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合掌隨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1 分鐘

時間:民國八十六年十月十六日(農曆九月十五日)
地點:淨律寺客堂

raw-image

今天跟大家來研究「合掌隨喜」。我們學佛的人,在漢傳佛教,一般相見都會合掌,或法師接受居士頂禮時,法師會合掌回禮,居士見到法師也是會合掌。佛陀七眾弟子,每一個人相見,大部份都會互相合掌。

在《施燈功德經》云:施燈,供燈啦!看到別人在「佛前施燈,以淨信心,合掌隨喜,可得八種利益。

第一、得到美好的膚色和身體。

第二、得到善良的眷屬。

第三、得到清淨的佛界。

第四、出生尊貴。

第五、信心堅強。

第六、辯才無礙。

第七、明白聖賢之道。

第八、證得無上智慧。」

照某(訓導主任)!我們自己雖然沒有供養燈,看到別人在供養燈,我們只是「以淨信心,合掌隨喜」,這樣就可以得到八種利益,是什麼原因?

訓導主任:

因為他用清淨心,隨喜功德的緣故。

院長開示:

隨喜功德就可以得到嗎?

訓導主任:

最主要就是他有那個清淨信心,又合掌、表示恭敬讚歎。

院長開示:

對啊!這樣講不是很簡單嗎?那平常要怎麼做呢?是不是合掌就好,還是怎樣?

訓導主任:

我們平常相見,就要合掌恭敬,道一聲「阿彌陀佛」。多殊勝!

raw-image

院長開示:

佛教講布施,有三種布施:第一是財物的布施。第二是法施。第三是無畏施。 就是常常要讚歎人家做好事,是不是要這樣子?若現在就有這樣做,就要好好的保持。還須要再做什麼變化調整嗎?講到修行,你只要明白到這個道理,就不用再變了。 我們「戒」法講妄語戒,你若再變來變去就犯妄語了,難道你能講你都沒犯戒嗎?一旦有違犯就要,趕快發露懺悔,懺悔後戒體恢復清淨,就不要再悔憶過去的事。我們的戒體要保持清淨,就要學戒、守戒,明白戒律的開遮、輕重等持,這是很重要的事。

譬如一般信徒說放生,既然都放生了,就不能再去吃眾生的肉,就不能再吃有葷腥之類的東西,並不是説放生歸放生,放生完了,還是在吃葷腥。這樣做表面的,其實一點意義也沒有。

所以我們修行,了解到放生的意義之後,就應該要保持清淨,不能再做違背放生的事。這樣做得到嗎?若做得到,怎麼會起煩惱、瞋恚呢?前面説「合掌隨喜」可得八種利益,其中第一種:得到美好的膚色和身體。

我們這皮膚的膚色與身體健康,都是相關的。身體若不好,體內的新陳代謝就無法從毛細孔中產生分泌作用,所以身體如果不好,皮膚怎麼會好?

量某!那要怎麼做?才能保持身體與皮膚的膚色,美好健康呢?佛陀時代,半月才洗一次澡,我們現在單是流個汗就很臭了,哪有辦法半月沐浴一次。他們半月洗一次澡,身體還是很香,那一種功夫要從哪裡去修?從哪裡去體證到?

raw-image

量某師答

這要從心下功夫,心真正清淨,自然膚色就會有變化。

院長開示:

對啊!你要清淨也要自在,那要自在,要怎麼才能自在?

量某師答:

要自在,就是對世間真相要看得很徹底,了解一切都是因緣法。

院長開示:

對啊!了解一切因緣法,就經典來説,不只《般若經》、《楞嚴經》這樣講,《遺教經》、《普賢行願品》也是這樣講。一個人想要自在,一定要有相當的發心,不管是對常住的護持,或是與住眾的和敬相處等,無論哪一方面,都要面面觀照。你住在光量寺,若有天天這樣去做,哪還會不自在呢?合掌隨喜可得八種利益,其中第二、得到善良的眷屬。量某師!這種依報是從哪一種因緣來?

量某師答

從日常生活中發心來的。

院長開示:

對啊!雖然你有這樣的心去實行,但是同行當中,有的要求東、有的要求西,那你要怎麼辦?

量某師答:

就盡力能夠幫忙的儘量幫忙。

院長開示:

對啊!你儘量去幫忙,儘量去替他服務,他還是要東講西講的,那你又要怎麼辦?

量某師答

若這樣的話,弟子會想是自己做不好,再思惟檢討改進。

院長開示:

若能做到這樣,對境不起分別心,我們的心也就不會隨境界轉了,面相也就不會改變。

raw-image

農曆九月十九日是觀世音菩薩的出家紀念日,你們幾位居士有人要發心出家嗎?我記得古代如果想要出家,是要天天去求佛菩薩、求師長的。你們現在有這樣去求嗎?我看現在的時代,大部份的人都説我來住看看再說?

要看什麼呢?古代社會,世俗人要去當長工,都還要透過關係才能去;要與他人學習手藝、技藝,還要當學徒三年四個月,不但沒有薪水,每晚還要捧臉盆水給老闆洗臉洗腳,洗好了再拿去倒掉,這樣辛苦的工作,都還是要透過親戚,或比較有權勢的朋友介紹才能得到。

現在的社會,你若要聘請一位員工,員工都要先談談月薪,工作還要選擇輕鬆,離家近的,而且還不能講他的不是,你若講他幾句,明天他就不來上班了。為什麼現代社會的人會這樣?

連我們佛教道場的人也是這樣,你講他幾句,他馬上就要下山。這是誰的問題?為什麼説:「鐵打叢林流水僧」?叢林是常住,那常住是永遠住,它不會動,動的是我們自己。

raw-image

第三、得到清淨的佛界。我們一天當中要怎麼修行,才能得到這種清淨的佛界?慧某師!要怎麼修才能得到清淨佛界?

慧某師答:
我們的心不起分別,心就清淨,心淨則國土淨。

院長開示:
那麼現在有照這樣子實行嗎?

慧某師答:
現在是把這個當目標在修,目前還沒有做到,可是一直都朝向這個方向邁進。

院長開示:
我看若能做到,大概身體的重量都會增加。若心輕安、心安靜,你就算是光喝水,還是會胖起來的,這是很重要。所以一般社會人常說:「誠意吃水會甜。」(台語)有誠意喝水也是甜的。

raw-image

第四、是出生尊貴。劉居士怎麼樣啊!出生尊貴,從哪裏來?我們現在是否達到了?你們是以住在光量寺為尊貴?還是以心能真正安住,才為尊貴呢?

若心安不住,那還是沒有辦法。你們現在念佛念得怎麼樣?對念佛的功夫感覺如何?有興趣念嗎?

學員答: 可能功夫還用不上。

院長開示: 用不上功。那我介紹你們看一本《佛説佛地經講記》。這本講記,是香港住大嶼山東涌的敏智法師講述,賢德法師記錄。

敏智法師説:

「《佛説佛地經》這五個字是本經的經題;經題就是經文所蘊藏的要義,所以經題是全經的總綱領,故古德各出手眼,解釋經題。如天台的五重玄義,賢首的十門釋義等,都是在經題中,先把經文要義作一個輪廓分析的研究;所以學天台的人,多依天台玄義解釋經題,學賢首的,多依十門解釋經題。釋這部經題,既不依天台,亦不依賢首,是依經中義理來解經的。至於天台、賢首的釋經,固然是很好的不過各有喜好,任人取捨,也不可固執一定的。

因為世界上任何一法,都離不開因緣的組合,所以佛經云:「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宇宙萬有,一切有情與無情,都在因緣維繫中而建立,離開因緣,根本就沒有人類和世界的安立了,所以我現在首先要來談教機因緣。

raw-image

這裡可分四點解釋:

1.法會因緣
這《佛地經》法會因緣,是由楊日霖和陳寬恒兩位居士發起的,當時我住在大嶼山,由他們托優曇法師屢次函請,我在他們的誠懇邀請下,且剛好有事下山,所以到識廬,彼此見面;由談論中,得知楊陳二位居士,都是熱誠為法為人的佛教徒,並且知道「道慈佛社」,是專門弘揚淨土宗的,我當時為他們誠態所感動,於是答應了。本來準備講些關於淨土的經論。

但據楊居士說:《淨土五經》在香港這幾年來,四處的法會中,差不多都有持續地在宣揚,所以希望法師,最好能講一些大眾所未聽過的,因為眾生的心理,多數歡喜新奇的,為迎合眾生的心理,擬請法師,講一些關於唯識法相的經典好嗎?

我說:唯識法相是很好的,不過義理比較深奧一點,初聞佛法的人,恐怕不易了解。他們的回答是:深奧一點也不要緊,不過為了法會聽眾法喜充滿起見,不妨每晚抽出十五分鐘左右,講些關於淨土法門,那就可以利鈍齊修了。

我認為他們的建議很好,於是選講這部《佛地經》。這部《佛地經》的內容,是以唯識義發揮佛果上功德的;這法會發起的因緣,就是如此。

2.菩提心因緣
凡佛教徒,都是以學佛為目的。既學佛,當然是要學佛的自利利他,想要自利利他,最重要的就是先發菩提心。反之,我們學佛的人,若不發菩提心,成佛就無望了。

但菩提心要怎樣才能生起?這也不能外乎因緣,所以我現在講到發菩提心因緣,菩提心是以眾生為主體,脫離了眾生,則無菩提可說,可見菩提心與眾生是不可分離的。

「離了眾生,則無菩提可說」,這一句你們大家聽了感覺如何?在大眾當中,有什麼需要做的,只要是你能做的,就儘量發心去做沒有關係,只是各位應該要知道,如何去做才是重點?

我看你們只要肯發心去服務就很好了,不用再講太多,至於要怎麼做,你們自己在做的當下,再好好地去領悟吧!你們現在有在聽達公的《楞嚴經》嗎?

教務主任:

只有出家眾聽,居士沒有聽。

raw-image

訓導主任:

現在有一位學員,請假一星期回俗家,她母親要帶她去給一位供神祀的先生診斷醫治。

院長開示:

那就看她自己啦!出了家若離不了家、還萬事仰賴俗家,那是以盲牽盲。出家就要知道哪裡才是自己真正的家;出家離家,看起來變無家,無家反而處處是家,是以天下為家,就變大家了,所以不能聽那些神祀的事,否則就變成世俗人,有事就去問神卜卦,那還出什麼家?我們出家要做人天師範,怎麼可以又聽俗家人指導?有這麼難得的因緣出家,怎麼可以不聽佛陀的教誡呢?可惜現在部份人出家了,都還在行俗家事,這樣就是顛倒。

懺公曾說:以前他們要回俗家,都怕被外面的人看到,要等到黃昏才敢入門,隔天一大清早就又出門了,為什麼要這樣?因為我們不是佛教國家,你說要回去鼓勵老菩薩,別人看到也會講話。我們為了不要讓人家造業,毀謗三寶,所以儘量避免回俗家。

可是現在的出家人就不是這樣了,只要說到要回俗家,就是很重要的事,完全不顧背後的人毀謗譏嫌。像這樣子,你就是讓人造業,帶人去地獄。若以世間法來講,他要毀謗是他家的事,那是他要毀謗的,我也沒有辦法。但話說回來,你若不起這個因,他又怎麼會毀謗,對不對?

現在大家都很方便,車子開著四處跑,你們有感覺嗎?我自從那一次,到華生市場買要放生的鳥類,我感受到了,以後如果沒有重大的事情我就不出去,盡量不要讓眾生起無明煩惱。

除非有重大的事,為常住、為大眾我們才出去辦事,而且趕快辦完就趕快回來,不要一天到晚老是在外面跑來跑去的。我現在出家,我很感恩,若有信眾要安佛堂,非出去不可時,我都一大早就出去,佛堂安好馬上回來。

raw-image

我們的戒體要保持清淨,就要學戒、守戒,明白戒律的開遮、輕重等持,這是很重要的事;「精進以持戒為本;修行以念佛為本;執事以真心為功;長幼以慈和為德」。

橫讀:精進以持戒為本; 修行以念佛為本; 執事以真心為功; 長幼以慈和為德」

「精修執長,進行事幼,以以以以,持念真慈,戒佛心和,為為為為,本本功德。」

學員答:

院長!「執事以真心為功」,是指常住平常負責的一般執事嗎?

院長開示:

對啊!現在《普賢行願品》越講越長,越講越廣,內容一直延伸一直廣大。本來只是想講一節就結束,但內容延伸越來越廣,就不能如預期圓滿。你們講的那一本,是演培法師的講記,他解說名相,譬喻很廣,若講兩年還講不完。

我只是按照實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去運用理解的部份,再稍微延伸廣一點。若對日常生活中,不能踏實運用的,那等於名相,還是名相,你現在用不到,就要等機緣,機緣到了就會懂,說到底還是時間的關係。

世間一切都是無常,所以最好聽一句話,馬上就要「覺悟」到。譬如人生兩件大事:何時要死?死後要去何處?這兩件事比較重要,是要清楚的,那你們有清楚嗎?

學員答:

何時要死?不知道。但死後要去何處?就有信心。

raw-image

院長開示:

日本那位念佛人莊松,他說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大願,這樣還不夠嗎?「預知時至」,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就知道何時要往生。你看那些念佛人,有的三個月前就知道了,有的一年前、有的兩年前就知道了,像倓虛老和尚,當時在舉辦三壇大戒,來了一位行腳僧,修無法師,他過去是一位磚瓦的工人,他來到戒會乞職,說要護戒,

當家師問

「你要護戒,你要護那個部份?」

他答:

「照顧病人。」但護戒到第十天,他就向當家師告假,說「我要走了。」

當家師說:

「你要護戒,才十天就要走。」

他說:

「沒有啦!我要去西方極樂世界,請你外寮這個地方先借我,再請外寮法師二、三位為我助念」,又布施三百斤的木柴及一個籠子。古代的籠子是鄉下放菜脯(醃蘿蔔)的那種甕仔,是用竹子編成一個籠子。他在籠子底部排幾根木柴,籠子旁邊也疊好木柴後,就坐在籠子裏面,請大寮法師開始幫他念佛。

他們問:

「修無法師!你的功夫這麼好,你就提示幾句法語,鼓勵我們。」

他答:「本來我就無半項,我不會作偈,也不會寫詩,我只會講一句話:

『會講做不到,不是真智慧(台語)。』」就是「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大家聽完後,就開始念佛,一刻鐘之後他就走了。柴火一點燃後,味道很香,像這樣怎麼會不知道要去何處?

raw-image

大陸叢林有一則故事,有一位出生在很貧窮的家庭,人長得又很醜,他平常都是幫人家做粗工,要建立家庭也沒有錢。依古時候,貧窮的人要建立家庭,大部份都是要入贅,他就是這個因緣讓女方招贅。

他每天都跟隨老闆工作,他的老闆都在道場蓋寺(台語)。古代蓋寺,每天早上大約六點就開工,黎明就開始工作,他每天都特別提早到工地,早上先去做常住的工作;中午利用休息時間,又做常住的工作劈柴等;下午太陽下山大家收工回去,他又留在那裏做常住的工作。

經過了十幾年,他向他的同修提出要出家,他的同修也非常感恩,說「這十幾年來,你都一直在照顧我們母子,我很贊成你的想法,你可以去完成你想出家的心願。」他去出家的道場,剛好在蓋大殿,每天都做著很粗重的工作。

像早期台灣的寺院,蓋大殿真的很辛苦,記得我去鼓山寺,或其他地方都是一樣。當時的出家人食、衣、住、行、什麼都要自己來,他們要在農夫收冬,即一年兩季在收割稻穀的時候,他們的寺眾,每個都要出去化緣,每人挑著米籃,或提著布袋到處去農家化緣稻子。

有時化一斗或二斗、三斗的稻穀,而且到鄉下人家的稻埕,(晒稻子的地方)去化緣。假使是你的故鄉,那就回去你的故鄉化緣,將化得的稻穀運回,再寄放在輾米廠,然後一個月,或幾天需要米,再分別去取些米回來常住用。古代道場的道糧,就是這樣化緣來的,不像現在都是居士親自送來,由居士供養好好的,你們都沒感覺,這樣其實是不好的。

raw-image

你看,以前的出家人,他一出家,就遇到道場在蓋大殿,而且一蓋都要好幾年的。因以前交通不方便,經濟又不好,蓋大殿都要花將近十年或十幾年的時間,不像現在蓋大殿這麼快。他們的住眾也都要出去化緣,不然就是自己買材料回來自己蓋。那位苦行僧出家後,白天都在為常住工作,只有晚上才有時間用功修行,他的師兄弟曾問他:「看你修得很好。」他都不答話,只是默默地以微笑代之。

直到大殿完成,有一天中午,大家在午休時,他就拿一撮草,袈裟披著,手拿著引磬到大殿後面,草舖著就坐在上面,引磬噹噹噹三下,念阿彌陀佛就入三昧,自化三昧火燃燒。

大家午休起來四處都聞到香味,都說「為何這麼香呢?」香燈師到大殿看,又沒有人供香,那怎麼會這麼香?走出大殿外面一看,發現大殿後面怎麼會有火煙(台語),再仔細看一下,看到那位苦行僧手拿引磬端坐在那裏,當香燈師把他的引磬拿起來,他整個人都散掉了。你看!他只拿一撮草,就這樣自己解決生死大事化掉了,你說這是怎麼回事?

raw-image

還有一位大捨菩薩,他是一位農夫,結婚後就去田園工作,每天帶著便當早出晚歸的努力工作,他太太長得很莊嚴,有一天就念說:「我嫁給你這個憨人做什麼?」當她起這一念時,剛好有一位賭博漢,從她家門口經過,他也起了一念,想要向她要開水,就這個因緣,她與那位賭博漢私通造業了。

這位農夫知道之後,有一天,他知道那位賭博漢會來他家,他就刻意提早回來,跟他太太說:「今天晚餐煮豐盛一點。」其實,那賭博漢早就躲在他家的床舗下,等到飯菜煮好了,農夫見他太太拿兩個碗,就說還欠一個,他太太說:「只有我們兩位,怎麼會欠一個?」他說:「又多了一位客人。」他要他太太再擺一個碗,他說:「把床舖下的那一位客人請出來吧!」請出來之後,他說:「坐啦!坐啦!用啦!」用到最後,他說:「我今天要拜託你,我這些財產都給你,太太也順便送你。」他就去出家了。

經過三、五年之後,他留下的那些財產,都被賭博漢花完了,田園厝地也都被賭完了,這時他太太才想到以前那個丈夫很好,很喜歡吃土產,土產是他們那兒出產的魚,她就去買一條土產的魚,煎好拿去寺裡找他,說:「我是你以前的太太」。他說:「我不認識你」。

她說:「你以前喜歡吃這種魚,我特地買回來煎的。」他把這條魚接過來放入河裏,結果那條煎過的魚當下活起來。你的心若清淨,別人的起心動念你都會知道的。

當他故二(前妻)在煎那條魚時,他就幻化出一條假的魚給她煎,再把那條活的魚隱藏起來。所以,當他把煎好的魚接過來後,再把那條隱藏的魚放入水裡,那條魚就又活著了。

你看,人家他只修四、五年,就成就了。那你們要修幾年,才能有這樣的功夫?像這則公案,世間也少有這樣的人,財產都給人,太太又送人。所以,我們只要能夠放下,當下道業就成就。

raw-image

佛門有句話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說的是意念;這個意念,你可以念出來,也可以不念出來。這一念,本然的自性清淨心就會顯現,若沒辦法顯現出來,那你就住在那裡,我看你,你看我,在那裡繼續分別計較。這樣再做三世人來修行,也不用想你會修到怎麼樣?現在我們慚愧懺悔都來不及了,哪還有心在那裡計較?只想著從無始劫來,所造作的罪業要如何消除?這樣就已經來不及了,,還有那個我執在那裡起分別嗎?我們要真正當一個出家人,就是要這樣子思惟觀照的。

有一年過年,我去頂禮懺公,那時我還是居士,他告訴我說:「我自己一個人住。」現在你們常常說:「他們離開了,我自己一個人怎麼辦?」我們要認識清楚,你離開這個道場,這是你的事,不是別人的事,常住永遠是常住,是如如不動的。你若用世間情來思惟這種事,這樣會成佛嗎?能度眾生嗎?

你們今天還算有如法,要去回憶回憶。你若真正要斷生死,想到這一點,那你一定能度眾生的。現在的眾生愚癡又愚癡,個性剛強又剛強,如《地藏經》閻羅王種讚嘆品第八,佛陀告訴閻羅天子說:「南閻浮提眾生,其性剛強,難調難伏⋯。閻浮眾生,結惡習重,旋出旋入,勞斯菩薩,久經劫數,而作度脫。」眾生這樣難度,地藏菩薩還是發大悲願要度眾生的,而且沒有須臾捨棄任何一個眾生,你們要去明白。

你不能說,是眾生自己造作的行為,要自作自受,我才不理。你若真正有地藏菩薩這一念悲心,你試試看,你不會輕易動念頭的。那你們要從哪裡下這個功夫?各位!要好好的去思惟觀照一下才好。


raw-image

教務主任:

院長!您老人家就有這個功夫。

院長開示:

我哪有功夫。當初蓋學院時,我常常這樣想,工作做到過午,我都還沒有收工,因為我知道戴金銀是犯戒,所以手錶我是不戴的,下雨天我一個人在工地默默地工作,做到差不多要用午齋了,我下去五觀堂,一看時鐘,已經下午一點半了。一看,只有我那份飯菜放在桌子上面,我還是默默地坐下來吃那些冷飯菜,因為這是我的事,不是別人的事。對麼!

所以,我們凡事要主動,不要被動,就看你怎麼想啊!你若沒有藉大眾這一面鏡子當借鏡,那你怎麼容納得下這種種境界。就是因為有大眾,你才能容納。

我們的心如河海,能容納百川,匯流於浩瀚的大海。如從好幾百座山嶽中,雨季天上傾下的大雨,或山洪奔流所夾雜的泥沙山石,及平原的溝渠水流等,一切地球上髒的東西都流入大海,大海有說什麼或是有起什麼分別嗎?大海是完全容納,而且依然如如不動的。

我們的真心,是遍滿虛空,比四大海還大,這樣我們為什麼要動?為什麼要慌?世間上一切事情,如昨天我講《普賢行願品》之後,就下廚去大寮,心想中午要好好煮一餐,但是我不執著,我並不是先計劃開一張菜單,要買什麼,又要配什麼料,有什麼就煮什麼,很自在的。

譬如有一次,我從光量寺回來,我到大寮去,馬上就可以煮好一餐的。所以,我們做什麼事情都要用智慧。

raw-image

例如我們淨律寺那座山門,若建料用石材,要花二百多萬,只買石材回來,又請工人組合的工資,合計起來就將近三百多萬。我計算一下,想一想,還是決定用木頭的材料來建造,因為木材一車十二萬,買兩車就有一大堆的木材,那一大堆的木材,就可蓋一座很莊嚴的山門,這樣的山門臺灣寺院少有。

原本我還想要種黑松樹來做山門,利用黑松樹枝來雕刻,但想一想黑松樹會長高,那山門就一直變高,這樣也不可以,所以最後決定選用木材做山門,就是現在的山門。

教務主任:
院長!淨律寺的山門,只蓋一座嗎?

院長開示:
沒有。山門蓋下去,就要蓋三座成天、地、人三合,天有天道,地有地氣,人有人和。就是天有道,地有氣,人有和。

學員問:
院長!早課偈中「三門清淨絕非虞」,那「三門」,有的用「山門」,是要用三門,還是山門呢?

院長開示:
三門,是指貪瞋癡三毒。不是什麼山門!

阿彌陀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鋼骨佛心的沙龍
77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鋼骨佛心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5/31
時間:民國九十一年七月九日(農曆五月二十九日) 地點:淨律寺客堂 理光法師,各位法師!今天我們來研究佛法三綱: 一、是信願。信願是目標。 二、是慈悲。慈悲是動機。 三、是智慧。智慧是方法。 這是佛法的三綱,那要看我們自己來到道場求剃度,是基於那一種目標? 學員問: 院長開示: 院長開示: 學員問:
Thumbnail
2022/05/31
時間:民國九十一年七月九日(農曆五月二十九日) 地點:淨律寺客堂 理光法師,各位法師!今天我們來研究佛法三綱: 一、是信願。信願是目標。 二、是慈悲。慈悲是動機。 三、是智慧。智慧是方法。 這是佛法的三綱,那要看我們自己來到道場求剃度,是基於那一種目標? 學員問: 院長開示: 院長開示: 學員問:
Thumbnail
2022/05/18
時間:民國八十七年元月十四日(農曆十二月十六日) 地點:淨律寺客堂 各位法師!阿彌陀佛! 今天與大家共同研究「七不退法」: 第一項是大家應當經常集會,討論教法之正義。 第二項是上下和睦相處,互尊互敬。 第三項是尊崇佛之教誡,不可妄加更改,妄是妄語的妄。 第五項守護自心,以孝敬為首。 學員答:
Thumbnail
2022/05/18
時間:民國八十七年元月十四日(農曆十二月十六日) 地點:淨律寺客堂 各位法師!阿彌陀佛! 今天與大家共同研究「七不退法」: 第一項是大家應當經常集會,討論教法之正義。 第二項是上下和睦相處,互尊互敬。 第三項是尊崇佛之教誡,不可妄加更改,妄是妄語的妄。 第五項守護自心,以孝敬為首。 學員答:
Thumbnail
2022/05/16
時間:民國九十四年十二月一日(農曆十一月初一) 地點:淨律寺客堂 普賢十大願: 一者、 第二是、「稱讚如來」 第三是、「廣修供養」 教務主任: 院長!魚放入台灣海峽,會再被人抓走! 院長開示: 第四、「懺悔業障」 教務主任: 院長!心若不轉,怎麼會有力?大部份都被業報纏身。 院長開示:
Thumbnail
2022/05/16
時間:民國九十四年十二月一日(農曆十一月初一) 地點:淨律寺客堂 普賢十大願: 一者、 第二是、「稱讚如來」 第三是、「廣修供養」 教務主任: 院長!魚放入台灣海峽,會再被人抓走! 院長開示: 第四、「懺悔業障」 教務主任: 院長!心若不轉,怎麼會有力?大部份都被業報纏身。 院長開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佛家語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又云:「得人身者如爪上泥,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能得人身又遇佛法,真的是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應當好好珍惜寶貴的修行時光,切莫蹉跎、切莫懶怠,要努力精進地用功,才能漸漸契入佛法,破迷開悟。 修行的目的是什麼?提升自己,幫助他人!只要用心修行,就能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佛家語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又云:「得人身者如爪上泥,失人身者如大地土。」能得人身又遇佛法,真的是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應當好好珍惜寶貴的修行時光,切莫蹉跎、切莫懶怠,要努力精進地用功,才能漸漸契入佛法,破迷開悟。 修行的目的是什麼?提升自己,幫助他人!只要用心修行,就能
Thumbnail
現在,人們四處求功德 ,似乎總是會於往返的路程間在巴蓬寺短暫逗留。有些人行色匆匆,我甚至連和他們見面說話的機會都沒有。多數人都是來求功德,我很少看到他們前來尋求斷惡之道。他們急於得到功德,卻不知該將它擺在哪裡,猶如想為髒布染色,卻不先清洗它一樣。 雖然比丘們如此直言不諱,但對多數人而言,卻不知如何將
Thumbnail
現在,人們四處求功德 ,似乎總是會於往返的路程間在巴蓬寺短暫逗留。有些人行色匆匆,我甚至連和他們見面說話的機會都沒有。多數人都是來求功德,我很少看到他們前來尋求斷惡之道。他們急於得到功德,卻不知該將它擺在哪裡,猶如想為髒布染色,卻不先清洗它一樣。 雖然比丘們如此直言不諱,但對多數人而言,卻不知如何將
Thumbnail
當你對別人起恭敬心,要別人能接受,那就要保持當下不起分別心。要知道,當你對別人起恭敬心時,有時並不是別人不接受你的恭敬,而是可能當下他很忙,心中正好在想事情,慢一點回答,或者他接受的態度表現動作粗略一點,你就馬上起分別心,以為別人沒有接受你的恭敬。
Thumbnail
當你對別人起恭敬心,要別人能接受,那就要保持當下不起分別心。要知道,當你對別人起恭敬心時,有時並不是別人不接受你的恭敬,而是可能當下他很忙,心中正好在想事情,慢一點回答,或者他接受的態度表現動作粗略一點,你就馬上起分別心,以為別人沒有接受你的恭敬。
Thumbnail
懺公曾說:以前他們要回俗家,都怕被外面的人看到,要等到黃昏才敢入門,隔天大清早就又出門了,為什麽要這樣?因為我們不是佛教國家,你說要回去鼓勵老菩薩,別人看到也會講話。我們為了不要讓人家造業,毀謗三寶,所以儘量避免回俗家。 可是現在的出家人就不是了,只要說到要回俗家就很要緊,完全不顧背後的人毀謗譏嫌。
Thumbnail
懺公曾說:以前他們要回俗家,都怕被外面的人看到,要等到黃昏才敢入門,隔天大清早就又出門了,為什麽要這樣?因為我們不是佛教國家,你說要回去鼓勵老菩薩,別人看到也會講話。我們為了不要讓人家造業,毀謗三寶,所以儘量避免回俗家。 可是現在的出家人就不是了,只要說到要回俗家就很要緊,完全不顧背後的人毀謗譏嫌。
Thumbnail
修行,就像在過濾,如水過濾就清潔了。這個意思就是懺悔清淨,但不可以變成習慣,經常出來向大眾懺悔,這樣不只侵佔大眾時間,自己也沒有辦法改進。有時,有事情遲到,那還說得過去,若時常遲到,時常在那裡懺悔,習氣串成,就不是真正懺悔。譬如一塊布,你把東西弄翻了沾到水,拿起來曬乾了,若第二次又沾水,拿起來還會乾
Thumbnail
修行,就像在過濾,如水過濾就清潔了。這個意思就是懺悔清淨,但不可以變成習慣,經常出來向大眾懺悔,這樣不只侵佔大眾時間,自己也沒有辦法改進。有時,有事情遲到,那還說得過去,若時常遲到,時常在那裡懺悔,習氣串成,就不是真正懺悔。譬如一塊布,你把東西弄翻了沾到水,拿起來曬乾了,若第二次又沾水,拿起來還會乾
Thumbnail
世俗人追求的,譬如所謂的「傳」宗接代,追求的皆是男女之相,有相即是虛妄,有相即有滅。用心即無滅,用相即有滅,要了解啊!我們在修的過程中,如誦經、看經、念咒,就是圓修、圓融。如處世、接物、待人,與修行皆有連帶關係,若無連帶關係,即偏於一邊。所以,修行主要是要斷自己的習氣,習氣若不斷,是非常可怕的。
Thumbnail
世俗人追求的,譬如所謂的「傳」宗接代,追求的皆是男女之相,有相即是虛妄,有相即有滅。用心即無滅,用相即有滅,要了解啊!我們在修的過程中,如誦經、看經、念咒,就是圓修、圓融。如處世、接物、待人,與修行皆有連帶關係,若無連帶關係,即偏於一邊。所以,修行主要是要斷自己的習氣,習氣若不斷,是非常可怕的。
Thumbnail
假若你念佛,就是一心要求往生,當你的色身有病時,就不必再回向色身康健了。這怎麼說呢?因為當你一心念佛,求往生時,而你陽壽未盡,一樣可以恢復健康的,根本不需要再另外回向。你念佛,就是要求往生,信願具足的,絕對要往生,而且你有這個決心,即刻往生,這就是最殊勝了。
Thumbnail
假若你念佛,就是一心要求往生,當你的色身有病時,就不必再回向色身康健了。這怎麼說呢?因為當你一心念佛,求往生時,而你陽壽未盡,一樣可以恢復健康的,根本不需要再另外回向。你念佛,就是要求往生,信願具足的,絕對要往生,而且你有這個決心,即刻往生,這就是最殊勝了。
Thumbnail
以下文章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這幾天遇到一些事情,心裡想當作是對自己的提醒。這幾日聽到一些商號老闆捐款給住家附近的佛堂,要莊嚴佛像,可是那邊的居士勸他們唸佛,他們卻始終推三阻四。他們的理由是,捐款建造地藏像,常常都覺得事業做得很順利,所以很樂意捐獻。
Thumbnail
以下文章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這幾天遇到一些事情,心裡想當作是對自己的提醒。這幾日聽到一些商號老闆捐款給住家附近的佛堂,要莊嚴佛像,可是那邊的居士勸他們唸佛,他們卻始終推三阻四。他們的理由是,捐款建造地藏像,常常都覺得事業做得很順利,所以很樂意捐獻。
Thumbnail
法鼓山的理念 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一念清淨,一念見淨土;念念清淨,處處淨土。
Thumbnail
法鼓山的理念 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一念清淨,一念見淨土;念念清淨,處處淨土。
Thumbnail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Thumbnail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 《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