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讓行動輕而易舉!
嘗試找到改變的最佳計畫,往往會讓人綁手綁腳。我們太執著於想出最棒的做法,到頭來根本沒有著手去做。如同伏爾泰寫過的:「至善者,善之敵。」
這種狀況稱為「啟動與行動之間的差異」。
想要精通一項習慣,關鍵是由重複開始,而非完美。這就是行為改變第三法則的第一個重點:開始重複實行就對了。每次重複一個行為,你就活化了跟那個習慣有關的神經迴路。
習慣的養成取決於頻率,而非時間
最常聽到一個問題是:「要花多久才能建立一項新習慣?」但真正應該要問的是:「要花多少次才能建立一項新習慣?」從需要花費心力到變成不假思索的行為,所有習慣都遵循類似的軌道---「自動化」過程。如下圖「習慣線」所示。
在A點時,執行一項習慣需要耗用大量心力與專注,幾次重複後-B點,就變得比較簡單,但還是需要一些注意力。等到執行的次數足夠了-C點,習慣變得比較自動化,已越過「習慣線」這個門檻。
研究人員追蹤「每天散步十分鐘」的人們,此習慣的自動化程度,透露了行為改變的真相:習慣的養成取決於頻率,而非時間。
因此,你目前的習慣就算沒有經過數千次重複,也有數百次才被內化,而新習慣也需要同樣程度的頻率。要養成一項習慣就必須去實踐。
第12章 最小努力原則
核心概念就是:創造出一個讓正確的事情盡可能輕而易舉的環境。
紐約客一篇名為「隨時精進」的文章中,詹姆斯索羅維基寫著:「日本公司強調所謂精實生產,不懈地的生產過程中移除各種浪費,包括重新設計工作空間。結果就是,日本工廠比美國的更有效率,日本製的產品也比美國製的更可靠。1979年,美國工人組好一部電視機的時間是日本工人的三倍。」
作者稱此為「減法的加乘效用」:當日本公司找出生產過程中每一個小阻力並消除之,就減少了浪費的精力,顧客數量與收入就增加了。
以作者詹姆斯為例,只要情況允許,他都會把手機留在另一個房間直到午餐時間。這樣的阻力剛好夠大,讓他不會沒來由地走去另一個房間拿手機。結果就是:每天早上詹姆斯都有三到四個小時可以不受干擾地工作。
無論是以個人、父母、教練或領導者的身分進行行為改變,我們都應該問自己:「如何設計一個讓做正確的事變得容易的世界?」請重新設計你的生活, 讓最重要的事做起來最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