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學佛開始淨心惜福part.1

更新 發佈閱讀 13 分鐘

時間:民國八十七年十二月三日(農曆十月十五日)
地點:淨律寺客堂

raw-image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來共同研究「學佛的開始。」

儒家教育

學佛之初,按照儒家的教育來說,儒家是從小就開始學習,首先先認識文字,再念三字經、百家姓,然後才讀四書五經。最初只是讓小朋友背經,藉著正能量的薰習,可以淨化、安定、調柔小朋友的心地,而不是解釋經典的內容。這是儒家從小學習詩文的教育方式,但是這種教育方式只停留在民國初期的時代。

現在普遍是國民義務教育,從國小一直到高中職畢業,都是義務性地。而且教育方式是連貫性地背誦,今天背國文、明天背英文,對於一般的學生來說,他就是要揹(背)一個大書包,你要他背三字經、百家姓、四書五經等,他會想:這有需要背嗎?這是依報環境在變,道德文化價值的改變,佛教也是這樣。

佛教教育

佛教的教育方式,是從初發心出家開始,就要依止師長學習日常行住威儀,透過師長的教導調柔身心後,才可剃度出家受戒。受完戒後,也是要依止師長的教誨,五年專心學戒,祖祖相傳,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頭五年學戒,在早期的佛教教育中是沒有改變的。從學戒中,了解佛法是中道法、是自性,而自性是沒有生滅的。

佛陀的遺教—「以戒為師」,是經過中外祖師大德代代相傳。學戒是先求心之清淨,然後心要空、要寂。空,是沒有一樣東西掛心頭,本來無一物。寂,是不動,不要胡思亂想。

學習太快無感恩心

出家受大戒後,先依止學戒五年,才可以再學習其他經論。你們現在剃度後,經過幾年才受戒?學員答:一年。一年,這樣是好?還是不好?現在的出家人,一剃度就去受戒,是好?還是不好?早期的學習,像是用走的比較慢,是從心地上慢慢地磨,所以速度慢;現在的學習,比較像是學術化打卡式的,猶如搭飛機,都在空中飛,有飛過就好了。

以前,若要去大陸朝四大名山,要乘帆船;現在一天就可以到達。這樣對修行的寂靜是有幫助?還是沒有幫助?過去的叢林,大寮在燒飯,都要去撿拾木材來燒,木材潮濕還要先烘乾才能燒的。現在很方便,都是用瓦斯。你們看!瓦斯都是施主花錢買的,對施主的恩,你們感念得出來嗎?

持殺戒,助殺有業報

在四、五年前有一則新聞—媳婦教唆兒子的同學殺害公公。媳婦叫兒子的同學提早在她家等,某天傍晚,公公躺在搖椅上看電視,兒子的同學趁公公看電視時,一刀從公公的脖子砍下去,鮮血如湧泉沖上天花板,像豬被人刺殺一樣,血流如注,慘不忍睹。

這位公公是某位信徒的家屬,已經昏睡六年了。他是一位製造豬飼料的廠長,他宣傳產品時,都說豬吃了他們的飼料,豬肉會變得很好吃。這種助人吃豬肉的事業,就是助人殺。你看,這業報不可思議啊!

raw-image

遠離貪瞋癡

另外,有一位居士是塑膠鞋廠的老董事長,擁有三家製鞋工廠,還有豪華轎車。有一次,老董事長自己騎著機車到加油站加油,加好油之後,騎機車回到馬路上時,被一輛大卡車撞倒,臉就在地上拖,像拖著豬一樣,拖行了二百多公尺。拖完後,臉頰就像豬的臉一樣腫腫地,像豬吃得油水油水(台語),都不能講話,你說那時候他還像董事長嗎?可見得業障現前時,再怎麼富貴,要躲也是躲不掉的,因果是不遷就任何人的;而大家誤認為因果沒什麼關係,還在努力貪瞋癡,瞋恚火如果發起來,通通都沒關係。

老董事長的兒子在美國做輪胎事業,他女婿是一家醫院的副院長,來淨律寺時,請我替他求大悲水,我跟他的兒子及女婿說,請他把董事長的職位辭掉,並把第一次求得的大悲水,拿到醫院給他喝。

之後,我去探望他時,他臉上油水油水(台語),像豬在睡覺,眼睛微開,但不能講話,像豬一般。不過,當他的太太靠近他時,他會說:「這是我太太。」而當我請他辭掉董事長的職位時,他就是不辭掉。

大家要知道,如果辭掉董事長的職位,就沒有權益,就能遠離世間的貪瞋痴。像他這樣拖了六年,你要怎麼說?家人買了很多臉部的治療儀器給他治療,也都沒有效果。因為業力的牽引,他就是只會吃,吃飽了就睡,下一世就是這樣地輪迴。

raw-image

依舊貪瞋痴

還有一位姓李的居士,業障現前時,也是一樣吃飽就睡。我跟他說,你要吃素食、要念佛、拜佛。他偏偏不要,吃飽就要睡覺。他如果吃素時,人就會比較平靜,也會比較有力氣。但是吃素三、四天之後,他就叫太太再買肉給他吃。吃了肉之後,臉和腳都會腫脹起來,儘管是這樣,他還是要吃肉。如果他又茹素,身體又健康了;即使是這樣,他還是要吃肉。

你說眾生要怎麼度?難度啊!佛說眾生愚癡,怎樣愚癡?對自己真的一點都不清楚,每天爭取的都是貪、瞋、癡。貪、瞋、癡就是地獄五條根,眼睛睜開都是財、色、名、食、睡。

對紙張尊重,懂得珍惜

現在道場所放置的雜誌,比一家公司還多。一間公司的辦公室,所收放的信件及報章雜誌,可能還沒有道場存放的雜誌這麼多。你們看,這麼多的報章雜誌,要砍掉多少樹木來製造紙漿。

在古時候,紙的品質沒有這麼好,也沒有這麼方便取得,而祖師們對於紙是非常地珍惜,不會輕易的丟棄,節儉珍惜的態度,成就出許多祖師;不像現在的人,對紙張一點也不珍惜、不節省、不惜福。譬如現在裝東西的紙袋,紙的品質就很好,但懂得珍惜的人不多。我們舉個懂得珍惜的例子。

以前有一位老師,他到味全公司的相關企業,例如輪胎、玻璃等工廠,擔任常務董事。他習慣把撕掉的日曆紙,撿起來再利用,與他人談論事情,都是用撕下來的日曆紙做筆記。

因為他很節儉,在他擔任常務董事時,幫公司存了很多錢,味全公司的員工都叫他老土地公。等他離開之後,味全公司就被別人買走了。

你看,就世間法來說,「勤儉為根本」。我們出家人修習佛法,就是應該要惜福,惜福的範圍要多大,你們知道嗎?理某法師,請說說看,惜福的範圍要多大?

raw-image

理某師答:

我覺得惜福的根本,須從虔誠和恭敬做起。我們若有虔誠和恭敬的心,對每一件事情都能感恩。以感恩心來面對任何事情,就會用恭敬心去處理,無論行住坐臥任何方面,處處都懂得惜福。譬如使用一本簿子,就不會隨便畫一畫,然後把它撕掉,使用時會更愛惜。在日常生活中,惜福可說是無量無邊,我們要對的境很多。所以,從我們的心做起,這一點很重要,若時常懷恭敬和感恩的心,這樣就比較不易浪費。

院長開示:

每一尊佛,無量劫來也都是這樣修的。譬如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修了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佛陀的福那麼廣大、那麼具足,還是繼續惜福、修福。所以,我們要明白惜福,在日常生活當中,要能夠靈靈覺覺,要能夠善用物質,並且要小心謹慎。

譬如在日常運作時,我們做了不對或不圓滿的事情,這對時間來說是一種浪費。我們要知道,能夠得到人身並運用人身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也是非常可貴的。尤其,時間是不等人的,對於時間若是不懂得惜福,則很難去開顯我們的智慧。

譬如,同樣是一刹那的時間,別人可以量周沙界,而你只能定在一個地方;又譬如以心清淨來講,能攝心清淨,它就遍滿塵沙界,但如果你的內心一直在起心動念,那要怎麼惜福?福慧不具足,又要再受那無量無邊的苦報。所以,這一點應該要明白。譬如我們在恭閱佛經,全部的時間都投注在那兒,當下沒有起心動念,是如如寂靜,這就是真實地用心在行持,也是最根本的惜福。

raw-image

我相信一個人若有定力,不管在哪一方面,都是非常惜福。假使能夠「靈靈覺覺」,這就是我們已經開悟了。如果你不能攝心,心時常動來動去,這樣不只浪費時間,又沒辦法得到寂靜,那麼這一念的清淨心,就會隨著你輪迴三惡道,這就是不惜福。

又譬如在團體生活中,若凡事該你做的事你都避重行輕,這樣也是沒有惜福,只有浪費時間而已;人家能具足一切,而你卻在那裏起分別心,這樣就是沒有惜福。這不但是自己在造業,還會導致身心不安定,更會生起業障波浪。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去體會如何惜福?才能夠時時長養身心的清淨。

譬如平常洗衣服的水,我們可以拿來清洗浴廁或水溝,我相信這樣蚊蟲也會減少,還可以拿來澆花、澆菜。在日常生活中,回收剩下的水再利用,是比較麻煩,但也就是這種麻煩,才能建立我們惜福的心、清淨的心。如果你只想要方便,那你的心就沒有力量,一直都會使不上力。

還有,在大寮輪值也是一樣,把使用過的碗盤,先收疊整齊,放入一個大盆子中,舀出洗米水,依次一個一個先清洗過,洗到最後,大盆子裡會剩下菜屑。大盆子旁要放一個桶子,專門撿拾菜屑用的。菜屑桶是要拿出去出食,或放在外面的淨地,也就是倒在泥土地上,經過太陽的照射,菜屑和露水會被分解掉。如果將菜屑倒入水溝,排水道會油油的,螞蟻最喜歡吃油,這會讓水溝到處都是螞蟻,如果你沒注意到,提起水就沖下去,牠們會死掉。

出家都要守戒律,前五年都要學戒,一點一滴自己要去摸索。我們的「心」不是看大事情,而是越小的事情越要注意,越微細的地方越要去注意,這樣的心才叫做自性。

raw-image

那你們用洗米水洗碗盤的時候,有用絲瓜布嗎?(

學員答:

有。

院長開示:

用洗米水洗碗,清洗至最後一道步驟才用絲瓜布。先說洗米的水,第一次洗米及第二次洗米的水不要裝太多,且兩次的洗米水都保留起來,這樣洗米水的澀度感很重,清潔碗盤就足夠了。接著洗碗盤時,一開始先用手,稍微使一點力。前幾道手續洗完後,洗到最後一道,才用絲瓜布,不然菜渣會沾黏在絲瓜布中,這樣會造成細菌的滋長,那就要很費心處理了。

另外,用鐵絲球刷洗鍋子也是一樣的。一開始清潔鍋子,若用鐵絲球洗也很不好,那塊鐵絲球要如何處理得很乾淨?若將鐵絲球清理得很乾淨,所花費的時間實在佔用太多。以煮好菜來說,雖然趕著用午齋,但是鍋子一定要先處理乾淨,這樣就不須使用鐵絲球清洗鍋子了,可以節省不少時間。

再說,在大寮負責典座,譬如煮食菜餚,若用小火慢慢煮,有時候與菜的營養成份不相配,剛開始要趕猛火炒,若十分是全熟,你趕熱火炒六分,然後調至小火,這樣菜的營養才不會流失,而菜又會生出水來,這樣更柔軟。所以,我們要煮菜之前,所用的一切食材,全部都要準備齊全,才開始下鍋。

在工作中,自己要去培養做事情的流程,不要事情做到一半,再去準備什麼的,這樣時間就會拖延,菜煮出來,也沒什麼味道。而且老的菜、嫩的菜都要分開。若是較老的菜,就先切兩刀,用熱開水燙一下。我現在煮菜時,油都沒有先爆香,是直接把菜煮水,煮到快好了,油才淋下去,再盛裝起來,這樣整個大寮才不會全部都是油煙瀰漫。

raw-image

所以,禪宗才說,禪就在行住坐臥中,佛法不離世間法。我們現在在人世間,生活當中,就是佛法。如果你沒有那個覺性,就如同社會上的人,他才不在乎,不講究惜福,對吧!他認為:錢是我賺的,我要怎麼花用都可以。

現在大家都消費習慣了,如果經濟萎縮下去,會比印尼更艱苦,比二十多年前的菲律賓更苦。你看,現在菲律賓人都出來當外勞,我們現在受用的物質太豐富了!台灣光復之後,我去鼓山寺、善德禪院服務,當時鼓山寺正在整修大殿,農夫在收冬割稻子,他們的住眾都要外出,向農家化緣稻穀,要一戶一戶化緣,並向施主說:「施主慈悲,阿彌陀佛!」那種日子,如果是你們要怎麼過?在一個道場裡,大家碰面就吃不消,那要你到外面化緣,怎麼吃得消!

從前的修行人,在大寮都用木柴煮飯。雨季的時候,木柴都是從山上撿回來的很濕,若要煮這餐飯就很辛苦,木柴燃燒不起來,煮好的飯「一粒熟一粒沒熟」(台語),還要跪在大眾師面前懺悔。你們現在做了不對的事情,有懺悔嗎?

raw-image

以前淨律寺剛開山的時候,連道海律師、性梵老法師都要出來懺悔,現在是越來越沒有這種情形了,你說這樣內心要怎麼清淨?你們兩位居士,若想要出家,要自己發心,不要一直靠人家鼓勵;要反過來,向師長要求要出家。

社會上的人,大多數都是天天貪瞋癡,都是貪財產、貪財物。我們出家就是要斷生死,斷生死要真心求。古時候出家都是求來的,因為古時候出家,沒有那麼簡單,道場不隨便收留人的,因為沒有道糧。

古時候的人,一個家庭有的生五、六個或七、八個小孩,又找不到工作,沒有工作就無法養家餬口,生活就陷入困境。如果想要出家修行,道場還不容易收,這要看他的虔誠心,有的人求到天亮,還跪在那個地方求。

反觀現在,都是人家向他說:「來出家、來出家。」你看,以前我出家,是第一次還向師長要求剃度,但以後出家的人,都是在寺廟裡,還要別人鼓勵才願意出家。

現在都變成這個樣子,所以差別就在那個主動的心。主動的心沒有了,就變成有條件,這就是煩惱啊!這就是我慢!你若是求之不得,又一直要求,你怎麼會起這種心,那是不可能的。

好啦!今天我們就研究到這裡。要如何惜福?是這次的題目,以學習教理來說,若能了解惜福,就一定會全心全意去學習,聽課時會專心,一點虛榮心、高慢心都沒有。今天聽講的課要背誦,又要去找資料來了解意涵,這就是懂得惜福,也就是學佛的開始。阿彌陀佛!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鋼骨佛心的沙龍
77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鋼骨佛心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5/31
時間:民國九十一年七月九日(農曆五月二十九日) 地點:淨律寺客堂 理光法師,各位法師!今天我們來研究佛法三綱: 一、是信願。信願是目標。 二、是慈悲。慈悲是動機。 三、是智慧。智慧是方法。 這是佛法的三綱,那要看我們自己來到道場求剃度,是基於那一種目標? 學員問: 院長開示: 院長開示: 學員問:
Thumbnail
2022/05/31
時間:民國九十一年七月九日(農曆五月二十九日) 地點:淨律寺客堂 理光法師,各位法師!今天我們來研究佛法三綱: 一、是信願。信願是目標。 二、是慈悲。慈悲是動機。 三、是智慧。智慧是方法。 這是佛法的三綱,那要看我們自己來到道場求剃度,是基於那一種目標? 學員問: 院長開示: 院長開示: 學員問:
Thumbnail
2022/05/18
時間:民國八十七年元月十四日(農曆十二月十六日) 地點:淨律寺客堂 各位法師!阿彌陀佛! 今天與大家共同研究「七不退法」: 第一項是大家應當經常集會,討論教法之正義。 第二項是上下和睦相處,互尊互敬。 第三項是尊崇佛之教誡,不可妄加更改,妄是妄語的妄。 第五項守護自心,以孝敬為首。 學員答:
Thumbnail
2022/05/18
時間:民國八十七年元月十四日(農曆十二月十六日) 地點:淨律寺客堂 各位法師!阿彌陀佛! 今天與大家共同研究「七不退法」: 第一項是大家應當經常集會,討論教法之正義。 第二項是上下和睦相處,互尊互敬。 第三項是尊崇佛之教誡,不可妄加更改,妄是妄語的妄。 第五項守護自心,以孝敬為首。 學員答:
Thumbnail
2022/05/16
時間:民國九十四年十二月一日(農曆十一月初一) 地點:淨律寺客堂 普賢十大願: 一者、 第二是、「稱讚如來」 第三是、「廣修供養」 教務主任: 院長!魚放入台灣海峽,會再被人抓走! 院長開示: 第四、「懺悔業障」 教務主任: 院長!心若不轉,怎麼會有力?大部份都被業報纏身。 院長開示:
Thumbnail
2022/05/16
時間:民國九十四年十二月一日(農曆十一月初一) 地點:淨律寺客堂 普賢十大願: 一者、 第二是、「稱讚如來」 第三是、「廣修供養」 教務主任: 院長!魚放入台灣海峽,會再被人抓走! 院長開示: 第四、「懺悔業障」 教務主任: 院長!心若不轉,怎麼會有力?大部份都被業報纏身。 院長開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以下為蔡師兄現場請示開示時的精華淬句(由筆生紀錄),歡迎多多流通分享!道理就這些,事實就是如此,務必持續看,哪天就突然開竅了! ◇◇ ◆ ◇◇ ◆ ◇◇ ◆◇◇ 1.給他東西吃,也是會有吃完的一天。過去世習性要改,心性要提升,若是不改,下輩子也是一樣。 2.勿過度寵溺小孩,造成社會的負擔。 3.習性
Thumbnail
以下為蔡師兄現場請示開示時的精華淬句(由筆生紀錄),歡迎多多流通分享!道理就這些,事實就是如此,務必持續看,哪天就突然開竅了! ◇◇ ◆ ◇◇ ◆ ◇◇ ◆◇◇ 1.給他東西吃,也是會有吃完的一天。過去世習性要改,心性要提升,若是不改,下輩子也是一樣。 2.勿過度寵溺小孩,造成社會的負擔。 3.習性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以下我要分享的故事是我認識精舍之後,最最折服於佛菩薩既慈悲又神通廣大的一項「任務」,讓我從此甘願生生世世都為佛弟子!追隨佛菩薩學習修行! 七年多前剛接觸精舍唸第一條精舍開示的沖犯經文時,腦袋突然出現:「去找ooo」、「叫他唸經」、「他的所有問題只能用唸經解決」。這個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以下我要分享的故事是我認識精舍之後,最最折服於佛菩薩既慈悲又神通廣大的一項「任務」,讓我從此甘願生生世世都為佛弟子!追隨佛菩薩學習修行! 七年多前剛接觸精舍唸第一條精舍開示的沖犯經文時,腦袋突然出現:「去找ooo」、「叫他唸經」、「他的所有問題只能用唸經解決」。這個
Thumbnail
為什麼學道求法需要每天去砍柴,直接傳授,立刻學習才有效率不是嗎?
Thumbnail
為什麼學道求法需要每天去砍柴,直接傳授,立刻學習才有效率不是嗎?
Thumbnail
以下文章為一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每個來牟尼精舍請示的有緣人,都是有故事的人。人生中就是有那麼一個結,無法解開,而我,也有著長長的人生故事。故事,就從那一年說起吧!   以前的我,日子過得很悠閒,早上送完孩子上學後,剩下的都是我的時間,我常常一個人在家,無聊的看著電視,從新聞台看到購物台,
Thumbnail
以下文章為一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每個來牟尼精舍請示的有緣人,都是有故事的人。人生中就是有那麼一個結,無法解開,而我,也有著長長的人生故事。故事,就從那一年說起吧!   以前的我,日子過得很悠閒,早上送完孩子上學後,剩下的都是我的時間,我常常一個人在家,無聊的看著電視,從新聞台看到購物台,
Thumbnail
我的祖父在日據時代就唸私塾,學漢書,也算是一個知識分子,平日除了在家務農,還被地方人士推舉為「保正」,(在日治時期,保甲制度是社會控制的重要工具。總督府訂定了《保甲條例》,規定每十戶為一甲、每十甲為一保,每個「甲」都設置「甲長」作為領導者;而「保」則設置「保正」,任期皆為兩年,為無給職。日本人在保甲
Thumbnail
我的祖父在日據時代就唸私塾,學漢書,也算是一個知識分子,平日除了在家務農,還被地方人士推舉為「保正」,(在日治時期,保甲制度是社會控制的重要工具。總督府訂定了《保甲條例》,規定每十戶為一甲、每十甲為一保,每個「甲」都設置「甲長」作為領導者;而「保」則設置「保正」,任期皆為兩年,為無給職。日本人在保甲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Thumbnail
有一個人,他以前是當老師的,他到味全公司的輪胎、玻璃等工廠,擔任常務董事。他習慣把撕掉的日曆紙都撿起來,與人談事情,都是用那個日曆紙做筆記。因為他很節儉,在他當常務董事時,幫公司存了很多錢,味全公司的人都叫他老土地公。等他走掉之後,味全公司就被別人買去了。你看,就世間法來說,「勤儉為根本」。
Thumbnail
有一個人,他以前是當老師的,他到味全公司的輪胎、玻璃等工廠,擔任常務董事。他習慣把撕掉的日曆紙都撿起來,與人談事情,都是用那個日曆紙做筆記。因為他很節儉,在他當常務董事時,幫公司存了很多錢,味全公司的人都叫他老土地公。等他走掉之後,味全公司就被別人買去了。你看,就世間法來說,「勤儉為根本」。
Thumbnail
上聯是「惜食,食衣,非為惜財緣惜福」。我的哥哥時常教我念這句子,我念熱了,以後臨到穿衣或是飲食的當兒,我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飯,也不敢隨意糟掉;而且我母親也常常教我,身上所穿的衣服,當時時小心,不可損壞或污染。這因為母親和哥哥怕我不愛惜衣食損失福報,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這樣叮囑著。
Thumbnail
上聯是「惜食,食衣,非為惜財緣惜福」。我的哥哥時常教我念這句子,我念熱了,以後臨到穿衣或是飲食的當兒,我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飯,也不敢隨意糟掉;而且我母親也常常教我,身上所穿的衣服,當時時小心,不可損壞或污染。這因為母親和哥哥怕我不愛惜衣食損失福報,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這樣叮囑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