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從「清冠一號」談經典「傷寒雜病論」,以及台灣社會對中醫的偏見

2021/05/2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圖片出自kobo網站,請大家多多支持電子書
自從衛福部核准中藥「清冠一號」在台灣的專案製造之後,引起了相當熱烈的討論。雖然它是具有治療COVID-19功效的中藥,但是相關的新聞卻充滿了種種的質疑與不信任,有人懷疑它只是功效不明的健康食品,也有一堆民眾跑去中醫診所問藥方產生不必要的群聚,最後中醫師只好無奈的站出來呼籲:它是處方用藥,不是預防保健的免疫湯,請勿自行抓藥服用。同樣是處方藥,為什麼連功效不明的西藥「瑞德西韋」都不會被這樣對待?
答案很簡單,只因為「清冠一號」是中藥。
中醫藥在台灣社會的處境很尷尬,在「藥食同源」的傳統下,很多人會認為中藥只是食品,只會出現在陳皮梅、四神湯、薑母鴨、羊肉爐、麻辣鍋、藥燉排骨…等國民美食中。現在出現了「清冠一號」這個處方中藥,大家反而開始疑惑了:這跟自己家阿嬤在冬至時節、去中藥行抓藥回家煮的十全大補湯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它不可以像其他常見的中藥保健藥方一樣可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
大家其實忘記了一個事實:從中國後漢時期的經典「傷寒雜病論」出現以來,到西方醫學傳到亞洲之前,中醫(漢醫)一直都是整個亞洲的醫學主流,日本、韓國、越南等國都受到漢醫的影響至今。如果有在逛日本藥妝店的朋友,應該會注意到架上一整排的漢方藥,都有很古典的名字,如小青龍湯、葛根湯、柴胡桂枝湯…這些都是原汁原味來自「傷寒雜病論」流傳千年的方劑,到了現代還是很受人歡迎,效用也很好。因為幾乎無所不能的西方醫學成為世界主流,所以壓縮到漢醫的生存空間,目前中醫學在台灣廣為人知的只剩下藥燉美食、補藥湯這些食物級的用途,醫學的部分幾乎被遺忘殆盡。
問題來了:自「傷寒雜病論」以來的中醫(漢醫)學,在先進的西方醫學面前,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提到中醫界一位已過世的老前輩:張步桃醫師。他一生推廣中醫學,強調「傷寒雜病論」以來的中醫傳統:「簡、便、廉、效」。和動不動就用上犀牛角、熊膽、珍珠粉等珍貴藥材的某些近代中醫不同,古代中醫強調用藥簡單(簡)、取材方便(便)、價格便宜(廉)、診療有效(效),「傷寒雜病論」裏提到的常用藥材,如芍藥、甘草、大棗、桔梗等,都是很容易取得且便宜的藥材;只要對症下藥,中藥可以「一劑知、二劑已」(一劑指一天的藥量)。張步桃醫師認為,好的中醫可以在不用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昂貴的儀器,只靠傳統的四診「望、聞、問、切」以及傳統醫藥就可以解決許多現代人的疾病,而他自己的診所也是門庭若市,解決了許多疑難雜症。他的幾本暢銷書,如「張步桃解讀傷寒論(藥物篇)(方劑篇)」、「張步桃開藥方」、「張步桃治大病」都是很淺顯易懂的好書,適合想深入了解現代中醫如何治病的朋友來閱讀。
結論:儘管不被重視,但是台灣現代中醫還是有治病的實力,而台灣的健保體系也包括中醫,和西醫一起守護著國人的健康,更別說在醫院裏中西醫合併照護早已實行多年。這次的「清冠一號」,是三軍總醫院中醫部與感染科合作建立「COVID-19患者中西醫共治模式」之後,由台灣的中醫界通力合作的成果。為何媒體和網民會如此不信任「清冠一號」?因為大部分的台灣人不會去找中醫治病,而對中藥的印象僅限於藥燉排骨這類食物,要他們如何對中醫師開發出來的中藥「清冠一號」有信心?而老一輩的台灣人看到中藥方就自行去中藥行抓藥吃,完全不尊重中醫師的專業,這也是這次「清冠一號」公佈藥方之後要特別注意的亂象。
對中醫了解越多,越容易破除對中醫的偏見,可別忘了它是幾千年來照顧亞洲人民健康的實證醫學。隨著時代的變遷,雖然中醫不再是主流醫學,但是即使只扮演輔助型醫學的角色,它也還在持續為台灣人民的健康努力,就像這次「清冠一號」的成果一樣,請大家用更公正、不帶偏見的角度來正視台灣中醫界的努力。
附注:衛福部中醫藥研究所製作了一份「清冠一號」的FAQ,值得參考。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除了自創內容之外,也讓我們用J Premium來打群架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