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丹麥,有個身為台灣人的我仍在練習的——「發現美好」的思考習慣。✨
還記得第一次感受到所謂「發現美好」的說話和思考方式是在台灣參加去年的
菁培研習營的時候。
在時間與競爭壓力極大的研習營裡,每階段的作品發表都是重要的成果評分與排名。因此周圍聆聽的同學們,可能都在內心評析這次誰的作品好、誰的作品不好、自己或別人哪裡做得不夠好。
反觀那些來自歐美國家的老師們,即便上課時認真嚴肅,然而到最後個人作品發表時,總是笑著並認真的給予作品評論,但評論的重點卻是在「你做得好的地方」。
老師總能找到每個作品裡,值得欣賞以及做得好的地方,並具體說出哪部分好,以及為什麼做得好。
在那時,我便對於這樣的視角與思考方式的差異感到驚訝,一方面會質疑如果都只稱讚作品,那要怎麽知道自己不好的地方呢?倘若不知道自己做不好的地方,那要怎麼改善與進步呢?
內心滿滿的疑惑一直沒有獲得解答,直到來到丹麥,我才深刻體會到他們透過「發現美好」的習慣,學習與看到自己和生活的美好。
老實說,偶爾我在聽到某些意見時,內心還是會慣性地冒出「蛤?」或其他質疑和不認同的聲音。
然而,老師和其他同學們,不論對於什麼樣的意見,認真聽完後,都會很真誠地看著對方的眼睛,並給予認同與尊重的反應。
而這些反應可以稍微歸類整理於以下幾種方式/步驟,也提供給大家可以在生活中練習「發現美好」的習慣:
肢體上的認同
當傾聽你說話時,他們總是會認真地看著你的眼睛(這點我現在還在努力練習當中);而在你講話的過程,適時地點頭、微笑、或是做筆記,表示認同與尊重你的想法。
反之,對話時,若眼神飄移不定、看手機等,他們便會認為你不尊重、甚至是不喜歡這段對話。
這些肢體上無意識的行為確實常常反應人最真實的心情。當然,透過肢體上的改變也能反過來影響人的心態。
因此,下次可以先從改變肢體開始,練習把注意力放在當下,以及把視線放回說話者身上。
當然,在對方說話時,頻繁看手機是大忌這就不用多說了。
若在這樣的場合下,手機突然發出聲音或是跳出通知,人們會先禮貌性地道歉,然後關掉通知,回到雙方的對話裡。
言語上的認同
在言語上,一開始練習時,可能沒辦法在聽完對方意見後,馬上具體說出為什麼覺得好,這時候,可以先從簡單讚賞對方的想法開始。
像是:「我覺得你提出的這個想法很棒!」
進階一點,可以更詳細地提出你覺得哪裡好:
「我覺得你在這個專案上,針對使用者情境下所提出的切入點很有趣!」
再更進階一點,除了具體地提出哪部分好以外,可以再給予為什麼覺得好、以及後續更多的討論:
「我喜歡你在這個專案中,針對這些使用者在這個情境下所提出的切入點,因為他確實是在使用者與場域互動之中很重要的關鍵,想請問你是怎麼找到這點的呢?或許這也可以作為我們後續的專案執行參考。」
(以上對話內容純屬虛構)
透過這樣的對話,訓練自己思考對方做得好的地方,除了可以正向地引發後續更多更深入的討論,彼此也能學習到對方的優點,反過來優化與調整自己。
簡單來說,在言語上的讚賞與認同,可以從這三步驟來練習:
單純讚賞 --> 具體認同 --> 為什麼認同、後續討論
「發現美好」這件事不只在學習現場,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與對話時,歐洲的朋友們總是能快速地看見你做得好的地方,並且不害羞地笑著直接稱讚你。
即便是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他們都能認真地稱讚你一番。
不知不覺,我也漸漸習慣在看到別人時,先發現對方做得好的地方,並練習看著對方的眼睛,認真說出來。
其實,透過學習發現他人美好的過程,也是在練習發現自己的美好。
小結
不論是我過去所習慣的思考方式——先看見不好或是要改善的地方,從中學習教訓與調整;到在丹麥,人們總是先發現對方做得好的地方,並習慣性地給予讚賞,都沒有絕對的好與壞。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在這樣習慣「發現美好」的環境下,由於大家不再擔心自己所提出的意見會被嘲笑與批評,多元的思考與個體的獨特性被包容和認可,不僅讓人們願意相信自己的能力,也讓人們能更自由地發展與學習,找到更多有趣的可能。
同時,我也因此透過這場「發現美好」的生活練習,找到自己的美好,並且更願意相信自己,讓我有勇氣和力量繼續書寫與創作。
每件事都有好的一面,你只需要有一顆「發現美好」的心。
喜歡這篇文章或是想看更多分享,歡迎〖 ❤️按愛心❤️ / 分享 / 追蹤 / 贊助作者 〗給我更多支持與鼓勵,讓我繼續寫出更多好文章!
(也可以順便來IG找我玩🌞)
✨ Wish you all love and l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