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喜歡咖啡館,每個城市都有各自特色的咖啡館。
旅行的時候,她早晨到咖啡館喝過咖啡才上路,有時也會在咖啡館吃早餐。這裡是最快速習慣一個城市的地方,到一個新的城市,旅人無法明確的知道要等待服務生帶位還是自己找位子坐;先結帳還是後結帳;到櫃檯結帳或者等人來詢問。
和女孩去過的任何城市相比,在巴黎的咖啡館是最容易的。
一進門和服務生打過招呼,自己找位子坐下來,看了桌上或黑板上的菜單後等待服務生來點餐,或者服務生會在客人入座時將菜單送上。巴黎的早餐也永遠這麼簡單,只管選擇黑咖啡(美式或義式濃縮)、拿鐵或卡布奇諾,麵包的選擇幾乎也只有可頌和巧克力麵包,最後再加上一杯新鮮果汁或者沒有該選項。
這大概就是女孩總在巴黎旅行的原因,她只想享受城市中的氛圍,不要被繁雜的問題所困擾,複雜的問題應該封存在她工作的城市裡。也因此在旅行中,她從來不會安排自己到知名餐廳用餐。
只是,巴黎的咖啡不好喝。無法和女孩成長的城市——台北的咖啡相比。人們說,巴黎的咖啡喝的是一種氣氛,巴黎人來到這裡和朋友聊天,重點不在於咖啡,聊天和朋友才是首要目的。
男孩的自在和女孩是不一樣的,他似乎在乎別人怎麼想。他的禮貌與沈著都是存在於文化裡的,他從來沒思考那是如何而來的特質。例如他習慣說敬語、他會幫走在前面的人開門,也會幫後面的人撐著門、他讓女孩走在安全的那側、他幫女孩先把公園的椅子擦乾。
他們兩人相遇後就到了咖啡館,女孩率先點了一杯義式濃縮,她當時還想著自己稍晚有一齣長達四小時的戲劇要看;男孩點了可樂,那天氣候特別炎熱。當時,女孩沒想到自己會愛上這位喝著可樂的男孩,即使他有著完美的臉孔。
後來他們在巴黎聖日爾曼附近的咖啡廳聊天,也在文森森林公園外圍的咖啡廳喝酒。
他們坐在男孩家樓下的咖啡廳或是小餐館,男孩說,這裡的牛角麵包是巴黎最好吃的。然而,他家根本不在巴黎的範圍內。女孩一邊吃著牛角、沾了點咖啡配著吃,一層層的酥皮泡在苦苦的咖啡中,意外更加好吃,原來她喜歡牛角麵包是為了脆脆的口感,但被咖啡浸濕變軟的麵包反而突顯了奶油的味道……這是她之前沒有預期的驚喜。女孩看著變得油膩的咖啡,不想喝了。
男孩問:「你不喜歡這裡的咖啡嗎?」
女孩想,但每家咖啡館的咖啡都是營業咖啡豆及咖啡煮出來的,他們之間會有什麼差別?
女孩和大多數的旅人一樣,喜歡到咖啡館,她喜歡觀察人們來來往往的,那是一個城市的生活狀態,是能體驗當地風情的地方,但她卻討厭那些「文人」總是擴大了咖啡館與文化間的連結。
人們到咖啡館為的就是短暫休息,不論是和朋友談天、獨自看書、等待約會前喝杯咖啡,甚至是為了拿到洗手間的鑰匙……他們想的不像文人說得如此複雜,咖啡館只是旅途中的一段停靠站。
她害怕面對不熟悉環境中的無所適從,她希望自己看起來從容不迫。女孩在人生中一直扮演著該角色——一個不疾不徐的女孩。即使首次拜訪,也好像已熟悉此地,然而她心中存在極大的不安全感,正是導致她無法展現出慌張的原因。她不確定自己的弱點是否能讓別人接受,但她所扮演的角色則是受到大家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