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經千萬遍,也要每天做一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最近在唸誦《金剛經》時,突然對經典裡面的一段話有所感觸:「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引用完畢)


這句話實實在在的證明,「修行」,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反觀自己,生活上的習慣不好,該睡覺不睡覺,該吃飯的時間不吃飯,老是東摸西摸、做雜事。坐姿不良,導致最近突然腰椎疼痛,要從椅子起身,腰卻伸不直了。干擾一來,就是從弱點下手,明明還年輕,身子卻像老婆婆一般,看看自己的樣子,好氣又好笑。同修說:「誰叫妳坐姿都不正確!」雖說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中,看似簡單,卻非常不容易。


修行,就是在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匡正自己的行為。最近看《論語》,從裡面發現自己的許多盲點和缺失,以下提出幾個方向與大家分享。以下引用自《圖解論語大全》〈學習篇〉:


一、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孔子說:「子路,我說的內容你聽明白嗎?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承認自己不知道,這就是真正的智慧啊!」


點評:孔子對子路說,應該用老實的態度來對待學習的問題,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學習中不得有半點虛偽和驕傲。(引用完畢)


心得:看完這一段,心裡深深反省自己。我學習上有個壞習慣,有時候擔心教我的人罵我,或是怕拖累到大家的進度,我會脫口而出:「知道了。」實際上是一知半解,也因此影響到我自己的學習進度和心態,實在不可為之。


二、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汝畫。」


譯文:冉求說:「我並非不喜歡老師所講的道,只不過是我能力不足啊!」孔子說:「能力不夠的人是做到一半才停下來,現在是你為自己劃定界限,停滯不前。」


點評:透過孔子與冉求的對話,說明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先給自己設定界限,以能力不足為理由,認為自己做不到,這樣的作法會使人停滯不前。冉求說,自己喜歡老師所講授的內容,只不過自己能力不足,所以達不到老師所要求的那種境界。孔子認為,冉求並非能力有問題,而是他想法上的畏難情緒在做怪。他提出先去做這件事情,然後再說自己是不是能力不足。如果你做,即使中途因能力不夠而停下來,也勝過從一開始就認為自己做不到,而不去做的態度。(引用完畢)


心得:長久以來,我有一個非常大的毛病,對於學習新事物的心態,總是畏難、退怯。還沒做,就自己先脫口而出:「我不會,這不是我擅長的領域……。」看完《論語》,深深反省自己,能力的不足,是因為我常劃地自限,停滯不前;卻不曾想過,如果我去試試看,或許有不一樣的結果。因為這種不好的學習態度,讓我非常吃虧,錯失許多非常棒的機會。例如:科大幼保系時,我實習的單位,剛好是某市政府社會局兒童福利服務中心的早期療育班。其中一位特殊教育的老師,當時邀約我和另一位同學,還有其他學姊們參與她的學術研究,我們只需要協助提供個案訪談內容。當時年紀輕、貪玩,不懂得把握機緣,拒絕老師的邀約,因而錯失良機。


也許是上天另有安排,讓我來到牟尼精舍,也親自和同修去跑「甘霖慈善積德會」的個案。恰巧個案大都是身障人士,當年實習時,曾經待過特殊教育機構,對於他們的心理和家屬的心情,比較能體會。人生的際遇就是如此,不同的學習態度和時空背景,造就不同的人事物。我也期許自己,在大乘經典和《論語》的長期薰陶下,能逐漸改變我的學習態度和人生觀。學習不要自我否定,好好改掉我學習和人格上的缺失,讓自己的人生更加圓滿和圓融。


(分享完畢)


人生走過的路不會白走,它會成為每個人日後做人做事的經驗。有緣人一路走來,虛心學習,老實反省,誠心懺悔,認真做事,點點滴滴的進步,佛菩薩都看在眼裡。


拿著放大鏡找別人的缺點、說別人的是非很容易,但反觀自身,最有問題、最該改正的才是自己。修行人除了每天持咒、唸經、唸佛、靜坐外,更要提醒自己,不要讓定課流於形式,不要「空誦但循聲」。


西方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過:「我最大的智慧就是知道自己無知。」不管有無修行,每一個人格成熟的人,都該知道如何反省自己的錯誤。《論語》〈學而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翻成白話就是:「我每天必定用三件事反省自己:替人做事有沒有不盡心盡力的地方?與人來往是不是有不誠信的地方?師長傳授的功課有沒有複習?」《論語》,是孔子的智慧語錄;猶如佛教經典,是佛陀的智慧傳承,千百年來,不管是讀書人或佛弟子,這些都是為人處事的必修之課。


《論語》,是教導做人與處事之道;佛法,是闡述人生最究竟、最圓滿的真理。人是佛性與獸性的結合,人不學不知義,獸性將凌駕人性,也是如今世界動盪不安、災禍頻傳的原因。學習聖賢教育,找回人性中的良善本性,將人性中的道德良知時時展現,將「修正自己」,擴大成「善待別人」,每天都不忘修行,從而貫穿整個人生。一點一滴做到佛陀教育我們的─將小我轉變成大我、忘我、終至無我!


阿伯說:「說是率性,卻是執心,習性不改,道果難成。前果未了,後因已成,不思跳脫,終是迷惑。」世道紛亂不安,浮動、焦躁的心易為名利所驅,只要一不留神,便會忘記佛陀的教誨,忘了自己身在何處。每日「三省」吾身,拉回本真,防微杜漸。時時向內觀照,明瞭自心,掌握自心,貢高、驕慢、自大、貪嗔癡等內在眾生,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無所遁形,玩不出什麼把戲!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檢討別人,不檢討自己,就是與修行背道而馳,凡事要反求諸己,而非要求他人;修行要能夠融入大眾,且與人相處能和樂融融,這樣才是成功的修行人。」


「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心性沒轉,壞習慣養成自然,就很難改善,每每遇到的挑戰都是同性質的;所以,請好好誦經,努力契入佛法,並落實在生活中,今世儘量圓滿,一定能夠慢慢看到成效;現在努力改過,上半生雖沒遇到佛法,現在遇到了,下半生就要好好修來世,未來才不會重蹈覆轍,惡性循環。」


「修行是潛移默化的改變,看起來每天都差不多,時日久了就差很多。」誦經千萬遍,也要每天做一遍;每天做一遍,每天反省自己的過失,放下自我,學習處處替人著想,就可以避免許多無謂的麻煩與紛擾,創造出一個純淨、祥和的人間淨土!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raw-image
raw-image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韋馱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香港吃貨寶寶的沙龍
38會員
1.9K內容數
2024/05/17
奉行聖賢教育的善果    淨空法師講述 現在把聖賢教育丟掉了,古人這些真叫最優良的傳統不要了,現在的小孩什麼人教?電視教他。你看一出生,眼睛睜開就對著電視。電視教他什麼?教他暴力色情、殺盜淫妄。長大上學了,外國學校我知道,中國小學我沒去看過,外國學校一年級就教電腦了。小朋友接觸電腦,電
2024/05/17
奉行聖賢教育的善果    淨空法師講述 現在把聖賢教育丟掉了,古人這些真叫最優良的傳統不要了,現在的小孩什麼人教?電視教他。你看一出生,眼睛睜開就對著電視。電視教他什麼?教他暴力色情、殺盜淫妄。長大上學了,外國學校我知道,中國小學我沒去看過,外國學校一年級就教電腦了。小朋友接觸電腦,電
2024/05/17
斷人法身慧命的因緣果報(2)    淨空法師講述 聖賢的教化,古德有比喻啊,人天眼目啊,黑暗燈明啊,你要障礙,罪過就大了。你害一個善人,尤其是陷害一個從事社會教育工作的人,教化一切眾生的人,罪過不在受害人結罪,是在整個社會一切眾生接受教育上結罪。所謂是你把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斷了,你把一
2024/05/17
斷人法身慧命的因緣果報(2)    淨空法師講述 聖賢的教化,古德有比喻啊,人天眼目啊,黑暗燈明啊,你要障礙,罪過就大了。你害一個善人,尤其是陷害一個從事社會教育工作的人,教化一切眾生的人,罪過不在受害人結罪,是在整個社會一切眾生接受教育上結罪。所謂是你把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斷了,你把一
2024/05/17
斷人法身慧命的因緣果報(1)    淨空法師講述 我們認識的朋友當中,有不少到惡道去了。怎麼知道?這算什麼?他學佛,他念佛,而且還學佛學得不錯,在佛門真做了不少好事,他墮地獄了,所以他有機會來附體、來託夢,把他的狀況告訴我們,要求我們超度他。我們從這些信息當中也知道,這個迴向超度真有效
2024/05/17
斷人法身慧命的因緣果報(1)    淨空法師講述 我們認識的朋友當中,有不少到惡道去了。怎麼知道?這算什麼?他學佛,他念佛,而且還學佛學得不錯,在佛門真做了不少好事,他墮地獄了,所以他有機會來附體、來託夢,把他的狀況告訴我們,要求我們超度他。我們從這些信息當中也知道,這個迴向超度真有效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為學日益"是要我們學習,那"為道日損"是要我們不作為嗎?
Thumbnail
"為學日益"是要我們學習,那"為道日損"是要我們不作為嗎?
Thumbnail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第二)。  孔子說,『只知道學而不思考,就會迷惑;而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疲怠』。『罔』是迷惑的意思了。『殆』有兩個含義,一是危殆,一是疲怠。結合孔子另一句話,解釋為疲怠更合理。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
Thumbnail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第二)。  孔子說,『只知道學而不思考,就會迷惑;而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疲怠』。『罔』是迷惑的意思了。『殆』有兩個含義,一是危殆,一是疲怠。結合孔子另一句話,解釋為疲怠更合理。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
Thumbnail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論語》開篇第一段的第一句話,後面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含義豐富又意蘊深遠,我得分兩次來說。 孔門弟子將這句話放在《論語》開篇,足見其重要性。孔子教弟子、弟子來求學,都是為了做官。學習是做官的基礎和途徑。子夏說得很清楚,「學而優
Thumbnail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論語》開篇第一段的第一句話,後面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含義豐富又意蘊深遠,我得分兩次來說。 孔門弟子將這句話放在《論語》開篇,足見其重要性。孔子教弟子、弟子來求學,都是為了做官。學習是做官的基礎和途徑。子夏說得很清楚,「學而優
Thumbnail
知「道」,才能正確看待這個世界。 儒道不分家,事實上是對的,學道的人,沒有儒的行儀,就會跟社會格格不入,所以老子只能出函谷關,不然還能去哪? 這無關對錯,是選擇的問題。 孔子深知老子思想、心法,但不選擇走那樣的路,是「術」不同。 許多人說孔子跟老子是完全不一樣的人。 學易經,要對這些批判存疑。
Thumbnail
知「道」,才能正確看待這個世界。 儒道不分家,事實上是對的,學道的人,沒有儒的行儀,就會跟社會格格不入,所以老子只能出函谷關,不然還能去哪? 這無關對錯,是選擇的問題。 孔子深知老子思想、心法,但不選擇走那樣的路,是「術」不同。 許多人說孔子跟老子是完全不一樣的人。 學易經,要對這些批判存疑。
Thumbnail
這本《厭世讀論語》中,洋洋老師選了70則孔子的話語,放在70個生活情境,包含學校、家庭、生活、愛情,以及職場各個面向。希望藉由孔子的話語,給予人們一些思考方向,也許不見得都是對的,也有一些沒有正確答案,但是無妨,人生本來就必須要經過一些思考的歷程,才能做出適合的選擇。
Thumbnail
這本《厭世讀論語》中,洋洋老師選了70則孔子的話語,放在70個生活情境,包含學校、家庭、生活、愛情,以及職場各個面向。希望藉由孔子的話語,給予人們一些思考方向,也許不見得都是對的,也有一些沒有正確答案,但是無妨,人生本來就必須要經過一些思考的歷程,才能做出適合的選擇。
Thumbnail
重新翻閱、解讀撿擇的《莊子》文本段落,讓我更能體會莊子怎麼界定這個世界(雖然那個古老的世界沒有ChatGPT,但他們有神諭,有自我呢喃的占卜巫師),他為什麼要運用重言、寓言和卮言,以及他對人與物關係的拿捏是如何充滿不定性和個殊性。
Thumbnail
重新翻閱、解讀撿擇的《莊子》文本段落,讓我更能體會莊子怎麼界定這個世界(雖然那個古老的世界沒有ChatGPT,但他們有神諭,有自我呢喃的占卜巫師),他為什麼要運用重言、寓言和卮言,以及他對人與物關係的拿捏是如何充滿不定性和個殊性。
Thumbnail
2014.12.4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曰: 學者舉措不可不審,言行不可不稽。 寡言者未必愚,利口者未必智。鄙樸者未必悖,承順者未必忠。 故善知識不以辭盡人情,不以意選學者。 夫湖海衲子,誰不欲求道。於中悟明見理者,千百無一。 其間修身勵行,聚學樹德,非三十年而不能致。 物既如此,人亦宜然。
Thumbnail
2014.12.4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曰: 學者舉措不可不審,言行不可不稽。 寡言者未必愚,利口者未必智。鄙樸者未必悖,承順者未必忠。 故善知識不以辭盡人情,不以意選學者。 夫湖海衲子,誰不欲求道。於中悟明見理者,千百無一。 其間修身勵行,聚學樹德,非三十年而不能致。 物既如此,人亦宜然。
Thumbnail
政治人物被對手猛烈攻擊而陷入困境,明星為婚姻問題而陷入困境,我們為了生活,也常常陷入困境,這就是人生,沒有人可以逃避,所以也只能乖乖的把如何面對困境的功課做好。 孔子也知道只有這樣講,學生一定還沒有完全了解他的意思,或許還會嘀咕老師只會講道理,覺得煩,所以他就一個一個再叫他們進來,個別輔導。
Thumbnail
政治人物被對手猛烈攻擊而陷入困境,明星為婚姻問題而陷入困境,我們為了生活,也常常陷入困境,這就是人生,沒有人可以逃避,所以也只能乖乖的把如何面對困境的功課做好。 孔子也知道只有這樣講,學生一定還沒有完全了解他的意思,或許還會嘀咕老師只會講道理,覺得煩,所以他就一個一個再叫他們進來,個別輔導。
Thumbnail
大家應該都很熟悉。我們在中學時就學過這一段:「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大部分人會覺得這句話很平淡。直接翻譯過來,意思是:一個人學了知識後經常複習或者使用,這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嗎?
Thumbnail
大家應該都很熟悉。我們在中學時就學過這一段:「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大部分人會覺得這句話很平淡。直接翻譯過來,意思是:一個人學了知識後經常複習或者使用,這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嗎?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最近在唸誦《金剛經》時,突然對經典裡面的一段話有所感觸:「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引用完畢)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最近在唸誦《金剛經》時,突然對經典裡面的一段話有所感觸:「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引用完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