等等
在北京,見一婦人帶一小娃,路過北海公園。婦人指著白塔告訴小男孩:「你看,那是佛塔!」孩子說:「哦,佛塔呀,我還以為是火鍋呢!」旁邊聽著的人都忍不住笑了起來。 回家去,和女兒談起,說:「這小孩之好吃,跟妳可有一比!」 — — 她在北京讀博士時,有次喊她起床看雪景,她竟形容地上石墩子被雪蓋住了,像個胖
現在一說到評點,大家就說:喔,知道,小說評點,金聖嘆。還有些人知道脂硯齋評《紅樓夢》等等,另有些人曉得戲曲也有評點。 其實,評、點、批、評是一種宋朝開始流行的讀書法,應用於經史子集各種書上,明清才漸漸用到小說戲曲的讀法上。 — — 這是為了推廣小說戲曲,表示它們也可以像樣讀正經書那樣去讀
這幾年,學術界的象牙塔越築越高,聲望和群眾關心度卻越來越低。學者們自己在學術體系中爭錢、奪權、攬名,關切岸自高,縱橫捭闔,雖然自我感覺良好,社會上其實不了解、不關心、也不看重,覺得基本上跟自己沒啥關係。 要吸引眼球或引生話題,除了靠醜聞、緋聞,只能說些「大」話。如大湘西理論
詩歌的欣賞與研究,可以有很多方法與觀點。當然,不同的方法與觀點,就會看出不同的結果。 以李白詩為例。 曾經接受道篆、信仰道教、且不斷求仙煉丹的李白,倒了大楣,碰上了一大堆不信道教的研究者。結果這些人面對李白,不是說哪些詩可能是別人偽造的;就是說哪些詩只是表面上講神仙,實則比興
南北朝對峙的局面,到了隋朝,出現結構性的改變,南北一統。接著又是唐朝代興,國勢聲威一振。 因此談文學史的人,講到隋唐也是精神大振,腦袋充了血,便胡言亂語了起來。或說唐代是我國詩歌的黃金時代啦,或說為什麼會有如此輝煌之時代,乃是因有詩賦取士之科舉制度、有繁盛的中外文化交流、有帝王之提倡啦等等
在北京,見一婦人帶一小娃,路過北海公園。婦人指著白塔告訴小男孩:「你看,那是佛塔!」孩子說:「哦,佛塔呀,我還以為是火鍋呢!」旁邊聽著的人都忍不住笑了起來。 回家去,和女兒談起,說:「這小孩之好吃,跟妳可有一比!」 — — 她在北京讀博士時,有次喊她起床看雪景,她竟形容地上石墩子被雪蓋住了,像個胖
現在一說到評點,大家就說:喔,知道,小說評點,金聖嘆。還有些人知道脂硯齋評《紅樓夢》等等,另有些人曉得戲曲也有評點。 其實,評、點、批、評是一種宋朝開始流行的讀書法,應用於經史子集各種書上,明清才漸漸用到小說戲曲的讀法上。 — — 這是為了推廣小說戲曲,表示它們也可以像樣讀正經書那樣去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精選公司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
Thumbnail
「中國人邏輯、中國的現況,是每個台灣人的必修學分。」——《3小時讀懂現代中國》 在寫這本書的筆記之前,我其實心裡有些躊躇。 我完全沒有政治立場,卻很怕被曲解了分享這本書的本意。 中台的關係敏感,只要提及中國,很多人不免就會聯想到:「你是不是想談政治?」 事實上並不完全如此,在國際化的現在,認識每個
E   一閃神,2020年,「漢文脈在近代」的完整中譯本竟然出了。在下完全沒有Follow到這個訊息。看來,本專題《漢文脈在近代》第五章的翻譯,也將面臨無限期擱置的那一天。   最後,期待中譯本早日到手的一天!
Thumbnail
曹雪芹的《紅樓夢》,不只是一部章回小說、一部文學作品那麼簡單,它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集大成,文史哲都在裡面。 就哲學而言,寶玉出家代表佛家出世,賈母情理兼備代表儒家仁禮合一,鳳姐嚴猛、探春理財代表法家管治術,黛玉說話尖酸跡近道家率性而為。 就史學而言,賈府反映出中國世家大族、門閥的架勢和派頭,以及其內
Thumbnail
錢穆拒絕聯署<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 我們對中國學術研究及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認識>,計其原因,約有下列四個。 一、反對用宣言方式表述對中國文化的看法,以免樹立門戶壁壘 他致信徐復觀時說: 君勱先生意欲對中國文化態度發一宣言,私意此事似無甚意義。學術研究,貴在沉潛縝密,又貴相互間各有
Thumbnail
過去在清代文人趙翼的讀書筆記《陔餘叢考》中,看過對於「陞官圖」記載,乍看之下,還以為是百官圖,實際上「陞官圖」為中國古代選格遊戲,我們大抵可以理解為中國古代文人用來打發時間的桌遊呢!
Thumbnail
作者:陳華夫 楔子:  桂華暈溼向晚。  生面別開的「作文比賽」悄然開鑼。   普羅大眾網路推薦。  「文學史」已然跌入秘史,拔得「近代」的頭籌。  評審團是天上人間,眾聲喧嘩。  末了,牧神午後的「造物者」榮任主委。  諸天為之震動,一腳踩下諾貝爾。  霎時,半掩的帷幕全然褪盡。  你方唱罷我登場
Thumbnail
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精選公司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
Thumbnail
「中國人邏輯、中國的現況,是每個台灣人的必修學分。」——《3小時讀懂現代中國》 在寫這本書的筆記之前,我其實心裡有些躊躇。 我完全沒有政治立場,卻很怕被曲解了分享這本書的本意。 中台的關係敏感,只要提及中國,很多人不免就會聯想到:「你是不是想談政治?」 事實上並不完全如此,在國際化的現在,認識每個
E   一閃神,2020年,「漢文脈在近代」的完整中譯本竟然出了。在下完全沒有Follow到這個訊息。看來,本專題《漢文脈在近代》第五章的翻譯,也將面臨無限期擱置的那一天。   最後,期待中譯本早日到手的一天!
Thumbnail
曹雪芹的《紅樓夢》,不只是一部章回小說、一部文學作品那麼簡單,它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集大成,文史哲都在裡面。 就哲學而言,寶玉出家代表佛家出世,賈母情理兼備代表儒家仁禮合一,鳳姐嚴猛、探春理財代表法家管治術,黛玉說話尖酸跡近道家率性而為。 就史學而言,賈府反映出中國世家大族、門閥的架勢和派頭,以及其內
Thumbnail
錢穆拒絕聯署<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 我們對中國學術研究及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認識>,計其原因,約有下列四個。 一、反對用宣言方式表述對中國文化的看法,以免樹立門戶壁壘 他致信徐復觀時說: 君勱先生意欲對中國文化態度發一宣言,私意此事似無甚意義。學術研究,貴在沉潛縝密,又貴相互間各有
Thumbnail
過去在清代文人趙翼的讀書筆記《陔餘叢考》中,看過對於「陞官圖」記載,乍看之下,還以為是百官圖,實際上「陞官圖」為中國古代選格遊戲,我們大抵可以理解為中國古代文人用來打發時間的桌遊呢!
Thumbnail
作者:陳華夫 楔子:  桂華暈溼向晚。  生面別開的「作文比賽」悄然開鑼。   普羅大眾網路推薦。  「文學史」已然跌入秘史,拔得「近代」的頭籌。  評審團是天上人間,眾聲喧嘩。  末了,牧神午後的「造物者」榮任主委。  諸天為之震動,一腳踩下諾貝爾。  霎時,半掩的帷幕全然褪盡。  你方唱罷我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