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愛情碰上了政治,我們都有自己的理論與偏見,最新(近)的研究是說美國人偏見有下滑的跡象,套一句我常用的話來說:那又如何呢?是啊!那又如何?你走在街上,美國的大街小巷,不代表真的不會遭到槍擊,紐約的繁華鬧區或許還平安無事,但離開了鬧區,往偏僻一點的巷弄看,難道就真的沒有治安死角嗎?同樣的情形放在美國的小鎮上,人口僅僅只有幾百人到幾千人的小鎮,難道就真的相安無事嗎?華盛頓特區或許戒備森嚴,國會大廈更是滴水不漏地都要抓住一隻蒼蠅才行,其他地區,五角大廈,更是不容侵犯,然後呢?之外的美國真的就是兩個世界嗎?
沒有人敢在太歲頭上動土,可是離開了室外之地,就真的不是那麼一回事,畢竟,你看到了只是就只是你所想看到的。站在事實上的頭上,你怎麼看得到事實的內臟地帶?或許帶有偏見不是壞事,可是帶有偏見的背後,是我們一樣很犀利地指責最佳的政治標籤。
候選人在初選唇槍舌戰,你來我往,誰能代表我國來角逐下一屆的大位——並不是重點,他們都說為人民做事,我還是不相信,正確來說是為「某一部分」的人民做事,畢竟,我不屬於「政府」,我屬於這個國家之一的一種人民表示性。我也常常在說,你出生在這國家,就不代表你愛這個國家,如果你真的愛這個國家,你會走偏激主義,也就是拿著愛國主義的情操,為國家做事,趨於保守與堅定立場之下,你會不惜代價「保護」這個國家。
你有嗎?沒有人希望發生戰爭,可是在中美貿易之下的「戰火」幾乎就是為自己的國家打出推進的安全牌。我們都以為增加了關稅,就可以讓自家國家的收入豐收,真的有這麼簡單?美國人的收入極為不平等,很多人需要靠第二份薪水才能養活自己,我們不是川普,只是一個平民老百姓,也不是白人——至少不是人人拿得起 iPhone 下的每一個人——或是中階白人主義著那種平起平坐的年代。你走到(美國)街上,我們真的都以為美國人的收入真的總認為那相當「平價」?
用一餐的十美元計算,可能「一般人」認為很平民,可是你相對把收入提高之後,那可不是平民,因為在美國,所有的收入相加所扣除的稅收,還有保險(一定要有,但也非每一個人負擔得起),還有走一趟大賣場的價格平均相加,只是等於「剛好」的中等,而這個中等還相當不平衡。
當我去了一美元商店,發現價格便宜到如此誇張,就相當於台灣的十元商店,玲瑯滿目。但是相對的品質就如此粗糙,所以這些便宜食物的背後的原料相當簡單與不營養,只是提供最基本的營養所需,連玩具也是如此,但是拉高了水平,例如美國的 7-11 或許即時食品相當衛生,但真正的營養也多半在一般的快餐店來舉行,這還是相當大的熱量。
我吃不起美國的餐廳,就連連鎖餐廳也消費不起,不是因為小費,而是因為價格。想一想美國的房租加上你的月收入,還有你的基本開銷,我常常在想,真的有良好的生活品質,我至少需要七萬台幣以上才能「簡單」消費起。
總統的收入有多少?那些底下的政府官員又有多少?對他們而言,這些是相當「平民」,這就是眼光不一致的緣故。因此,當總統說為人民做事時,我常常感覺不到他們真的有為「我們」做事,這裡的我們是每一個人,——然而真正的我們是指「多數」的我們,而不是真正的貧苦人民。印度也是如此,貧窮的與富有的絕對不是電視上看到的那樣,離開了首都更是明顯,同樣的景象拉到了北韓,好像幾乎是一個復刻出來的一個樣子。中國也是如此,離開了那些精華地帶,才能感受到中國的鄉鎮之間的差別,也絕對不是所常常認為的那樣。政治常常就是為自己所刻劃出來的那一個樣貌,誰才是真正苦民所苦?
政治跳不跳票,無所謂,因為真正的誠信是需要極力在我們身上所看到。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偏見信念,問題是我們的政治的正確觀也往往踩著這一部分,就像我們腳下所踩到的自己的專屬之物,屬不屬於自己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只相信這一塊。
童裝店幾乎沒人光顧,因為沒有人要生小孩,養不養得起小孩是一回事,生活開銷是影響生養小孩的關鍵,真正的卻是在每一個適合結婚的人還在默默找尋自己的春天,死不結婚。然而,不結婚是一回事,這是個人自由,但是人人不能就以為自己的「幸福」理由最大,就真的忘記其他人,造成一連串的漣漪,也或者,人人在追尋幸福路上的同時,我們也都還在等待下一個更好的人出現,一樣的問題總是在你的好感名單上出現,我們該怎麼「珍惜」不是因為我們「喜歡」,而是還在「盼望」什麼,就跟慾望的某一種成分一樣,應該要相信是怎麼樣的真正幸福——之意義的問題出現時,我們還在點燃叫做「幸福」的蠟燭。
愛情宛如一種偏見,偏見會烙印在我們身上,每一個人都堅持己見「做自己」,這沒有錯,錯的往往是自己在了解與別人之間的界線衡量之上,怎麼樣才是真正「堅持己見」?或許在這個場合上,我們只是想找「適合」自己的人選,在愛情的真正路途上,宛如認識一個人的全部,我們是憑上哪一點去選擇真正「適合」的那一個人之意義的真正了解點上?
今天,結婚是個人自由選擇,很多人不願意被婚姻綁住,是因為還想要做自己,做自己的一個前提就是不能偏離初衷的本心。但我們的影響相形之下,是在環境這一部分處處被影響,人所接觸以及環境之本身的相互影響之下,我們還是只相信自己未受到「影響」,只是因為來自人本身,而非環境。
去看看現在的未婚線中,當每一個人其一個「特殊樣」,沒有人其真正凸顯其真正特殊樣,因為我們其是真正的「同樣」。
愛情受到環境影響,例如在動搖的場合中記憶較為深刻,例如在相對單獨面對面場合中,較為有印象。我們是每一個相互連結的個體,在一個鬧區中,顯略出這點的優勢,在各種物以類聚之下的作用,我們都喜歡集中以及有經濟脈絡,還有集中資源的城市光景。逛了一圈台北總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豐饒,我們在集中之下的高度繁榮,城市人中的來回穿梭,更容易把冷漠與熱鬧擺在一個相對集中的藍子中,讓他們彼此真正不相碰。
多數的研究顯示,居住在鄉村或是郊區地帶的人的壽命高於城市人口,而城市人口的高度發展,是證明著我們的高度快樂與相對冷漠在某種呼應之下,只是看著窗外的一口呼吸景色。
Krisztina Papp on Unsplash
雖然研究也顯示居住在公園遭週的快樂指數高於遠離它的人們,真正的印象重點卻是常常在公園活動的人們才是真正的受惠者,而非居住附近的人們。因此,別斷章取義,也或者在人們的心目中的偏見也受到各種的內外夾擊而雙重影響。因此,我常常在政治上的焦點不是在放在研究的發現上,就像空氣污染的層面,不只是影響會提高自閉症,甚至會影響認知,造成了失智症的發生機率,也讓身心靈一併危害。
因此,以上的說明點是證明研究的結果好壞不是因為「研究發現」這個因素,而是我們對於偏見下的取義所產生的認知問題,所以回到政治版圖上,政治的光譜點是不是我們在拉高集中與趨於分散之下的一種政治勢力,所產生一種型態?
一個人若是真正相對影響,在某種各種層面之下的渲染,我們或許可以全身而退,了解事情問題的發生點,連我也不行。我要說的意思是,我們在政治的染色之下已經變成了各種色彩的光譜造影,這不單單只是一個色彩版圖,而是多數人而形容的版圖。連少數人也難置身事外,去看一看整片天空造成的陰影,我們是不是都以為自己很良好如初?
候選人講的話很難讓人信服,什麼主權,什麼提高最低收入,我想老話一句:總統的薪水真的該降一降(我說的是全球的總統與總理,還有首相),保護主義絕對保護不了你,因為相對的保護,根據反保護主義的相對理論,我不相信自己不會受到任何影響,尤其是美國的老大哥心態。
在美國,病真的生不得,因為一旦生病,就連感冒,就怕真的引發更嚴重的問題,我也常常在想是人命關天,還是勢力重大?一旦把你醫好了,相對付出的醫藥費也很可觀,更別說後毒品戰爭引起的藥物問題。資本主義在美國很難完全卸下其真正的樣貌,因為處處「要錢」之下,免費相對吸引更多人排隊,因為才能突顯「無價」的意義,這是什麼狗屁歪理?但我說的卻是事實,既然沒有白吃的午餐,也相對你要用「勞力」去換得那種「免費」的代價(意味是自由)。
因此,你真的覺得七萬元很高?這樣的場景同樣適用於台灣,因為你還是買不起這邊的房子。房價落在快要一千萬的分水嶺中,你真的願意繳上二十年上的房貸嗎?(我是不願意)因此,少子化的一個原因,主因當然是薪資,其二就是我們的主觀還是落在真正其偏見上的老問題。去看看現在的未婚線中,當每一個人其一個「特殊樣」,沒有人其真正凸顯其真正特殊樣,因為我們其是真正的「同樣」。清一色望去——就像我之前所講的,我們的一樣,在不一樣的點上,沒有一個真正其像樣,我們只是某種的「一樣」其特色,而其內在多半也幾乎八九不離十,我們的偏見在某種主觀之下的一樣,也都真正變成了一樣,其問題是我怎麼會喜歡你「那樣」?
拜託!特色是怎麼其相對的一樣平心而論的歸化現象,是屬於社會合理的範疇,屬於跳脫這個之外,難道就不是?若是真正的「平等」,不管是否成真,都要其包含,以及真正討論的話題,還有其癥結所在,那才是問題點。
我們所看到的現在,老話一句:偏見帶有真正其應該放下與收回,還有堅持的一種「能力」,而非先入而論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