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考一輩子都用不到的生僻字,有必要嗎?

2021/01/2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今年的國文學測考題出來了,第一題引起很多爭議:
下列「」內的字,讀音前後相同的是
  1. 「賚」賞諸徒/「齎」志以歿
  2. 「阡」陌交通/惹禍招「愆」
  3. 「餔」糟歠釃/「仆」地哭號
  4. 「矜」寡孤獨/罪無可「逭」
在還沒看到答案之前,這八個字我熟悉的有五個(慚愧),答案是B。其實每一屆的國文學測第一題都是這種題型,測驗你對於讀音的了解。
然後我在昨日看到批踢踢有人討論到這個問題:[問卦] 國文課背一堆生僻字讀音對人生什麼幫助?
下面討論的人有點歪樓了,明明是討論生僻字之於生活的幫助,結果問題的走向開始偏向中文系之於社會的重要。扣掉使用偏頗的字眼攻擊問題的,剩下的討論諸如「幫助眾多中文系就業」、「所以你講得那些(工作)有哪一個是非中文系不可的阿」、「(懂生僻字)中文系在這個世界上唯一能自慰的時候」
雖然有點歪樓了,但我還是想針對底下留言討論的人表達我的想法。

中文系真的需要嗎?

先說說我大學四年學了甚麼好了,其實我不是學霸,讀的也不是112,非常普通的四年,過著一般水準的中文系學生的日常。
大一到大四由淺入深,要懂文字先從「形」開始,寫甲骨文,了解古代人們怎麼想(當然這些也僅僅是現代人的推測,誰知道寫甲骨文的時代,人們是怎麼想的),再懂「義」,看說文解字真的是痛苦萬分,因為很多文字在演變過程中,失去了原本意思,多了新的意義;更多時候也有倒過來的,字的意義太多,反而刪去一些意思,這些脈絡都要了解、疏通,這是轉注跟假借,我到現在還是很常混淆;最後是「音」,訓詁學大概是所有台灣學生的噩夢,尤其你不懂台語的時候,誰知道古時候的人怎麼說話,又沒有錄音機。
不只是文字而已
回到生僻字到底用不用的著的話題,其實我們學的不只是表面上的墨水,課本背後的含意其實蠻深奧的,文字的出現是因為「有需要」才會「被發明」,而需要從何而來,「人」的思考是甚麼,如果不去理解,怎麼能知道字想表達甚麼?我覺得中文系四年中更多時候是去思考這類的問題,而不是苦讀這些生僻字炫技而已,而且也不是每個中文系都會生僻字(例如我,旮旯?我還是唱歌的時候才看到這詞,這個題目我也不是每個都會念)。中文系是中文系,不是字典系,考題上的字其實課本都有出現過,只是大多數人選擇忽略。
學習「立場思考」這件事情對我有蠻大的幫助,這種無形的東西能提升我的思考與心靈層次,對我的工作與處事上蠻有益處的。
除了文字,也有歷史,文史哲真的是一家親,文字裡的思想,歷史上的借鑑,都是讓人類前進成長的良藥,良藥苦口但它卻有存在的必要。文以載道,這是真的,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們有思想,這種講到爛的話,卻仍常被人拿來討論,甚麼「為賦新辭強說愁」、「詞藻華麗的漢賦卻被許多文人詬病」等等,都是在講這些,沒有思想的文字,畫圖就好,何必造字?

所以中文系能幹嘛

我目前的心得是中文系是個樣樣通的科系,畢業的學長姐跟同儕們從事的工作大多是:老師、編輯、行政、公務人員…,基本上文組會出現的職業,中文系好像都可以通--鼯鼠五技,但窮嗎?要自己找出專精的那一樣,文字只是輔助,強悍的思想與邏輯才是基本盤,擁有正確的邏輯觀念,其實在哪個行業都能吃得開,而至於成為中文人實際上有什麼幫助了話,其實在說話、應對、溝通、演講上都有裨益,舉我自己的例子,周遭的人常常回饋給我的第一印象,大多是講話如沐春風、說話條理分明等這類的形容詞,客套話七分真三分假,若我在他們心中有七成是這樣子的形象,那也足矣。
傳遞知識、連結觀念,「成就經國之大業」是中文人的責任,而我也還在磨練。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重席
重席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