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養命題是趨勢
在我之前的
這篇文章中,提到108課綱目前已上路一年多,除了在校表現之外,在考試的部分,顯著的差異就是題幹變長了,有的時候考的不是數學,而是考閱讀能力。
補習班有用嗎?
為了因應考試出題類型的改變,補習班紛紛推出了許多素養課程,像是國文科加強閱讀,幫助孩子更能找出文章中的重點; 英文科改為強調大量的閱讀題型,以閱讀文章融入時事,加深加廣。[1]
這些課程對於考試的解題能力,我想應該是有幫助的,補習班可以設計許多的題型,安排豐富的閱讀題材。畢竟考試就是反覆練習許多不同的題型,補習班大量的出題,總會有被他們猜到題目的時候。
但讓素養入考題的背後, 似乎與新課綱強調的「探究與實作」相違背。一但讓素養用標準化的角度來評量孩子,不僅只會讓希望孩子考取好成績的父母,找出最有效率的方法來加強,而且「標準化」的分數無疑是自打108課綱所重視的「適性揚材」一個耳光。而學習歷程檔案中所強調的社團活動,課外表現,要被大學的教授們所青睞,被看見,想必必須在課外活動中發光發熱,而這是需要時間和金錢所累積出來的。更有家長直接讓孩子念私立學校,各科更能跨領域的整合,提供環境和機會讓孩子浸潤在其中。[1]所謂的「成就每一個孩子」,不知道弱勢族群有沒有被包括在內?
筆試最無法造成階級流動?
有文章指出,一些社經地位較高的家庭,因孩子比較有資源去參加補習班,去反覆練習題型而能考出比較好的成績。所以拉高在校表現和社團活動的比重,可以讓一些弱勢的孩子也能去理想的學校。但事實上,這些孩子可能還要幫忙家務,打工賺錢,怎麼還有多餘的心力求社團表現呢?對他們來說,只能拼命苦讀才能擺脫貧困不是嗎?
台灣在2006年開始參與PISA的考試(PISA即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的簡稱,每三年一次針對各國15歲的學生測驗數學,科學,閱讀三科)台灣學生在2018年的國際素養評比中,獲得全球第5名,前四名分別為新加坡,加拿大,香港,蘇格蘭。[2]而我們的108課綱即圍繞著素養打轉,但我們歷年來的教育改革,都把重點放在「如何打造多元公平的升學管道」,卻不是把心力放在打造「適性揚才」的環境。
108課綱的目標很宏大,但如果社會跳脫不了「考試還是重要的」的原始價值,孩子的壓力一日不會減輕。素養無法用標準化的指標來衡量,而是在不同的求學階段提供所需的知識,社會融入與生活技能,讓孩子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比會寫素養題型更為重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