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工作的世界》下:在失去工作重心後,該怎麼找到生活的意義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raw-image

開始之前,請大家先問自己一句話:「如果我們在一個沒工作但有基本收入的世界,你會感覺怎麼樣?」

我想搞不好第一直覺是開心,可以離開壓榨人的公司、遠離討厭的同事,盡情旅遊看遍整個世界,或是天天追劇追到爽,短期也許如此,然而時間一年兩年過去,都是沒工作的狀態,人類究竟會變成什麼樣呢?

書裡面提到一個很有趣的研究案:在1930年代,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觀察一個長期失業、集體領失業補助的小鎮居民,研究員發現,這些居民出現以下特質:

  • 對外界日漸冷漠
  • 失去生活的方向感
  • 對他人的惡意逐漸高漲
  • 退出政黨
  • 停止參加文化活動及運動類俱樂部


raw-image

如果你感到疑惑,也許你未曾長期失業過吧,我年輕時最久失業三個月,老實說不算長,卻已感到非常難熬,除去生活費的因素,總感覺自己沒能力沒價值、矮人一截、不敢出去見朋友怕被問、生活毫無重心等等,為什麼會這樣呢?作者表示,因為人們將工作視為證明人生價值的唯一方法,節錄書中一段觀察到的現象:


工作不僅是收入來源,更是我們人生意義、目的和方向。


這樣重視工作的人們在面臨工作總額大幅減少時,等同人生失去意義與方向,並導致社會疏離、互相攻擊,當然、比起人生失去意義,這時候我們更多關心的是:「沒有收入,該怎麼辦?」


raw-image
raw-image

即不管有沒有工作,所有人都有一份基本收入,而那些錢是由少數有薪工作的人所出;目前已有肯亞、美國兩地實施這個試驗,然而這個試驗卻受到許多人的攻擊,因為攻擊者認為這樣從工作產生的人生意義也沒有了。


raw-image
raw-image

作者認為,在未來「工作總量減少」的世界裡,需要的是「有條件」的基本收入,有薪水的貢獻稅金、沒薪水的貢獻能力(比如當各種志工),極度簡單來說,就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大家一起為社會盡心力。

raw-image

老實說我個人覺得這也算是一種「公務員」型態吧,只是可能不會這麼硬性要求工作內容,如果身處在這樣的社會,的確可以透過各種「志工」活動維持著人生的意義感,藉由付出而感到滿足,聽起來似乎是個美好的世界,但我們都知道,若真要將「勞動收入」轉型成「保障收入」,不知要花上多久的時間以及面對多少抗爭。


作者在這章節用了不少篇幅,從古今學者對工作意義的見解、工作對人的影響、甚至是制定休閒政策與帶領人民探索意義的政府,呈現他對未來世界的期待與遙望,真的會不會變成這樣的世界沒人知道,不過針對「人生的意義」這部分,我自己倒是有些想法跟大家分享:



「意義」究竟是什麼?


是代表自己的價值還是活在世上的原因?也許兩者都是吧,之前常聽到一種說法:「像我這樣沒能力沒價值的人,活在世上還有什麼意義?」


raw-image


其實追根究柢,整體人類不過就是求存,為了繁衍求存而不斷互相幫助得以發展,我認為人類擁有「利他」的本能,我們現在工作雖說是為了維生,但這工作也是建立在「需求」、「供給」的利他循環中

如同馬斯洛的需求理論,等脫離了「維生」層面後,人們便朝向實現自我價值的最終目標邁進,有趣的是,通常這自我價值很大部分會在「付出」、「利他」的時候實現。

也就是說,只要試著付出與利他,我們便能從外界的回饋中提升自我價值感。


raw-image


記得自從看完人類大歷史後,我便有個想法,每個人和人類整體之間的關係,就像是細胞與個體生物之間的關係一樣,分工合作、排除掉老廢細胞、攻擊惡質細胞、處理不好也有發炎反應,但不管細胞如何增減,都是朝向潛意識的共同目標邁進,也就是:「繁衍與拓展」。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利他」就是必須的,也難怪我們容易從中找到價值感,從奠基於利他之上的工作中獲得成就感也是同樣道理,都是因為付出所以得到正回饋的迴圈,因為那本來就很符合我們的「原廠設定」。

想了解這個原廠設定可以看這篇:


可那又怎麼樣呢?

我想如果知道這件事,當我們哪天真的被迫有基本收入卻失業的時候,即便無法在從工作中獲得價值感,我們也一樣能用其他形式的付出、往利他的方向邁進,獲得個體價值感。

raw-image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按個愛心讓我知道哦^_^

購書連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陳沛孺的沙龍
145會員
57內容數
用手繪漫畫型態分享知識心得,每次只講一本書的其中一章節,挑起你對書籍的興趣,一三五更新,和我一起踏入書中世界吧!
陳沛孺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12/09
自從FB更名為Meta之後,越來越多人認識元宇宙,進而認識區塊鏈、比特幣、NFT等,但願意深入研究的人們相比之下仍是少數,多的是因為看到好多人因虛擬貨幣翻身致富,於是好奇想透過買幣、炒作、玩遊戲來賺錢的投機者,只是在不清楚市場與背後機制就貿然闖入,自然可能會被當成「韭菜」來收割,或是遇上詐騙
Thumbnail
2021/12/09
自從FB更名為Meta之後,越來越多人認識元宇宙,進而認識區塊鏈、比特幣、NFT等,但願意深入研究的人們相比之下仍是少數,多的是因為看到好多人因虛擬貨幣翻身致富,於是好奇想透過買幣、炒作、玩遊戲來賺錢的投機者,只是在不清楚市場與背後機制就貿然闖入,自然可能會被當成「韭菜」來收割,或是遇上詐騙
Thumbnail
2021/12/09
創作者經濟、斜槓等概念興起,越來越多人希望能用興趣來變現過喜歡的生活,因此大家希望在社群媒體上創造聲量,才能吸引人流、進而獲取金流,但目前平台上吸睛的話題早已被講爛、晚期進入者也難以超越前人聲量,加上抄襲、社群媒體演算法影響能見度、創作被抽成種種已是目前常態,感覺變現之路越來越窄,而此時出現了NFT
Thumbnail
2021/12/09
創作者經濟、斜槓等概念興起,越來越多人希望能用興趣來變現過喜歡的生活,因此大家希望在社群媒體上創造聲量,才能吸引人流、進而獲取金流,但目前平台上吸睛的話題早已被講爛、晚期進入者也難以超越前人聲量,加上抄襲、社群媒體演算法影響能見度、創作被抽成種種已是目前常態,感覺變現之路越來越窄,而此時出現了NFT
Thumbnail
2021/11/04
在商業世界中,這是一本人人都需要試著理解的書,怎麼說呢?​ 商業世界是以物易物、以技能換金錢、以oo換xx,總之就是有給有得、交換才能過活的概念,但世界很複雜,並不是給多少就獲得多少,可能給了100只獲得50、20、甚至是負的都有可能... 遊戲規則是什麼呢?我們每個人生活中有許多目標,每個目
Thumbnail
2021/11/04
在商業世界中,這是一本人人都需要試著理解的書,怎麼說呢?​ 商業世界是以物易物、以技能換金錢、以oo換xx,總之就是有給有得、交換才能過活的概念,但世界很複雜,並不是給多少就獲得多少,可能給了100只獲得50、20、甚至是負的都有可能... 遊戲規則是什麼呢?我們每個人生活中有許多目標,每個目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好像失業這個話題已經不算冷門了,我們都習慣了去就業,都習慣了在某一個公司打工,安心的領著固定薪水,不會有意外,不會有更多的煩惱和挑戰,我們都喜歡那種穩定,從某種意義上來説,這讓生活變得簡單。 而我們可能從未想過,這麽簡單穩定的狀態,也會有失去的那一天。 曾經唾手可得的東西,這一天也成為了奢侈品。
Thumbnail
好像失業這個話題已經不算冷門了,我們都習慣了去就業,都習慣了在某一個公司打工,安心的領著固定薪水,不會有意外,不會有更多的煩惱和挑戰,我們都喜歡那種穩定,從某種意義上來説,這讓生活變得簡單。 而我們可能從未想過,這麽簡單穩定的狀態,也會有失去的那一天。 曾經唾手可得的東西,這一天也成為了奢侈品。
Thumbnail
★為什麼要工作?意義在哪裡? ●「浪擲大半輩子的時間來謀生,沒有比這更無腦的事情了。」美國詩人梭羅、公民不服從的信徒,在其知名講稿〈沒有原則的生活〉(Life without Principle)中,為想要奉行道德生活的人擬訂了一系列準則,其中不包含為了賺錢而工作,度過時間應有更明智的方式。 從人們
Thumbnail
★為什麼要工作?意義在哪裡? ●「浪擲大半輩子的時間來謀生,沒有比這更無腦的事情了。」美國詩人梭羅、公民不服從的信徒,在其知名講稿〈沒有原則的生活〉(Life without Principle)中,為想要奉行道德生活的人擬訂了一系列準則,其中不包含為了賺錢而工作,度過時間應有更明智的方式。 從人們
Thumbnail
大部分人都沒有目標,如果一下子沒了工作他們真的會慌了手腳,而且你發現他們會說的通常不是沒錢了,而是不工作好無聊,嘴上說不想被工作綁住,但沒有工作綁住時你又好希望被綁,就是這麼的病態循環,這時候你就知道真正讓人們持續工作的真正原因,居然不是絕對的金錢問題,更多的是打發時間。
Thumbnail
大部分人都沒有目標,如果一下子沒了工作他們真的會慌了手腳,而且你發現他們會說的通常不是沒錢了,而是不工作好無聊,嘴上說不想被工作綁住,但沒有工作綁住時你又好希望被綁,就是這麼的病態循環,這時候你就知道真正讓人們持續工作的真正原因,居然不是絕對的金錢問題,更多的是打發時間。
Thumbnail
「白吃白喝的社會,誰還願意工作?」 每次回到有人在家,我都會去翻翻空屋筆記後面的留言,很久沒收到質疑聲了。 如果不用工作,不用賺錢就有辦法活下去,如果每個人都這樣,一個白吃白喝的社會,誰還願意工作? 嗯....我啊。 為什麼要做這些不會賺錢的事? 因為很有趣啊。 這個問題可能更需要被討論吧。 畢竟
Thumbnail
「白吃白喝的社會,誰還願意工作?」 每次回到有人在家,我都會去翻翻空屋筆記後面的留言,很久沒收到質疑聲了。 如果不用工作,不用賺錢就有辦法活下去,如果每個人都這樣,一個白吃白喝的社會,誰還願意工作? 嗯....我啊。 為什麼要做這些不會賺錢的事? 因為很有趣啊。 這個問題可能更需要被討論吧。 畢竟
Thumbnail
從為生存而工作轉變為為價值而工作,思考必須被啟發,人類被困在為生存而工作年代久遠,而透過工作來定義人的存在價值的思想深植人心,要改變這樣的思維,需要重新教育,應該是由人來定義工作的價值。
Thumbnail
從為生存而工作轉變為為價值而工作,思考必須被啟發,人類被困在為生存而工作年代久遠,而透過工作來定義人的存在價值的思想深植人心,要改變這樣的思維,需要重新教育,應該是由人來定義工作的價值。
Thumbnail
幽默大師林語堂先生說:「每個人都想成為另外一個人,只要那個人不是現在的自己。」如果你也是這樣想,那麼你的困擾,應該不在於你現在的工作。
Thumbnail
幽默大師林語堂先生說:「每個人都想成為另外一個人,只要那個人不是現在的自己。」如果你也是這樣想,那麼你的困擾,應該不在於你現在的工作。
Thumbnail
我們的人類已經習慣於用金錢去交換所需要的生活用品,透過可有可無的工作去進行交換,鮮少人去思考工作的必要性,人類被根深蒂固的傳達要工作才有飯吃,而沒有人再去思考為什麼不直接去取得食物就好?非要透過繁複的工作,層層複雜的交換機制,讓人類活在這樣的無線迴圈之中。
Thumbnail
我們的人類已經習慣於用金錢去交換所需要的生活用品,透過可有可無的工作去進行交換,鮮少人去思考工作的必要性,人類被根深蒂固的傳達要工作才有飯吃,而沒有人再去思考為什麼不直接去取得食物就好?非要透過繁複的工作,層層複雜的交換機制,讓人類活在這樣的無線迴圈之中。
Thumbnail
開始之前,請大家先問自己一句話:「如果我們在一個沒工作但有基本收入的世界,你會感覺怎麼樣?」 我想搞不好第一直覺是開心,可以離開壓榨人的公司、遠離討厭的同事,盡情旅遊看遍整個世界,或是天天追劇追到爽,短期也許如此,然而時間一年兩年過去,都是沒工作的狀態,人類究竟會變成什麼樣呢?
Thumbnail
開始之前,請大家先問自己一句話:「如果我們在一個沒工作但有基本收入的世界,你會感覺怎麼樣?」 我想搞不好第一直覺是開心,可以離開壓榨人的公司、遠離討厭的同事,盡情旅遊看遍整個世界,或是天天追劇追到爽,短期也許如此,然而時間一年兩年過去,都是沒工作的狀態,人類究竟會變成什麼樣呢?
Thumbnail
你是否有過「人生的意義何在」、「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這一生就這樣了嗎」這些疑問嗎? 本書「拿掉工作後,你的人生還剩下什麼?」或許可以提供一些方向!
Thumbnail
你是否有過「人生的意義何在」、「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這一生就這樣了嗎」這些疑問嗎? 本書「拿掉工作後,你的人生還剩下什麼?」或許可以提供一些方向!
Thumbnail
生存重要,但沒有了被社會所需要的感受,似乎也行屍走肉。我們為什麼要工作?談談「被需要感」和「喜歡的力量」。 〔本篇原討論出自職場丼友:侯智薰〕
Thumbnail
生存重要,但沒有了被社會所需要的感受,似乎也行屍走肉。我們為什麼要工作?談談「被需要感」和「喜歡的力量」。 〔本篇原討論出自職場丼友:侯智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