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的話,聽過的來複習一遍,沒聽過的,姑且聽一聽,如果覺得拗口,難懂! 那就看一看台語俗諺:
捾 kuann7籃假燒金!
【捾】,說文解字:搯也。一曰援也。援者、引也。
另一說是「貫」的衍生字!「摜」 又《廣韻》摜,帶也。手穿過藍耳是曰「貫」。元明清之後的「摜」字,已經張冠李戴了!
話說:
冉求和子路是孔子的學生,出任季氏的家臣。
因為季氏(季康子)的野心,想出兵打顓臾(伏羲的後裔,風姓,魯國的臣屬國)。
冉求在出兵前,基於師徒情誼,就把這事先跟老師講了,結果孔子持反對意見。
冉求就說那是我的上司硬要幹的,我和子路兩個都不想這麼作。
孔子就責備他們身為家臣卻沒有盡責力加進諫,一樣是有過失的。
冉求這時忍不住說出了他心中真正的想法
「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
孔子一下子就聽出來,今天季氏會發動這個戰爭,很可能根本是自己這個寶貝徒弟建議的。
孔子並沒有在這個話題上繼續著墨,而是單刀直入講了以下這句話。
「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君子最討厭的就是明明想要,卻又不明講,還故意講些漂亮話來裝清高)
現在,有些國家,政客就是這種嘴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