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對台灣原住民有什麼印象?是想起台東的阿米斯音樂節裡,那充滿生命力的歌聲和樂音?還是想起賽德克巴萊電影裡,勇敢反抗日本政府的賽德克人?我想到的是原住民和大自然之間充滿智慧的關係。
新竹縣尖石鄉的泰雅族部落就是一個可以體驗到這份智慧的地方。我的尖石鄉之旅是從鄉公所旁的泰雅文物館開始,再到通往後山入口處的田埔部落,最後是探訪隱身在深山之中的司馬庫斯部落。在這幾個我停留的地方,有兩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原住民智慧遺產,一個是在田埔部落接觸到的小米,另一個是在司馬庫斯山林裡看到的檜木。
小米是許多原住民過去的主食之一,雖然中文裡只有小米一個詞來形容這種作物,但在泰雅語裡卻有非常多詞彙來形容不同種類的小米:有的可以在生病時吃、有的專門拿來釀酒等等。然而,這些不同小米的詞彙,卻在原住民轉種其他經濟作物之後逐漸消失。這種感覺就像是小時候你曾經吃過一種非常美味的糖果,但是因為現在這種糖果已經停產了,所以你也逐漸遺忘該如何形容這種美味糖果的味道。我覺得這是一件有點哀傷的事情,因為你逐漸失去的不只是語言和文化,還有回憶。
因此,當田埔部落的小米媽媽Pagung在5年前開始復育種植小米之後,部落裡的老人們便來到她的小米田,告訴她哪一種小米叫什麼名字,是做什麼用的。於是這些因為時代變遷而逐漸遺忘的語言、文化,以及小時候的回憶如同春天盛開的花朵般綻放。我站在尚未開始播種的小米田裡,聽著Pagung說著她種植小米的故事,對她的勇氣和毅力感到非常佩服。
檜木林應該是許多拜訪司馬庫斯的旅客最想一窺究竟的景象,這裡除了有乘載百年時間的巨大檜木之外,還有一些傾倒死亡的檜木,營造出「原始」的氛圍。但是你有沒有思考過「原始」是什麼?是指沒有經過人為開發的意思嗎?可是司馬庫斯部落的族人,還有他們的祖先,一直以來都在這片檜木林裡生活,這裡是他們的獵場、他們的傳統領域和他們的家,那他們也算是這個「原始」的一部分嗎?
這讓我想起以前地理課本上提到說要在這裡成立的馬告國家公園(其區域為新北、宜蘭、桃園和新竹的泰雅族鄉),或許後來沒有成立的原因,就是因為這裡是泰雅族的家吧!若他們的家成為了國家的財產,那麼那些在檜木林生活的語言和文化,是否也會逐漸消失呢?
如果說山林是一種需要保護的物質遺產,那麼在山林裡發生的故事也同樣是值得重視和保護的非物質遺產。我覺得自己很幸運,也很感謝有機會可以在大學畢業之後又重返原住民部落裡學習,了解人類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並反思自己和大自然的關係。下次如果你有機會去到台灣的山上旅行,不妨和當地人聊聊天,聽聽有趣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