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標準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健康的標準,可以輕、暖、自在,為三個指標。
所謂“輕”是指全身結構都在相對正確的狀態下所表現出來“肢體輕鬆”的感覺。
所謂“暖”是指整體功能與能量配置都恰到好處所表現出來“體感舒適”的感覺。
“自在”所呈現的狀態是自我與環境保持適當的距離、心情輕鬆無強烈情緒的狀態。
在討論身體結構的正確與否必然與當下的姿態有關,姿態可分為行、住、坐、臥來討論。
不論何種姿態,各個關節必須維持靈活不卡死的狀況。
一般人認知的關節大多只注意到明顯常用的關節,例如:頸、肩、腰、胯、膝、踝。
關節在解剖學中指的是兩塊或兩塊以上的骨骼之間能活動的連接。在解剖學的分類上有不動關節(連接處以纖維連接)、微動關節(連接處以軟骨連接)和活動關節(連接處有滑液與滑膜)三種。
不動關節提供結構的穩定性,微動關節提供緩衝性,而活動關節則提供靈活性以應付外界的刺激。關節的正常運作,必須配合其周邊的肌肉、韌帶與筋膜共同協作。
身體的功能與結構是先天寫入基因的標準程序,只要供應足夠的能量都可以觀察到都有固定的發展模式,以幼兒發展的過程即可得知,俗語總結為七坐八爬九長牙。隨著年齡的增長與發育,後天的因素慢慢介入,例如:疾病、飲食、情緒和生活習慣,人體為了適應,當改變了關節的原始設定,肢體就無法產生輕鬆的感覺。 當無法輕鬆使用肢體,就必須耗費多餘的能量,最常見的例子是孩童整天活動玩耍不見疲累,但成年人通常活動一下就感覺疲累。其實只要將結構調回初始設定,在活動的過程中透過體液循環,代謝廢物會立即排除,理應不該覺得疲累。
能量供給及代謝與循環的效率有關,當體感冷熱適中即為循環良好的表徵,正常的狀況下表現為頭冷足熱,即四肢的相對溫度在正常的範圍內要高於頭部,人體的體溫與外在環境及內在生理有關,通常會保持恆定性。不論外在溫度的高低,體溫通常能保持在攝氏37度,當局部充血而該處循環不良時,會感覺“熱”的體感,缺乏能量則表現為“寒”的感覺。
中醫所謂“實熱”是指局部超過整體恆定溫度的發熱現象,這時可以用瀉法,但仍必須保持機體正常的血液循環,才能沒有後患,單純的瀉熱,雖然暫時解除不適,但使患部血液循環與代謝變差,對於後續的恢復與常態能量供應是不好的,因此會產生宿疾與舊傷。
所謂“虛熱”是指整體能量不足,但發生能量分配不均的狀況(貧富不均),有部分處於低能量的狀態(虛),卻有局部超過整體溫度的發熱現象(熱),在處理上應該是讓能量分配回復平衡。
舉例來說:當肢體有急性的閃挫傷或燒燙傷,患處會進入急性發炎的狀態(實熱:紅、腫、熱、痛),“紅”是局部充血,“腫”是組織液㶆流、“熱”是外部能量流入產生溫差,“痛”是神經產生警告訊號,目的是引起注意以及產生避開傷害的正確反應,並召集動員修復的能量。如果過了急性期,不紅、不熱、不刺痛,只有腫與悶痛就進入慢性發炎期,人體生理反應會有適應現象的“阻抗反應”,俗語說:久入芝蘭之室而不聞其香,即為此理。
由於患部的結構沒有恢復,因此在刺激的耐受性上就顯得脆弱,沒有抵抗力而易感,因此疼痛的閥值降低,而變成高度“敏感”。或是透過代償反應,由其他的肌肉或組織來承擔,由於其他組織的代償,真正該負責的機體沒有承擔壓力而更弱化及“無感”,更不能發揮作用,由於沒有效率,身體會徵集更多的組織來代償,產生過度耗能的狀況。
一般人直觀的以為,受傷了紅腫熱痛非常不舒服,用冰鎮來處理,由於溫度降低(退熱),血管收縮(退紅),降低血流量(消腫),因低溫神經傳導不良而痲痹(鎮痛),看似已處理的患部,但發炎的目的是為了組織的修復,因此去除發炎反應(不舒服的感覺),患部是不可能復原的。冰鎮是物理性的消炎,藥物就是化學性的消炎,因此止痛藥或消炎藥或苦寒的草藥都屬於化學性的消炎。一些治療痠痛的軟膏或貼布,都含有消炎成分,例如冬青油或紫草。
人類的智性古今皆然,不論中西,人類對抗疾病的方法,“下工”就是以去除“不舒服的感覺”為導向,“中工”是能考慮機體功能與結構的復原。“上工”是具有良好的技術,利用工具協助患者在意志與體力能負擔的狀況下,維持發炎(修復)反應,直到功能與結構復原到“原廠設定”。所以復方軟膏還會加入一些活血的藥物成分,例如紫雲膏的成分,就會加入當歸(辛溫、促進血液循環)、紫草(甘寒、消炎鎮痛)、冰片(辛苦微寒、清熱止痛)。
身體的發炎,一般人都能理解,心理的發炎就是產生情緒(喜怒憂思悲恐驚),所謂靈性修煉就是完成天賦的使命,讓“自我”找到“自性”,身體的天賦使命是透過“吃喝拉撒睡”,運化物質,積存能量,提供心靈運作(魂神意魄志),心靈能量流動無滯,才能福至心靈的接收任務訊息,完成使命。有許多走在靈性修煉道上之人,之所以覺得一路走來坎坷,是因為身心不具足,所以接收不到“任務指派”,更遑論完成使命。
靜坐、內觀、禪修是修煉的捷徑,在狀態境界之中可以接受到靈性的訊息,回到現實呈現的是“法喜充滿”的狀態,那樣的狀態就是“自在”,當確知當下階段的任務與使命,每天過得很充實,能量平衡、心無掛礙,就是“自在”。
----------
在成長的過程中,誰能無傷?
心理學家說,在人出生的那一刻就是一個重大的心理創傷經驗,離開輕、暖、自在的環境,地球的重力給肢體壓力與刺激,因而出現身體重拙,只能躺著任人擺布(在懷孕階段,在羊水中,胎兒可以不費力的自在活動),寒冷、飢餓等不舒服的感覺,這些逆境,會讓身體受傷,因而可以刺激大腦、肌肉與骨骼茁壯生長,讓幼兒漸漸適應環境。
在大腦意識主導肢體活動之前,幼兒是透過許多神經反射來發展肢體,由神經生理的自然設定來控制肢體姿勢與運動,由抬頭、翻身、坐、爬、站、走而跑跳。所有的發展程序都是寫在基因中的「程式」,因此由神經系統所「編寫」的「動作控制(Motor control)」程式是否正常,對人體功能與身體健康有莫大影響。
相對的來說,如果在發育的過程中沒有適當的刺激或錯誤的引導方式,就會發展出不同的「動作控制(Motor control)」,通常就會出現體態或步態的異常。異常的體態或步態就會造成容易受傷或協調不佳的肢體,其實健康的孩童都是全能的運動員。
在心理方面,如果都能獲得足夠的陪伴與適當的刺激,孩童的心智發展就能健全,有足夠的安全感就能放膽接受新的刺激與挑戰,負面的情緒也是必須的刺激,如此才能發展同理心與慈悲心。如同肌肉的鍛鍊,如果阻力沒有大到讓肌纖維斷裂,如何長出更強壯的心理肌肉,因此負面情緒就像發炎一樣,會讓人情緒反應(紅),陷入煩悶痛苦(腫),情緒能量集中(熱),心理狀態不舒服(痛)。小朋友通常哭完,情緒就發洩完了,沒有隔夜仇,但是大人如果阻止孩童情緒的發洩,不准哭,或是引致更嚴重的懲罰,無法宣泄的能量就會留下後遺症,或是長期的負面情緒會產生習得的無助,沒有陪伴,沒有安全感,就無法產生成熟的人格。
許多人也許有生理成熟,已經子孫滿堂,掌握組織權力,名利雙收,外在一切都滿足了,但內心仍有個黑洞,一點也不自在,往外的追求,是不可能達到內在的滿足的,錢越賺的多,越感空虛恐懼,所以代償性的更努力工作賺錢。在組織中追逐名位,即便身處權力頂峰,仍惶惶度日,害怕權力喪失,身心不適,就企圖透過科技回春與延命,古代是尋求煉金術士,吃丹藥,現代就是吃一堆健康食品與藥物,但結果通常適得其反。
----------
去年是“辟穀”與“瑜珈”的任務來敲門,享壽90歲的印度瑜珈辟穀大師普拉德·賈尼(Prahlad Jani)於2020年5月26日往生,給出一個圓滿的示現與注解。
今年又接收到的使命是『身心統和的工作』,“自我整復”與“榮格心理學”的任務又一直來敲門。
在讀大學時就有接觸榮格,家裡還有一些他的書躺在書架上,不過當時無法領會,去年因為研究辟穀與道家,因緣再起,讀了榮格的著作《金花的秘密:中國的生命之書》,我們總是透過他者的注視來瞭解自己,透過榮格來與道家思想對話與印證。榮格的繼承者,馮・法蘭茲透過榮格觀點分析童話(集體心理原型),提供了很好的工具來瞭解我們自身。道家老子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透過模仿嬰兒的狀態:沒有負面的心理預設(貪婪、恐懼)、重新啓動生理發展的預設程式來恢復肢體功能與結構,專氣致柔釋放情緒與緊繃(過度的代償反應)。心理的焦慮會轉化為生理的緊繃,而生理的緊繃又會影響產生心理焦慮(煩、躁),緊繃與焦慮很容易被忽略而難以輕易拆解,是因為造成緊繃的背後機制,除了肌肉、韌帶、筋膜等生理組織,還有更多個人的生活經驗與過去的生命史所累積培養出來的習慣。一味地勸說:「放輕鬆,別緊張」是無濟於事的,用意志力反而會代償出其他的焦慮與緊繃。。
摩謝・費登奎施在《成為有能的人》中說:「如果在站立的動作中,消除所有大腦皮質區域的神經衝動造成的肌肉收縮(這個部分在生理上是由意志控制的 — 也就是不去管我們是否覺察到送出製造肌肉收縮的命令,也不管我們是否完全不知道其來源),身體就會維持在張力收縮的直立姿勢 ,這是骨骼、肌肉與神經系統的張力收縮器官經過演化適應而產生的姿勢。
如果能讓一個人覺察自己在空間中的身體,覺察已成為第二天性的慣性收縮,也覺察骨骼的形態,並廣泛地重新教育動覺,就能證實上述這個出人意表的結論。藉由每一次對自主而可控制的肌肉與關節的理解與矯正,以及隨之而來的能力,可以不去做我們過去不自覺會去做的特定動作,身體的長度會增加,體形會更直立,關節、脊椎與頭部都會趨向理想的形態。身體感覺越來越輕,以至於覺得好像在空中漫步一樣。
理想的站姿不是透過對自己做了什麼而得到的,而是真的什麼也不做,也就是去除站立以外的動機所產生的一切自主來源的動作,其他動機產生的動作已自動化,而成為站立情境中個人動姿的重要部分。」
所謂的『覺察』與『藉由每一次對自主而可控制的肌肉與關節的理解與矯正』就是“專氣致柔”。
太極拳的訓練稱為“鬆”,在修煉的過程中,師父會提醒你需要改進的地方,自我修煉是“盤架子”,師父的提醒是“改拳”。必須透過“他者的注視”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因為要能“覺察自己”就是一門需要修煉的功夫,鏡子是好工具,而輔以“換勁”的技巧才能達到目的。透過“費登奎施方法”的注視,能更理解太極拳的拳理,而更進一步理解肢體韻律的規則。
    理解中醫
    理解中醫
    中醫是奠基於生活中的實用之學,因緣際會開始中醫講習之路,透過分享中醫的學習心得,讓我意外參與並間接分享了許多學員的人生片段。這幾年的教學分享,對我來說是一種自我成長的過程,期望讓這門文化與實用技藝漸漸普及民間,我想這是我學習並傳承這門文化技藝的價值,與對社會貢獻的自我期許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