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麵包的記憶
小時候,雙親忙碌,當無暇晨起為小孩處理早餐,就前一晚準備麵包放在餐櫃;隔天上學前自行帶上偏愛的口味。黃昏前,大街那端駛來一台箱型麵包車(應該是六人座車改裝,記憶中車子不太、偏可愛)唱著「口福芋頭餅」,當它為客人停佇而掀高後車門時,一層層架子上全是圓澎澎麵包,那些饞人的想望啊!隨年紀增長,買麵包工作偶爾由家中手足負責,我和姐姐在晚餐後散步至住家附近「西點麵包店」,已深知家人口味的倆人,總能快速揀選、同時評論架上所賸的那些為什麼沒有顧客夾取。
印象深刻是阿公離開那一年,阿嬤消沉、慢慢肥胖起來,當時年輕積極的我一直想要鼓勵阿嬤。某晚,勉強阿嬤一起散步去買麵包,她拄著拐杖、流汗走過一條街來到店家前,喊我進去挑一袋好吃的麵包;她獨自站在門口等候。我捧著麵包推積如小山的托盤去結帳時,她急忙叫住我,從口袋掏出幾張百元鈔票伸向我的方向,似乎忘記小孫女已經長大是一個有經濟能力的年輕人。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應該放下努力、讓阿嬤完成屬於她的舒服。
開始在家做麵包
忒多關於麵包的記憶,意味著前半生飲食習慣的養成,以及對於未來的影響、創造。
2014年從婆家搬回麵包機至今超過六年(
麵包機的意義),烘焙各式口味麵包,也嘗試不同製程——當然,機器曾汰舊更新。除了固定使用麵包機,又增添烤箱,假日出爐一大盤脆皮菠蘿麵包、克林姆麵包、鹹蔥麵包,滿屋子噴香又貪吃快樂。
最初,我蹈循食譜的材料和步驟,中間經歷一小段摸索,今能夠彈性利用廚房現有素材烘烤麵包。有時候親友相贈蔬菓、有時候必須為幼兒備餐、有時候要趁新鮮消耗一大袋穀物,約莫是為了解決種種廚房的「小問題」,逐漸底,掌中饋之事務的主婦我一邊做中學、一邊疑惑著看似歐美國家主食的麵包,與台灣土地、食材的連結性。(延伸:
祝您餐愉快!旅途中的西班牙餐桌(下) Tapas、海鮮飯、炸肉排,末二段
主食的意義:麵包Pan)
於是好奇:能不能就利用平日食用的白米飯做出柔軟麵包呢?
一起烤麵包
翻閱過幾多本米穀烘焙書籍,並且嘗試不少他人食譜,但是奇怪的,總是介於成功和不成功之間(就是白米飯可以做出麵包,卻無法令人滿意),原因可能是白米飯水含量太高、揉捏過程無法打散穀粒、米飯含量過高導致膨脹低矮、成品香氣不足。
某次,實驗先將白米飯混合濕性食材,利用攪拌棒(或果汁機)打成米飯糊,再與乾性食材一起放進麵包機中,按下啟動,完成揉捏、發酵、烘烤行程。意外的,成品超柔軟而讓小孩能夠接受。(一歲以下嬰幼兒食用的,可以參考這個→
青江菜麵包)
原來只要多一個步驟,就可以零失敗,利用現有白米飯做出超柔軟麵包。既解決隔夜飯,又減少買麵粉支出。林文月老師《飲膳札記》提及宴客前後,利用紙卡片記載當日菜單,達到設計飲食的目的、更可以避免菜色重複。開始烘焙後,我仿效之在廚房抽屜放置一盒書局販售的小卡片,一來方便做筆記,二來烤麵包頻繁不比烤蛋糕偶一為之。小卡片容易抽取,每當晚餐飯後廚房收拾完畢,隨手拿出,按照食譜來簡單秤量備料後通通丟進麵包機即可。
▲權且將食譜和流程製成照片版小卡片(如左圖),直接按下左鍵,另存新檔即可,務必收藏喔!
▲意欲參照完整的食材選擇的,可以看看這篇→
原味米飯吐司。倘若已完成原味、能夠進階、烘烤出極度香濃的,不妨再看看這篇→
奶油米飯麵包。
雙北防疫日記第九天*家屋小小,所以心胸要寬廣多一些
小孩在家上課,大約下午四點以前有各種直播課程、線上資料匣、群組影片通知,我窮於叮嚀倆小去完成。傍晚以後,就不再特地安排活動,全家人在小小家屋裡各自活動,搬出各種玩具、遊戲、看影片、翻翻繪本,小孩跟著大人一起把防疫生活過滿;避免同在一個屋簷下卻動輒以為別人踩到你的線,這個時候心胸要寬廣多一些。
星期日,家中麵包已無存糧麵包,我準備用兩個十二兩模型來製作不同口味吐司,——無論我麼喜歡變化新奇口味,總要幫小孩保留一條看起來像白吐司的吐司,於是利用無糖豆漿和亞麻子粉來分別完成。大兒子向來喜歡舀麵粉、秤量食材重量,我喊他來幫忙,他做完自己偏愛的工作後就溜掉了,我再慢慢完成其餘工序。
▲大兒子站在板凳上完成這些他覺得好玩的瑣碎工作:秤量各種食材。食材由我所準備、收拾,長大後回憶起來,他應該覺得——自己曾經與媽媽一起做出美味的麵包。
夏天發酵很快,下午就出爐兩條香噴噴吐司。放涼後切片,觀察一下(要看什麼呢?喜歡烤麵包的人應該曾經感受這種緊張,就是一定要檢查麵包切面組織是否膨脹充足?結構有否堅固?或者是出現死麵、厚而韌口的皮)。
♪♫♩(按下)
把一件事情做好的舒暢感,約莫像是面對有陽光和微風照撫的海洋吧。
星期日,雙北三級防疫生活第九天,聽聽珍藏的音樂,打起精神繼續翻過日曆後跨入第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