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教學能力,靠天生還是靠方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要想推動教育改革,不可能不致力於加強師資。然而,對於應該怎麼培養教師,或說為什麼有人能教得好,則有兩大派不同觀點:天生派和方法派。

天生派認為,好教師很大程度上是天生的,後天培養所能帶來的進步有限,或至少是不符成本效益。這所延伸出的做法是,定期吸收新進人員、辭退績效不良者,就能去蕪存菁,保留那些天生擅長的教師。美國有些地方導入的教師評鑑制度,其功能便是如此。

方法派則認為,我們不用去管教學能力是否天生,重點是它可以呈現為有步驟、有層次、可重複操作的方法,這套方法若能配合教師積累的經驗,就能提昇教學品質。這延伸出的做法是,大量研究已知成功案例,找出優秀教師的形成要素,再透過方法來複製與重現之。

實務上,教育工作者大多會有方法派思維,因為方法派才肯定持續培訓、持續進步的可能,無論這裡的培訓與進步是指教師群或學生群。若按天生派的思維,培訓帶來的進步有限(或是成本耗費太高),所以不太會考慮培訓上的重大變革。

而隨著教學方法的深入研究,有個重要觀點出現了,那就是「理論知能」與「教學知能」必須徹底切割開來。事實上人們早就知道,數學家不見得特別會教數學,文學家也不見得特別會教文學,但我們對專業還是保持某種敬意,畢竟專業學者能夠解釋理論核心或應對理論困難。

但實作上,理論困難的存在並不會干擾到學生的學習(有時反而有幫助,因為有的學生會積極去找解套方式),而理論核心通常要高階學習者才能真正掌握,入門者容易聽過就忘。

真正阻礙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是缺乏動力與注意力(譬如有的學生會因討厭某科老師而某科成績很爛),以及跨不過卡關點(譬如無法理解二分之一加三分之一為什麼不是五分之二)。所以我們有必要區分理論知能:以理論發展為核心,與教學知能:以學生發展為核心。在該領域的學習越是初階,這兩者的分野越明顯。

而教學知能又可分為1.班級經營:增進學生在學習上的動力、注意力與同儕互助程度,以及2.實作優化:使學生更快熟悉知識或技能的運用流程,尤其是偵測與突破卡關點。

必須注意的是,教學知能這一概念其實並未排斥「天生教師」的想法,因為我們可以主張:有的人天生教學知能就比較高,就好像有人天生數理智商比較高一樣。

事實上,就算是「刻意練習」論——亦即認定人類任何複雜技能都是後天練習量積累的結果,也無法否認各個領域都有所謂的神童。他們的解釋是,神童在該領域很早就啟動了正向積累,打下了紮實基礎,所以在面對同領域的高階技能時,可以非常快就上手。

《好老師的課堂上會發生什麼事》一書當中,提及研究者去參觀某位傑出教師的課堂時,極為驚訝地發現,該教師竟然能靠手勢來讓個別學生更為專注,譬如先撫肩讓學生看你,而後兩指比眼睛再向下比,代表「你現在該專心」。相較於口頭命令,由於大部分同學不會注意到這件事,所以顯然更溫和也更不會打斷節奏。

這位教師是根據小時候帶眾多弟弟妹妹的經驗,自行開發出一套班級經營方法(還得搭配如何觀察與應對情緒反應的技巧,才能讓學生心服),完全是無師自通。

從這個案例來看,優秀教學應該是動力與方法的結合。能在教學中獲得動力或愉悅,和原生性格(可能是後天形塑但會在青少年期前定型)有高度相關;而有了這種動力或愉悅,自然就會更好地開發、運用與改善方法。

據此,若著眼於長期,與其採取教師評鑑或篩選制度,不如一開始就找出對教學有動力、有熱忱的人。那麼,一個更根本的問題就隨之而來:怎麼找到,或說怎麼吸引這種人出現?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哲學開箱文的沙龍
94會員
212內容數
用ChatGPT協助寫作,打造自家專屬的神隊友,提供標題、故事、對話、名言的好候選,蹦出未曾想過的好創意。
2024/10/02
《被追趕的經濟體》指出,戰後東亞經濟的興衰,都依循了起飛期、黃金期、被追趕期等三大階段。 台灣的黃金期是1985-2005。在這之前,一切都很美好,一切看來都向上發展。 但在這之後,沒有因時代紅利而受益的人們,將越來越辛苦。
Thumbnail
2024/10/02
《被追趕的經濟體》指出,戰後東亞經濟的興衰,都依循了起飛期、黃金期、被追趕期等三大階段。 台灣的黃金期是1985-2005。在這之前,一切都很美好,一切看來都向上發展。 但在這之後,沒有因時代紅利而受益的人們,將越來越辛苦。
Thumbnail
2024/09/23
究竟是努力去彼此內耗,還是努力去相互合作呢? 兩種狀況我都看過,希望大家選到的世界都是後者。 只要選對環境,一切真的會單純很多。
Thumbnail
2024/09/23
究竟是努力去彼此內耗,還是努力去相互合作呢? 兩種狀況我都看過,希望大家選到的世界都是後者。 只要選對環境,一切真的會單純很多。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自從人類社會出現學校這種集中式的教育機構之後,老師的使命與學校的目標就沒有改變過,直到最近這幾年。 在無所不在的網路世界形成之前,學校是一個人獲得有系統知識的唯一地方,老師的責任就是循序漸進,教導學生面對這個複雜世界所需要的技能。 但是,在網路資訊無窮盡與隨時隨地可以上網的時代,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
Thumbnail
自從人類社會出現學校這種集中式的教育機構之後,老師的使命與學校的目標就沒有改變過,直到最近這幾年。 在無所不在的網路世界形成之前,學校是一個人獲得有系統知識的唯一地方,老師的責任就是循序漸進,教導學生面對這個複雜世界所需要的技能。 但是,在網路資訊無窮盡與隨時隨地可以上網的時代,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
Thumbnail
什麼是「素養」? 怎樣算是「素養導向的教學」?
Thumbnail
什麼是「素養」? 怎樣算是「素養導向的教學」?
Thumbnail
二月份開始,正式暫停「在學校任教」的任務,回到單純的「學生」身分。那我與「教」這個主題又有什麼關係?以後要在「教」這個主題可以放什麼呢?
Thumbnail
二月份開始,正式暫停「在學校任教」的任務,回到單純的「學生」身分。那我與「教」這個主題又有什麼關係?以後要在「教」這個主題可以放什麼呢?
Thumbnail
老師,你誤會了! 不是因為你很會教才會有「好學生」 但因為你很不會教才會有「壞學生」
Thumbnail
老師,你誤會了! 不是因為你很會教才會有「好學生」 但因為你很不會教才會有「壞學生」
Thumbnail
其實這個世界沒有天生的天才,所有的智慧都是一個好的教育者以適合的方法傳承知識給學生,將學生打造為天才。 而好的教育是必須理解大腦怎樣思考。所以我眼中所有學生都是我的天才,因為性格不同,用的方法都要不同,所有學生都是第一名。
Thumbnail
其實這個世界沒有天生的天才,所有的智慧都是一個好的教育者以適合的方法傳承知識給學生,將學生打造為天才。 而好的教育是必須理解大腦怎樣思考。所以我眼中所有學生都是我的天才,因為性格不同,用的方法都要不同,所有學生都是第一名。
Thumbnail
「理論知能」與「教學知能」必須徹底切割開來。
Thumbnail
「理論知能」與「教學知能」必須徹底切割開來。
Thumbnail
「教育」這個議題讓所有家長和老師都不斷地思考,我們這麼努力地想,不是為了把孩子越教越依賴,也不是為了把孩子訓練成考試機器,那麼,我們做了這麼多,到底是為了什麼呢?我想在進入正式主題前,談論一個觀點,那就是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我們都要不斷地提醒自己:「教育本身是為了成就孩子,不是成就自己」.....
Thumbnail
「教育」這個議題讓所有家長和老師都不斷地思考,我們這麼努力地想,不是為了把孩子越教越依賴,也不是為了把孩子訓練成考試機器,那麼,我們做了這麼多,到底是為了什麼呢?我想在進入正式主題前,談論一個觀點,那就是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我們都要不斷地提醒自己:「教育本身是為了成就孩子,不是成就自己」.....
Thumbnail
「為何同學到了中學之後,對數理科沒有興趣,也沒有能力面對?」基本上,筆者個人的看法是,從小學開始歪掉,多年經驗下來,發現大概最早從小一開始就歪了。數學的基礎,小學算術沒有打好,就會影響國中的數學運算,連帶自然科也不行。
Thumbnail
「為何同學到了中學之後,對數理科沒有興趣,也沒有能力面對?」基本上,筆者個人的看法是,從小學開始歪掉,多年經驗下來,發現大概最早從小一開始就歪了。數學的基礎,小學算術沒有打好,就會影響國中的數學運算,連帶自然科也不行。
Thumbnail
我所認識的自學生多半不是天才資優生,也不是需要補救教學的孩子,而是他們的父母選擇了這條非常適性發展的道路,因而只好捨棄學校教育。若不是朝向這樣的信念前進,誰會想要這麼自找麻煩的花錢、花時間把孩子帶在身邊自己教呢?
Thumbnail
我所認識的自學生多半不是天才資優生,也不是需要補救教學的孩子,而是他們的父母選擇了這條非常適性發展的道路,因而只好捨棄學校教育。若不是朝向這樣的信念前進,誰會想要這麼自找麻煩的花錢、花時間把孩子帶在身邊自己教呢?
Thumbnail
按照我們的觀察,自學生所做的,既不是「有紀律的規劃」,也不是「天賦的大爆發」,而是比較像「邏輯性的學習科學」。
Thumbnail
按照我們的觀察,自學生所做的,既不是「有紀律的規劃」,也不是「天賦的大爆發」,而是比較像「邏輯性的學習科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