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可・桑德爾新書《成功的反思》第三章——向上流動說

麥可・桑德爾新書《成功的反思》第三章——向上流動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封面圖片:攝影師:Emily Ranquist,連結:Pexels
桑德爾在第三章以向上流動說的角度作切入,說明美國以才德觀為基礎的各種社會價值觀是如何傷害美國社會的。

才德至上與機會平等:市場、個人責任、向上流動

1980年代後,才德觀在美國慢慢成了社會與政治上主流論述背後價值觀。其一是它成了支持市場機制的理由:在機會平等的制度下,市場可以依據才德犒賞每個人,因此市場機制是實現共善的首要工具。

除此之外,才德觀也漸漸與另外兩種想法串聯在一起:其一是個人責任觀,認為因個人選擇錯誤而生病或貧窮的人不該獲得政府幫助,這使得國家福利政策的重點不再是責任緩衝、而是責任分流;其二是向上流動說,認為只要制度落實了機會平等,那國民將能完全取決於個人的才能與努力在社會向上爬。

向上流動說:動人的許諾、傷人的羞辱

其中,向上流動說成了美國主流論述,政治領袖掛在嘴邊、民眾也大致認同,認為其是解決社會不平等的方法。然而桑德爾指出,美國的社會流動實際上比許多國家差;也就是說,向上流動說在別的國家或許實現了,但在美國依然還只是個動人的許諾。

更糟的是,即使向上流動尚未落實,但美國人民似乎普遍認為美國確實是個只要努力就能往上爬、已經落實向上流動的國家。於是,向上流動說對於「輸家」的民眾可能更像是個羞辱:明明靠個人努力就可以往上爬、那你還只能待在這肯定是你的問題。

以才德觀為基礎的才德霸權

於是乎,由市場機制為基礎的全球化下,第一章所提到的用人唯「才」的技術官僚思維、將學歷視為有「才」的必要條件的文憑主義、再加上同樣是以才德觀為基礎的個人責任觀與向上流動說,共同提供了才德霸權崛起的養分。而桑德爾認為,這種氛圍也導致了2016年英國通過脫歐公投、以及川普當選美國總統的民粹反撲。


思考筆記:臺灣的向上流動 x 高等教育

身為美國人的桑德爾,自然的以美國國情為焦點。但如果把「向上流動」的概念也套到台灣上,可以感受到兩國在此方面的異同。

明顯的差異是:與僅少數人有大專學歷的美國不同,台灣學子幾乎只要願意就可以上大學,這讓台灣不會如美國社會以「大專學歷」作為族群分界。但相似的是:就像美國人想要透過高等教育情節一樣,台灣似乎也有頂大情節。

於是,儘管呈現的樣貌略有不同,但台灣似乎多少與桑德爾眼中的美國一樣,也有以高等教育為才德背書的情節;只是這裡的「高等教育」指的是「足夠優秀的大學」。

提問筆記:臺灣的才德情節造成什麼影響?

而這或許可以看出,才德觀也影響著台灣。除了「以向上流動為社會不平等解套」以外,我們也同樣重視技術官僚學歷夠不夠、也可能同樣有著個人責任觀的社會文化、而文憑在向上流動說扮演的、而文憑在向上流動說扮演的角色也同樣吃重。

這些以才德為基底的價值觀、才德霸權的養分(技術官僚、文憑主義、向上流動說、個人責任觀)其實台灣都有;另外,台灣也面臨著全球化、而「市場決定」的觀念其實也普遍;最後,向上流動說的前提——機會平等——對於台灣人來說似乎也是個可以接受的想法。

這些桑德爾到本章提出的價值觀、面對的世界洪流,雖然程度、模樣未必相同,但可以說台灣一個也沒少。那接下來的問題大概就是:台灣也會如桑德爾所說的產生才德霸權、屈辱政治崛起,公民失去「休戚與共感」、並進而失去「公民連結」嗎?

avatar-img
Wen Tao Chen的沙龍
11會員
11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Wen Tao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桑德爾在第一章描述了才德至上產生的「贏者值得、輸家活該」價值觀可能會為民粹反撲埋下伏筆。而第二章,桑德爾透過宗教天命的角度來探討才德思想的脈絡。
《成功的反思》)是《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的作者麥可・桑德爾的新書。他在第一章提出本書的討論重點「才德至上論」,並以此推出了「贏者值得、輸家活該」的社會價值觀。 其可能導致以市場為重的統治精英、排除道德的公共論述、以及屈辱政治;而公共意義真空與公民失去連結的情況,使極端得以趁虛而入,引起民粹反抗。
善意理解原則對於被踩到雷區的人之所以不實用,是因為他們當下專注的是感受、而不是論理。 理解這一點、並釐清「善意」與「理性」之間的關係後,我們可以用新的方式看待「不理性的人」,並有機會主動的將他們的理性邀請回來。 但這樣的結論,會不會引出更多的問題呢?
如果討論參與者能保持理性,並能夠以交流、推進討論為優先目的,那善意理解原則蠻夠用的。因為他還是有著對於論證理解的友善,這可以讓我們避免誤解或妖魔化對方的論證。 但實際狀況是,人人都有自己的雷區、也都可能更在乎討論本身以外的事物。而這使得專注於論證的善意理解原則,在實際的公共討論中可能不是這麼好用。
討論公共議題時,我們可以用「假想情境」來檢視對方的理由是否重要或是否精準。這可以幫助我們找出值得深入探討的理由、避免浪費討論時間。 最近剛好有個練習判斷重要理由的好機會:壽司郎一聲令下,讓全台灣多了一百多隻鮭魚。
善意理解的目標很明確:用「論證理解上的善意」來聚焦對於議題有意義的討論。而且這也確實有友善的成分。 只是這種「善意」好像不太在乎對方的感受,只是想搞清楚對方的說法到底有沒有道理。
桑德爾在第一章描述了才德至上產生的「贏者值得、輸家活該」價值觀可能會為民粹反撲埋下伏筆。而第二章,桑德爾透過宗教天命的角度來探討才德思想的脈絡。
《成功的反思》)是《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的作者麥可・桑德爾的新書。他在第一章提出本書的討論重點「才德至上論」,並以此推出了「贏者值得、輸家活該」的社會價值觀。 其可能導致以市場為重的統治精英、排除道德的公共論述、以及屈辱政治;而公共意義真空與公民失去連結的情況,使極端得以趁虛而入,引起民粹反抗。
善意理解原則對於被踩到雷區的人之所以不實用,是因為他們當下專注的是感受、而不是論理。 理解這一點、並釐清「善意」與「理性」之間的關係後,我們可以用新的方式看待「不理性的人」,並有機會主動的將他們的理性邀請回來。 但這樣的結論,會不會引出更多的問題呢?
如果討論參與者能保持理性,並能夠以交流、推進討論為優先目的,那善意理解原則蠻夠用的。因為他還是有著對於論證理解的友善,這可以讓我們避免誤解或妖魔化對方的論證。 但實際狀況是,人人都有自己的雷區、也都可能更在乎討論本身以外的事物。而這使得專注於論證的善意理解原則,在實際的公共討論中可能不是這麼好用。
討論公共議題時,我們可以用「假想情境」來檢視對方的理由是否重要或是否精準。這可以幫助我們找出值得深入探討的理由、避免浪費討論時間。 最近剛好有個練習判斷重要理由的好機會:壽司郎一聲令下,讓全台灣多了一百多隻鮭魚。
善意理解的目標很明確:用「論證理解上的善意」來聚焦對於議題有意義的討論。而且這也確實有友善的成分。 只是這種「善意」好像不太在乎對方的感受,只是想搞清楚對方的說法到底有沒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