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問題的根是原生家庭互動

人際問題的根是原生家庭互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每個人都希望受到別人歡迎,每個人都希望能夠有穩定、良好的人際關係。誰不想要人見人愛呢?但是,我們卻很難看見自己外在的溝通表現,也很難察覺到別人對我們自己真正的意見是什麼。

現實裡面我們最大的人際挫折,解決問題的癥結點不在於討論他人對我們的不友善,而在於一種反思的態度。

就心理模式尋根的觀點來說,我們的人際魅力,讓人喜歡與否、容易互動與否的能力;跟在原生家庭當中,你花多少力氣引起誰的關注、努力的讓誰喜歡你、想辦法讓誰給你愛,有非常大的關係!因為你從小就在這個家庭裡學習人際互動,所以你擅長的伎倆,也在現實其他的人際關係中複製著。

來自網路搜索

來自網路搜索

舉例來說,如果你的父親很容易發脾氣,而你需要父親的愛,因而從小我們為了讓他不要發脾氣,我們就會用各種順從他或是讓他開心的方式與他互動。長大了之後,遇到像是父親一樣類似年齡的男性角色,你也自然就會用類似的方式與他互動,進而很輕鬆就能得到這樣類似男性角色的愛與關懷。

同樣的,對於母親或是家庭當中其他重要的角色也是。我們與這些家庭成員互動的方式,其實就是我們與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們,互動的方式。如果說,你在生長過程中,家裡面缺少某一類型的人與你互動(例如老爺爺),那麼你在社會上遇到那類型的人時,自然也會因為陌生感,而容易造成講錯話,或是不了解對方,而產生無聊、甚至是摩擦、不對盤的情形!

為此,如果在社會互動中對於某一類型的對象,我們感到溝通困難、溝通障礙。那麼很有可能即是在兒時的學習時期,我們的自我表達和理解對方表達的過程,就發生了許多問題,多半是大人會用他們的負面情緒來影響小孩,我們的潛意識當中記住了這種負面經驗,於是,在未來類似情境下,我們就會回到小孩的退縮或是憤怒模式,而無法做出成熟的反應。

思考、反省自己自幼是如何和父母溝通的,父母又是如何和外界溝通的,可以給予我們改善自信心、增強人際互動的情緒管理,並且持續找到自己可以進步的地方,使自己更好。

有鑒於此,對於有孩子的朋友們,讓我們的小孩從小開始,就可以多和有良好溝通能力的典範學習。使其可以觀察、模仿,用好的方式與人互動。進而逐漸開放他探索社會的機會,多跟不同類型、不同年齡與性別角色的人們,有機會大量地互動,因為年紀小,可以有很多嘗試錯誤的機會,如此逐步學習經營健全人際關係。

avatar-img
根緣療癒室的沙龍
8會員
11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根緣療癒室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篇文章來自於 吉祥尊者(馬來西亞)此篇〈佛陀有没有关于人权的开示?〉佛法討論後的讀後感,我以此為基礎對台灣青年對追求「正義」浪潮的淺碟現象進行反思。文章後末附上尊者開示的重點摘錄。
家裡有沒有喜歡搞破壞的小孩?帶小孩出門都要提心吊膽,因為一個不注意,他就又闖大禍了!有這樣教養問題的爸媽,可以學習催眠大師-艾瑞克森的治療風格,在生活中學習如何接納、引導、改變自己的熊孩子吧!〈翻天覆地的露絲〉摘錄自密爾頓·艾瑞克森《催眠之聲伴隨你》
【自己的錯】有的人面對自己曾經很離譜的錯誤,就不能夠接受自己。你不想接受自己的錯,難道你以為這個世界上別人沒有犯過這樣的錯嗎?佛也不是憑空冒出來的就是佛,所有的佛、菩薩、阿羅漢都不是憑空冒出來的,都是無始以來圓滿自己的波羅蜜而成佛,成菩薩...
本篇文章來自於 吉祥尊者(馬來西亞)此篇〈佛陀有没有关于人权的开示?〉佛法討論後的讀後感,我以此為基礎對台灣青年對追求「正義」浪潮的淺碟現象進行反思。文章後末附上尊者開示的重點摘錄。
家裡有沒有喜歡搞破壞的小孩?帶小孩出門都要提心吊膽,因為一個不注意,他就又闖大禍了!有這樣教養問題的爸媽,可以學習催眠大師-艾瑞克森的治療風格,在生活中學習如何接納、引導、改變自己的熊孩子吧!〈翻天覆地的露絲〉摘錄自密爾頓·艾瑞克森《催眠之聲伴隨你》
【自己的錯】有的人面對自己曾經很離譜的錯誤,就不能夠接受自己。你不想接受自己的錯,難道你以為這個世界上別人沒有犯過這樣的錯嗎?佛也不是憑空冒出來的就是佛,所有的佛、菩薩、阿羅漢都不是憑空冒出來的,都是無始以來圓滿自己的波羅蜜而成佛,成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