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師3年、產品經理7年、創業進入第二年。
其實很多時候,記憶都還停留在工作前幾年,記得那時的迷惘。
擔任工程師時,有很嚴重的冒牌者症候群,覺得我對軟體技術、程式語法技巧都還不夠熟,到底是怎麼處理每天被分配到的任務;擔任產品經理時,不知道該怎麼主持專案會議、怎麼站在業務面前做產品教育訓練簡報。
眨了眼,又過了幾年,腦中多了很多技術架構、多了溝通技巧、多了產品企劃能力。
但要讓自己到達更想去的地方,我還有幾件事情想要鍛鍊。
對數據更敏銳
對每個工作者來說,這是基本能力,數據包括時間、成本、績效。
例如有客戶或主管問你,做完這件事需要多久,通常要給一個你能做到、對方也能接受的時間。
對我來說,抓時間這件事還是不夠精準,要做到更精準,我需要對自己的能力更了解、對要完成的任務更熟悉,不要過度樂觀,必須把一些會造成延誤的風險也考慮進去,利用溝通能力,盡可能爭取越多時間。
對市場的深耕
這是曾經在工業電腦產業工作後的體悟,每個身處B2B的產品經理,其實都很難揣摩客戶的心情,例如你想推銷一台可以收集工廠資料的工業電腦給開工廠的業主,你必須比他還了解,這座工廠的產能營運,目前有什麼需要改善的地方,有了這台是否可以解決他的痛點。
你當然不可能真的開了一家工廠再來回答這個問題,而是要持續地建立客戶關係,不管是查資料或是實地探勘,都要充分去掌握這個市場的人,他們在關注的事、他們內心的焦慮、他們想解決的問題。
目前我選擇的是教育市場,顯而易見的,我必須充分了解家長教養子女的心情、他們日常的互動、他們對未來的期望。
外語口語能力
原則上就是英文跟日文的口語能力。
不論是中文或英文,台灣人的語言教育,都專注在紙本考試,而不是實際溝通。
說話是一門藝術,唯有不斷地實際訓練,才能知道在什麼時機,講出最適當的話語,讓雙方都有好的感受。
目前我只能做基本溝通、或是做已經先準備好的英文簡報。但如果跟一個外國人剛認識,要怎麼做一個恰當的開場、話題的選擇跟延伸,這個就是想做到的能力。
國外的很多資訊都是第一手的,希望能夠用很流利的外語,去跟對方溝通交流。
下一個十年
工作第一個十年,我參與許多有趣的案子,也從中學到許多實戰技能,但我沒有覺得做出滿意的成績。
下一個十年,我想協調資源,打造真正為客戶創造價值的產品、持續提供最佳體驗,讓客戶認同、推薦;想打造一個模式,這個模式對客戶、我、夥伴都有得到各自的好處,讓這個模式持續運轉。
持續用我喜歡的方式工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