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都希望教學有成果可以讓學生和家長看到,但也在不知不覺間,被成果綁架。因為要有成果,所以不能讓學生無聊,覺得不有趣。因為要有成果,必須稍微忽略孩子的情緒。一定要有成果,否則,怕得不到家長的認同,甚至,得不到自己的認同。
在準備線上課程的時候,我心中那份對成果的擔心,也出來了好幾次。如果沒有成果,線上課程好維持嗎?如果要成果,孩子有情緒時,該怎麼應對?如果要成果,要如何才能讓家長放心?如果成果要達成,老師們,我們得先跟自己和解。
和解甚麼?在線上課程開始之前,除了解決設備問題、教材和教具問題、備課問題,和溝通問題等等之外,先跟自己確認,課前的準備是否已盡力(依照個人能力,而非與他人比較)?如果是,那麼,先跟自己說聲:"做得好"!因為,再來的挑戰,成不成功,順不順利的掌控權就不只在你身上了,你會有期待,學生和家長也會有期待。
當我的重心放在擔心成果時,我比較會在意自己的表現,例如,課程掌控權在不在我身上?孩子有狀況時,我的回應得不得體?孩子不合作時,我能不能快速地轉移他的注意力,讓他回到"正途"?這些,會讓我比較想用權威式的方式,讓孩子重新聽我的話。但當我的重心放在孩子身上時,我會評估孩子釋放出來的訊息,例如:孩子渴望掌控的原因是甚麼?全能感沒有被滿足嗎?上課之前有事情發生嗎?又或者,孩子不合作時,我會觀察,孩子是忽略我的指令?還是迴避上課的項目?這些,雖然在第一時間,會讓我不安,但因為觀察和評估,我可以比較快反應和對症下藥。
因此,為了增加溝通的可能性,建議線上教學的老師們,準備一個布偶或孩子喜歡的角色,除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它也可以成為我們教學上的過渡性客體。便於引發話題和討論,也讓老師和學生的對話有個緩衝的想像空間。例如,孩子趴在椅子上不願起身時,可以跟孩子說:天啊!我的布偶不見了?,能不能幫忙找一下?通常孩子至少會以眼神回應,這時,讓你的布偶藏在孩子可以發現的視角,孩子就能發現。那麼,孩子就可能在不被責備的情況下,以遊戲的方式被引導回鋼琴上坐好。
教學是件多好玩的職業啊!可以評估學生的反應,可以反思自己的心態。教學相長,也就是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