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幫大家複習一下經濟學的供需模型。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昨在農田水利署10月1日的掛牌活動上表示,我國這幾年風調雨順,哪一個農產品有產銷失衡?
陳主委這句話的確有很大的邏輯問題,從邏輯上來看,只要找出至多一個的農產品產銷失衡的案例,陳主委的說法當然不攻自破。但我也必須為陳主委說一句公道話,在經濟學課本上而言,陳主委講得的確沒錯,但也僅限於假定課本以外的條件不變才能成立!
在探討經濟學上的產銷失衡之前,必須先解釋所謂的「平衡」(Equilibrium)指的是什麼?「均衡」指的是供需模型上的供給線與需求線交會的一點,這一點有種特殊意義,就是指市場的需求量恰巧等於供給量,共同決定了均衡價格,一旦均衡發生後,在其它條件不變之下,均衡情況會持續下去。這均衡點,就如下圖所示的e點。
但一切不會這麼美好,經濟理論仍有「不均衡」的情況,如下圖的「過剩」與「短缺」,但無論如何的「過剩」與「短缺」,這都屬於短期不均衡,最後都會回到均衡的e點。所以理論世界很美好,就如同陳主委的說法,農產品哪有產銷失衡的道理,最後都會回歸「均衡」,不是嗎?
但偏偏經濟學上那句假定「其它條件不變」出了問題。「其它條件不變」是種理想說法,這些其它條件當中的任一條件只要改變,「均衡」就會出現問題,也因為如此,陳主委必須捍衛陳教授在大學的說法,始終如一的陳述「均衡」是存在的。
我們套用農產市場來說明不均衡的調整,當農產品因為風調雨順出現超額供給(過剩)時,市場的價格機能就會導引讓供應商降價,然後供給量減少,需求量增加,又會回到均衡的e點。反之,當農產品因為某種原因出現超額需求(短缺),消費者自然而然會搶購讓價格上漲,讓廠商有利可圖增加供給量,又會回到均衡的e點。
同樣道理,當農產市場因為價格以外的因素改變時,不管是需求線或者是供給線的左右移動,最後都會出現「新」的均衡。
這也是我說陳主委捍衛陳教授的說法,農產品怎會產銷失衡,在理論上並不能說陳主委說錯了,而事實上當農產品短缺時,就用進口或釋出冷凍產品增加供給量,而當農產品過剩時就要阿兵哥多吃一點,供需都可以進行調節,讓供需回到均衡,不是嗎?
大家一定疑惑,那些扔掉的農產品又是怎麼一回事?告訴各位,那也是一種試圖回到「均衡」的一種作法。
陳主委又何錯之有?翻開課本,「假定其它條件不變」之下,陳主委的說法還真的沒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