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幣制度在教養小孩上真的有用?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最近大家都在談論少子化的問題,除了高房價低所得,育兒環境不友善,公共資源不足…這些這些之外,真正養了才知道,現代育兒的各種細節遠遠的超過上述,而每一個細節都是如此燒腦…以下,是其中之一。

正文開始。

代幣制度(token economies)是一種行為改變的方法,首先界定良好行為的內容,當個體表現出此種行為,即給予代幣。代幣可以在稍後換取一系列的酬賞和特權,像是所需要之物或是其他行為的權利。簡言之,就是累積點數換獎品囉。這個方法在教育場境裡經常被使用,諸如兒童表現良好蓋印章或是發貼紙。

代幣制度背後的學習原理是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中的正增強(positive reinforcement),意指對所要促進的行為,當行為出現給予喜好之物,使其行為增加。一切看似美好,但這種給予外在獎賞的方式卻有隱藏代價,它可能會減弱或甚至取代了內在動機,像是天生的好奇心、興趣…等。心理學有一個重要的實驗是這樣做的,讓一群小朋友來畫畫,其中一半的孩子在畫完之後給予糖果,另一半則沒有,給予糖果的孩子每次都有更高的意願畫畫,但是一旦不再給予糖果,則那些孩子們也就失去了畫畫的意願,反而是那些一開始就沒有糖果的孩子,雖然沒有像得到糖果的孩子們那樣表現出熱情, 但他們卻一直一直畫下去。

很明顯的,那些得到糖果的孩子將自己畫畫的動機歸因於是「為了得到糖果」,於是當不再給予糖果,孩子的畫畫行為即消失,這就是獎賞取代了內在動機的效果。內在動機非常重要,任何一個人能夠在某種領域上成功,光是靠外在的獎賞作為誘因而達成長久的努力並不容易,一個人要能夠堅持努力不放棄,需要的是個人內在動機的支持,我喜歡從事這項活動,我熱愛這個工作,我對於探究這件事物充滿興趣好奇,我在我所做的事情裡找到屬於自己的意義…,所以再辛苦我也願意堅持下去。因之,在教養上如果為了眼前行為的促進,像是考一百分買禮物,讓孩子為了禮物而努力,但久而久之孩子流失了學習知識本身的興趣與樂趣,應該相當得不償失。

一般而言,為了防止這種負向效果的發生,學理上的建議是,獎賞只使用在鼓勵行為發生的初期,使用部分增強的方法(不是每次都會有禮物),以及使用口頭上的獎勵代替(現實上效果很因人因事而異)。那麼代幣制度怎麼樣呢?看起來,它沒有直接對應某個獎賞,但原理上似乎與獎賞效果相去不遠。應該試試看嗎?

有一天,我們家就發生了需要使用代幣制度的事情。身為一個非常重視個人自由意志的媽媽,並不喜歡小孩是因為「媽媽喜歡」而從事某事,很多家長都會引導自己的孩子去培養自己希望小孩會的事情,最常見的像是學習英文或是閱讀,如果小孩沒什意願就想辦盡辦法吸引小孩去做,不過這種事情我們家很少發生。(培養很好,只是媽媽單純不走這個路線。)

raw-image

去年七月我們家小朋友四歲多開始學彈鋼琴,一開始是她有興趣,也因為爸爸期望(因為他會,彈不彈得好是另一回事),媽媽也覺得學一個需要付出努力才有收穫的才藝,可以培養堅持練習的個性,於是便開始了團體班的鋼琴課。鋼琴課和許多活動型的課程不同,需要回家爸媽陪伴練習,果然上到第二期以後,就因為難度漸漸提高而難以在家持續,有的時候搞得很不愉快,「我不會」是最常聽見的語言,伴隨逃避練習的各種行為。

有時候好一點有時候很糟的情況維持了二三個月,直到有一天,因為小朋友在跟爸爸爭執她練了幾遍,小孩彈了三遍卻硬是跟爸爸說五遍。 我看不下去,但又沒有證據,想了一下只好拿出她的雪花積木,跟她說彈一遍就給你一個雪花,這樣就知道你彈了幾遍,彈得很好有時候可以得到兩個。後來我們約定六十個雪花可以去買一個小禮物(一百元以內)。因為曲子很短,六十其實是一個非常容易達到的數字,大既三到五天內。

有了獎賞機制以後,練琴突然之間就變成一件很愉快的事,小朋友甚至會早上上學前也去彈一下。但當然,這只是一開始,大概一個月之後,新鮮感沒有了,固態復萌,又愛彈不彈,一天到晚「我不會」的狀態。所以我們調整了方法 ,讓她可以用雪花買她喜歡,但我們不一定會買給她的東西,而且,雪花的數量如果拖太久,就跟便利商店的點數一樣,會過期。這樣調整了之後,效果便穩定持續下來。最近小朋友用二百個雪花換了一雙夢昧以求的高跟鞋。

raw-image

那麼回到最原先的問題,獎賞到底是否真的會取代的內在動機?就目前的實際情況看來,同時是也同時不是。是的部分在於,如果把目前的獎勵機制拿掉,小朋友還會不會練琴?肯定又會回到過去那個非常沒有動力的狀態,但如果要說獎勵取代了內在動機,這個說法也不正確,因為小朋友因為持續的練習,而在過程之中,克服了困難,獲得了成就感,同時也增加了彈琴的樂趣和興趣,所以甚至是提高了內在動機。這些有代幣的日子以來,不只是會自己主動練習,她超前了課程進度,還練了只需要會唱而不需要會彈的歌曲,有些歌曲自己練了換調,有些自己配了和弦。今天還嘗試自己若有似無的創作。

結論:人生真的和課本不一樣!並不是課本上的理論知識有錯,而是真實人生的面向實在太多,一個代幣制度的操作可以有同時正反的結果。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小朋友為了代幣而練習,但卻在練習的過程之中,真實的體驗到學習與學會的樂趣。她還是很常叫著「我不會」,但就這麼「我不會我不會的會了」。學琴是不是真的有助於大腦變聰明並不知道,不過,因為它的難度是漸進的,而且有清楚的對錯判斷標準,所以是一個在小時候培養孩子「努力、挑戰困難與獲得成就」非常好的管道。

後記:一個小孩的學習記錄請參考,不一定能有所適用。有空再來設連結放練琴影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rys的沙龍
12會員
10內容數
PSYCHOLOGY‧THINK 以心理學為寫作的範籌,從知識延伸談一些想法與人生。嗯,還有一點點育兒的經驗。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不少家長反應:「每次去商店,孩子就會吵著要買東西,就算家裡已經有很多玩具或文具了,他還是吵著要買!每次帶他去商店,都讓我好困擾」。看似令父母困擾的行為,可能也反應孩子只習得用吵、哭鬧的方式來獲取想要的東西,或是缺乏「延宕滿足」的練習。
Thumbnail
不少家長反應:「每次去商店,孩子就會吵著要買東西,就算家裡已經有很多玩具或文具了,他還是吵著要買!每次帶他去商店,都讓我好困擾」。看似令父母困擾的行為,可能也反應孩子只習得用吵、哭鬧的方式來獲取想要的東西,或是缺乏「延宕滿足」的練習。
Thumbnail
#Dilemma19 🍎情境 「不乖我扣點數喔」「集點之後我們就可以換獎品」 這些是我們自己在學校時期就常常聽到的方法跟話語。有些孩子為了獎品很努力,不過也有一群孩子總是因為被扣點數而哭天搶地。 好的點數,不好的點數,這些社會的規則,我們正透過這些活動教給孩子。 但孩子真的理解了嗎?
Thumbnail
#Dilemma19 🍎情境 「不乖我扣點數喔」「集點之後我們就可以換獎品」 這些是我們自己在學校時期就常常聽到的方法跟話語。有些孩子為了獎品很努力,不過也有一群孩子總是因為被扣點數而哭天搶地。 好的點數,不好的點數,這些社會的規則,我們正透過這些活動教給孩子。 但孩子真的理解了嗎?
Thumbnail
真正實施獎勵制度,是在雜摳3~4歲左右。 那時剛好是小寶出生,為了讓雜摳不要總是欺負他。 加上當哥哥長大了,該給他一些任務。而開始實際獎勵制度。 什麼集點項目給予獎勵呢? 原則一,自己要做的工作,不要給獎勵。如寫作業、每天去幼兒園 以「小孩有做更好,不做也沒關係的」為主,才設立獎勵內容。 原則二,內
Thumbnail
真正實施獎勵制度,是在雜摳3~4歲左右。 那時剛好是小寶出生,為了讓雜摳不要總是欺負他。 加上當哥哥長大了,該給他一些任務。而開始實際獎勵制度。 什麼集點項目給予獎勵呢? 原則一,自己要做的工作,不要給獎勵。如寫作業、每天去幼兒園 以「小孩有做更好,不做也沒關係的」為主,才設立獎勵內容。 原則二,內
Thumbnail
引導與操控不同,引導有三個原則,首先是不講大道理,只講真實的故事。第二個原則是不「灌輸」任何想法,只「中性的引導」,首先是從這個故事刺激思考,然後各自表達想法,一方面聆聽他的意見,同時也修正自己的想法,最後也許可以找到答案,或者浮現更多問題,展開新一輪的思考與追尋。 是的,引導就是沒有預設答案,以平
Thumbnail
引導與操控不同,引導有三個原則,首先是不講大道理,只講真實的故事。第二個原則是不「灌輸」任何想法,只「中性的引導」,首先是從這個故事刺激思考,然後各自表達想法,一方面聆聽他的意見,同時也修正自己的想法,最後也許可以找到答案,或者浮現更多問題,展開新一輪的思考與追尋。 是的,引導就是沒有預設答案,以平
Thumbnail
今天在車上聽《下一本讀什麼》是關於 #遊戲化教學的技術 的作者訪談,裡面提到要用獎勵、點數、排名的遊戲化去讓教學變有趣,這種兌換獎品的制度其實很常見,但效果不是不持久,就是新鮮感不夠,吸引力不夠。那還有什麼新把戲呢?
Thumbnail
今天在車上聽《下一本讀什麼》是關於 #遊戲化教學的技術 的作者訪談,裡面提到要用獎勵、點數、排名的遊戲化去讓教學變有趣,這種兌換獎品的制度其實很常見,但效果不是不持久,就是新鮮感不夠,吸引力不夠。那還有什麼新把戲呢?
Thumbnail
所有的良好心態都要建立在正向的回饋上,痛苦是無法得到正向回饋的,能夠在痛苦中成長都是大人,因為經驗讓我們曉得,先苦後甘是有可能的,獲得甜美果實之前要先辛苦耕耘。
Thumbnail
所有的良好心態都要建立在正向的回饋上,痛苦是無法得到正向回饋的,能夠在痛苦中成長都是大人,因為經驗讓我們曉得,先苦後甘是有可能的,獲得甜美果實之前要先辛苦耕耘。
Thumbnail
要不要讓孩子玩遊戲?要不要儲值? 曾讓我與孩子們發生幾次衝突,雖不至於到關係緊張,但為了遊戲讓親子關係如此緊繃,除了「不行」這類的禁止,是否有更好的作法? 我們家嘗試了「可以」的放行,也發展出一套運作良好的方式,並從這場放行的試驗中,獲得許多意外收獲。 如果你正面臨類似的問題,請聽聽我們的經歷分享吧
Thumbnail
要不要讓孩子玩遊戲?要不要儲值? 曾讓我與孩子們發生幾次衝突,雖不至於到關係緊張,但為了遊戲讓親子關係如此緊繃,除了「不行」這類的禁止,是否有更好的作法? 我們家嘗試了「可以」的放行,也發展出一套運作良好的方式,並從這場放行的試驗中,獲得許多意外收獲。 如果你正面臨類似的問題,請聽聽我們的經歷分享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