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台灣民主化與本土化的推手

2020/08/02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李登輝 7 月 30 日病逝,享年九十七歲。這位對台灣現代歷史有重大影響的政治人物,其一生頗值得回顧。
早年出身及思想轉變
李登輝 1923 年 1 月 15 日生於日治台灣,屬閩西永定客家人後裔。到了父親李金龍一代,改說閩南語,不再說客家話。李金龍也崇信基督新教歸正宗。
改說閩南語而不說客家話,表示對中國母根的逐漸斷絕,開始本土化。信基督新教是西化的表現。李登輝身處的時代,是一個西化與台灣本土化熾盛的時代。
李登輝在學期間,透過閱讀魯迅的《阿 Q 正傳》和《狂人日記》來了解中國。因未受過中文教育,讀的都是日文譯本。他又喜歡郭沫若和柏楊。除此之外,他遍讀哥德《浮士德》和《少年維特的煩惱》、杜斯妥也夫斯基《白癡》、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等。
《阿 Q 正傳》和《狂人日記》是魯迅新文化運動時期的作品,集中批判吃人的禮教,以及中國人的劣根性。李登輝對中國文化的認知是片面的,是從負面的角度切入。另外,郭沫若篤信唯物史觀,柏楊認為中國人是醜陋的,杜斯妥也夫斯基、尼采都有「上帝已死」的虛無主義傾向,李登輝無法欣賞中國傳統孔孟遺教,而汲汲於求改變,幾乎能夠肯定。所以後來他說:
我從不否認自己也是中國人,但是中國人長期以來非常可憐,不是被人管,就是被人欺負,不然就是被上面的壓制,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原本應該照顧最基層的人民大眾,但卻同樣玩著少數權力的統治。
我不曾批評國父孫中山先生,也不曾批評過左派的優秀中國思想家,但是中國的文化、生活、歷史觀應該要徹底改變。
1940 年台灣總督府開始推行皇民化運動,李登輝改姓名為「岩里政男」。22 歲之前,他仍屬日本籍。其兄長李登欽在二戰時加入日本海軍陸戰隊,於馬尼拉戰役中陣亡,奉祀於日本靖國神社內。
1943 年 9 月,李登輝畢業於台北高等學校,同年 10 月進入日本京都帝國大學農學部農業經濟系就讀。他之所以入農業經濟系,一方面想為佃農打抱不平,一方面受老師鹽見熏的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影響,想把農業與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相結合。
這時的他,受日本國家意識及文化薰陶,並在思想上有左傾傾向。他說:
大學時期,我遍讀馬克思及恩格斯的著作,對馬克思的主要著作《資本論》也曾深加鑽研,反覆讀過好幾遍。
隨著日本戰敗投降,李登輝從東京返回台北,在美軍貨輪「自由輪」的甲板上,他說:
為了我們的國家,國軍在這樣差的裝備條件下能打贏日本人,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我們要用敬佩的眼光來看他們才是啊。
從「為了我們的國家」,李登輝是有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的。他也欣賞及敬佩國民政府在抗戰時浴血奮戰的表現。
不過,二二八事件改變了李登輝的看法:
或許有人會問,當時我在哪裡?事實上,當時我也是被鎮壓的對象之一…… 生為台灣人,既對台灣的未來充滿使命感,也對於學習農業政策懷抱著滿腔熱誠,正值年輕的我,怎麼可能在當時的情況下,還不問世事,閉門苦讀?
另外,李登輝一度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台灣的外圍組織,後因發現「黨內不純」、「有人有野心」、「黨員不自由」,申請退黨 (此見李登輝是真心服膺馬克思主義的左翼熱血青年,當發現共產組織非如他所想,他即不再左傾了。又他亦崇尚個人自由)。
1949 年,他與曾文惠結婚,曾文惠是基督徒。當時李登輝二十六歲。
赴美留學及加入國民黨
李登輝 1952 年獲獎學金赴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進修農業經濟,1953 年取得碩士學位,同年自美返台,擔任台灣省農林廳技士及經濟分析股股長,且在國立台灣大學及國立政治大學擔任兼任講師。美國文化與基督教信仰,對其日後思想和決策造成極大影響。
他不久轉到有美國財政支援的中國農業復興聯合委員會 (簡稱「農復會」) 擔任研究工作,一服務就服務了十二年。1964 年,獲獎學金到康乃爾大學攻讀農業經濟博士,1968 年取得農業經濟學博士學位,回國後被聘為國立台灣大學教授兼農復會技正。
1970 年,聯合國開發總署東亞支部邀請李登輝到曼谷主講農業經濟問題時,政府因為他政治上「觀察中」的原因,沒有允許他出境。時任農復會長官沈宗瀚在 1971 年 8 月將李登輝以農業問題專家的身分介紹給蔣經國。時值蔣經國準備組閣,接掌最高行政權力,遂勸李登輝加入國民黨。同年 10 月,李登輝正式加入國民黨。翌年,蔣經國擔任行政院院長,李登輝以政務委員入閣,成為當時中華民國最年輕的閣員,年僅四十九歲。
由李登輝加入國民黨的過程,可見他是憑藉自己的專業知識獲蔣經國青睞及賞識。長期在美國進修及美資機構做研究,也令他對美國民主自由氛圍有深刻的認識和感受。
往後六年,李登輝把運作廿五年、對農村影響甚大的「肥料換穀」制度廢除。有關農業經濟問題,他也經常要向蔣經國報告。有人建議恢復「肥料換穀」,蔣經國拒絕:「以前的辦法,實在對農民不方便,假如恢復,豈不是又要增加農民的不便。」對李登輝予以萬二分信任。
1978 年,李登輝獲任命為台北市市長,1981 年升任台灣省政府主席,任內運用其專業知識,促進農業改革。經濟方面的政績,贏得蔣經國 1984 年 2 月 15 日提名他為副總統候選人,經第一屆國民大會第七次會議選舉,李登輝當選中華民國第七任副總統。1988 年 1 月 13 日,時任國民黨主席及中華民國總統的蔣經國逝世,李登輝以副總統身份繼任總統,7 月更正式出任國民黨主席,成為首位台灣本土人出任國民黨主席、中華民國總統。
蔣經國對李登輝有知遇之恩,但談到了解,則說不上。在提名書中,蔣經國寫到:
(李登輝) 少時即痛心邦國為日人侵凌,富有民族意識。
李登輝年少時曾接受皇民化教育,到過日本留學,有日本姓名!
反而他對國民黨入台早期的暴行不以為然,這或許是其就任總統之初,不斷受國民黨「外省派系」壓迫的根本原因。
依靠基督教信仰,李登輝勉強支撐。蔣經國晚年,宣佈解除戒嚴,取消黨禁、報禁,開放組織政黨及辦報。民主進步黨成立、台獨人士鄭南榕自焚,沸揚民意迫使李登輝不得不逐步推動各項政治改革,包括:修改憲法以保障思想自由、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和學術自由、下令釋放在兩蔣時代遭政治軟禁的人,如張學良。
正當中華民國進行民主改革,對岸 1989 年 6 月 4 日發生六四天安門事件,李登輝當晚發表聲明:
中共所採取毫無人性的做法,必將受到歷史的裁判,為抗議中共以武力鎮壓民主運動,登輝要以最沉痛的心情,代表中華民國政府和人民,呼籲全世界所有愛好自由,重視人權的國家與人士,對中共暴行給予最嚴厲的譴責。
值得留意是李登輝對一國兩制及香港前途的預測:
本人認為,香港由英國移交中共的過程不會有甚麼問題,但移交以後的發展比移交過程更重要,也更值得關注。香港要維持五十年不變,個人覺得沒有那麼簡單。我國已計畫立法必要時收容香港支持民主的人士,相信國會會通過這個法案。
中國國民黨所進行的改革,必須秉持反共產及反台獨兩個基本原則。
他對一國兩制及香港前途基本上是悲觀的,對中共並不相信。
二月政爭與政制改革
1990 年 2 月,中華民國爆發二月政爭。以李登輝為首、本省人為主的派系,與以外省人為主的派系展開政治角力。國民黨秘書長李煥初時「擁李」,後來倒戈,李登輝提升副秘書長宋楚瑜出任黨秘書長以架空李煥。
1989 年年底副總統搭檔人選,李登輝選出無政治班底的李元簇 (李元簇有法學素養,在推動政治改革中有幫助),未有如外界預期選出李煥。李煥與林洋港、蔣緯國、郝柏村會商,決議提出票選副總統、推舉林蔣搭配。2 月 11 日國民黨臨中全會,通過李登輝、李元簇代表國民黨參選正副總統,李煥、林洋港、郝柏村等人與李登輝公開決裂。郝柏村一度成功動員軍系國代中的多數靠攏,意圖拉下李登輝,可惜最後功敗垂成。
1990 年中華民國總統選舉,林洋港、蔣緯國獲推選參加正副總統選舉。在誓師大會現場,有專人派發傳單指控李登輝是中共黨員,陰謀毀滅國民黨,「李、宋集團」執政已使中華民國面臨亡國時刻。林洋港後來宣佈退選,並支持李登輝連任總統,蔣緯國宣稱「與林洋港共進退」。李登輝任命郝柏村接下行政院長職務,間接削去其軍權。
二月政爭的結果是蔣家及外省勢力在蔣經國逝世僅兩年便失去全權支配的影響力,國民黨分裂,本土力量從此主導台灣政治。然而,台灣各界對國民黨內部的權鬥亦感到不耐煩,展開抗議,「罷課、罷稅、抗稅」的呼聲四起。1990 年 3 月 16 日,9 名國立台灣大學的學生到中正紀念堂前靜坐抗議,為「野百合學運」揭開序幕。
平情而論,李登輝在國民黨得以扶搖直上,全賴蔣經國。李、蔣青年時代都曾是懷抱共產主義理想的共產黨員,熟讀社會主義理論著作,經歷過共產黨的組織生活,背景相似。加上李學歷高,能力強,為人聰明謹慎,故深得蔣歡心。但是,蔣一死,李失靠山,國民黨又是一以外省人佔多數的政黨,李的舉步維艱、與黨內外省勢力鬥爭,似是無法避免。
野百合學運提出「解散國民大會」、「廢除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政經改革時間表」四大訴求。李登輝依照其對學生的承諾,未幾召開國是會議,隨後於 1991 年 5 月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並展開第一次修憲,制定憲法增修條文,使各中央民意機關得以換屆改選。在李元簇輔佐下,「萬年國會」改選,台灣省、台北市、高雄市長選舉實現,1996 年總統選舉更是中華民國有史以來第一次總統、副總統的公民直選。
2000 年 3 月 18 日,民主進步黨陳水扁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中華民國實現首次政黨輪替。
對國民黨的外省勢力言,李登輝可能是內奸、叛徒、皇民日奴。可是,從長遠的台灣民主化進程言,他是民主之父,這是毫無疑問的。
兩國論與「B 型台獨」
李登輝以「務實外交」取代兩蔣時代的「漢賊不兩立」,默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他又與多個國家建立或恢復邦交,並加強與日本的關係。
統獨立場上,八十年代的李登輝仍堅持實現「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他說:
只有一個中國而沒有兩個中國的政策。只有一個中國,我們必須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中國只有一個,應當統一,也必須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任何一個中國人都不能自外於「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責任,也不應自外於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努力。
對於台獨,李表示反對,說:
台獨只會斷送國家的大好前途,犧牲社會的安定繁榮,這是不可能,也不應該的,我們應該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不過,基於成長經歷,以及在台灣土生土長,李登輝言談間不時流露出台灣主體意識:
到目前為止,掌握台灣權力的,全都是外來政權。最近我能心平氣和地說就算是國民黨也是外來政權。只是來統治台灣人的一個黨,所以必須成為台灣人的國民黨。以往像我們七十幾歲的人在晚上都不能好好的睡覺,我不想讓子孫們受到同樣的待遇。
我沒有槍,拳頭母也小粒,在國民黨中的我,能夠維持到今天的原因,是我心中的台灣人之聲。台灣人期待我,而我一定要做的這種想法。
我們可以說,推動中華民國民主化、中國國民黨本土化,是李登輝兩大貢獻。
1996 年總統大選前夕,中共於台灣海峽舉行軍事演習以示恫嚇。配合持續軍事外交打壓,李登輝關於兩岸關係的言論逐漸傾向台灣獨立。1999 年 7 月,他提出著名的「兩國論」:
有別於國統綱領以及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等一廂情願式的國民黨政策宣示,實際上的歷史的事實是,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共產黨政權成立以後,從未統治過中華民國所轄的台、澎、金、馬。我國並在 1991 年的修憲,增修條文第十條 (現在為第十一條) 將憲法的地域效力限縮在台灣,並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統治權的合法性;增修條文第一、四條明定立法院與國民大會民意機關成員僅從台灣人民中選出……使所建構出來的國家機關只代表台灣人民,國家權力統治的正當性也只來自中華民國人民的授權,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完全無關。1991 年修憲以來,已將兩岸關係定位在國家與國家,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而非一合法政府,一叛亂團體,或一中央政府,一地方政府的「一個中國」的內部關係。所以,戰爭既已結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中華民國視為「叛離的一省」,有昧於歷史與法律上的事實。
他又說:
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他的國號叫做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國家,他的領土範圍在台澎金馬。
中華民國從 1912 年建立以來,一直都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又在 1991 年的修憲後,兩岸關係定位在特殊的國與國關係,所以並沒有再宣布台灣獨立的必要。
我從未主張過「台灣獨立」,因為,台灣已經實質獨立。
對於「兩國論」,民進黨表示支持,李登輝亦由「民主之父」變為「台灣國父」。民間方面,約至少半成台灣人同意,他們覺得李登輝只是點出兩岸關係長久以來存在的一個事實。
1989 年 8 月,盧修一提出台獨的 ABC 三種方式,「A 型台獨」:民眾力量推翻現有體制的台獨。「B 型台獨」:國民黨依體制內方式逐步走向獨立。「C 型台獨」:透過國會全面的改選,在現有體制下依法律途徑達至台獨。
李登輝的「兩國論」,可被視為「B 型台獨」(又名獨台)。
李筱峰對李登輝的評價
學者李筱峰在<李登輝的內心世界>說:
早在 1998 年我就為文指出「李登輝有兩個」。我藉用佛洛伊德的人格理論中的「本我」(原本人性中的我) 與「超我」(外在環境、社會規範所要求的我) 的概念,來理解兩個李登輝 - 一個是發自本性的李登輝,我稱之為「台灣人李登輝」,也可說是「自由的李登輝」;另一個是身為中國國民黨主席、中華民國總統,必須遷就他的周遭環境的李登輝,我稱之為「中國人李登輝」,也可說是「不自由的李登輝」。
「中國人李登輝」在擔任總統之初,成立「國統會」,制定「國家統一綱領」,以安撫國民黨內部。他還強調「我反對台獨已經講了一、兩百次了」;「中國人李登輝」說,本黨具有光榮的革命歷史,中國國民黨是一個百年老店。「中國人李登輝」還要提名「肝膽相照」軍頭當閣揆。此時「台灣人李登輝」還在隱忍之中。
但是民主改革的步子總要踏出,因此他借力使力,順應從「黨外」到民主進步黨的民主運動浪潮,再順應野百合學生運動,終於召開國是會議,終結「動員戡亂時期」,國會得以全面定期改選,最後再促成總統直接民選。民主化的台灣,開始被世界人權組織「自由之家」列入「自由國家」,以至於今。
在李總統任期的後半,「台灣人李登輝」漸漸不能容忍「中國人李登輝」而開始表露他的真貌了。例如:後期的李登輝,明白指出「國民黨也是一個外來政權」(但他說,他領導的國民黨只有兩歲);「台灣人李登輝」碰到司馬遼太郎時,就感嘆起「做為台灣人的悲哀」;1999 年 7 月 9 日,總統任期只剩下九個多月的「台灣人李登輝」,在接受「德國之聲」的訪問,回答有關台灣獨立問題時表示,自 1991 年修憲之後,我國政府統治的正當性就只有來自台灣人民的授權,與中國人民無關。在 1991 年修憲後,兩岸關係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所以沒有再宣佈台灣獨立的必要。
……李總統這樣的循序漸進的轉變,完成他心中既定的「讓台灣政治民主化與主權獨立化」的心願,這應該才是真正的李登輝的本心。
此可視為對李登輝一生最準確的概括與評價。
要理解李登輝,必須扣緊其在日治台灣成長受教育、對共產黨深入過後擺脫、對中國文化的陰暗面有深刻認識、對美國文化及基督教的內化等,離開了這些,純粹用大中華民族觀看他的「中國七塊論」(分割中國為七部分:台灣、西藏、新疆、蒙古、華南、華北、東北,各自競爭發展以維持安定)、「釣魚台屬日本」、「台灣人十分感謝曾被日本統治」、「台灣沒有參與對日抗戰,台灣人當年身為日本人,是為祖國而戰」,大肆批評鞭撻譏笑一番,對「阿輝伯」都是有欠公允的。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主要闡述及析論歷史、哲學,兼及文學、通識.......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