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es Clear 告訴我們,養成習慣總有四個核心的關鍵:
關於減肥這一件事來說,
為什麼「減肥藥」會比「運動、飲食控制」更來得有吸引力呢?
因為它很「輕鬆」,就讓我們達到健身的效果。
這告訴我們,一件事情如果愈輕鬆,我們就愈有可能去做它,而且做得長久。
馬雲說: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醒來走原路。
我們常常想得很多,卻「做」的很少。
當我們想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會開始計劃、策劃和學習,來「醞釀」自己的決心;
當然這很棒,但是但是它們不會產生結果。
只有「行動」,這個想法才會變成現實。
如果我為寫文章而羅列出了二十個想法,那是醞釀。
如果我真的坐下來開始寫文章,那叫行動。
而行動,才能讓你真正的建立習慣。
如果你想掌握一種習慣,關鍵是從重複開始,無須力求完美。你不必描畫出新習慣的每一個特徵。你只需要不斷練習。這是第三定律的第一條要點:你需要關注的是次數。
習慣的形成是一種行為通過重複變得越來越自動化的過程。
你重複活動得越多,你的大腦結構變化得也就越多,從而能更高效地進行那項活動。
習慣需要的能量越少,它發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你早上起床的時候,你會不自覺的去浴室刷牙,因為牙刷和牙膏就放在浴室裡。
你只需走進浴室,把牙膏擠出到牙刷上,就能刷牙。
假如你早上到浴室的時候,發現沒有牙刷、牙膏,你當天可能就不刷牙了,
因為還要出門去買,太費力了。
因此,你可以檢視看看你自己生活大部分時間的行為,你會發現它們都簡單易行,不需要有多大激勵。
只有簡單易行,你才會每天執行。
你面對的阻力越小,你才會常常做、做得長久。
從意義上來說,你真正想要的是習慣帶來的結果。
你不是真正想要刷牙,而是你想要一個健康潔白的牙齒。
你不是真正想要健身,而是你想要擁有滿意的身材。
你不是真正想學英文,而是你想要擁有流利的英文。
結果,才是我們想要的,而過程,是必須而為的過程。
因此,我們需要做的事,讓這個過程「阻力愈小愈好」。
只有這樣才能讓你即使不喜歡它,也會堅持做。如果你能讓好習慣簡便易行,你就越有可能堅持下去。
與其勞神費力地克服生活中的阻力,不如設法減小阻力。
在決定培養新習慣的時候,最好選擇一個已經和你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地方。
當你想要養成的習慣與你的生活節奏合拍時,它們更容易形成。
例如,你下班回家的路上,健身房剛好順路,你就更有可能會進去健身房;相反的,如果你需要特地繞路去健身房,你就可能會懶得去。
所以想辦法讓「習慣」跟你的日常生活相關,讓「環境」融入你的生活,你就愈有可能養成習慣。
例如,在決定從哪裡開始培養一個新習慣時,最好選擇一個已經與你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地方。當你想要養成的習慣與你的生活節奏合拍時,它們更容易形成。
為了減少阻力,「設定環境」是一件非常有用的策略。
舉例來說,我早上起床的時候,進到浴室的時候,牙刷已經擠好牙膏,我就更有可能會刷牙。
先把環境預先設定好,讓你執行的時候非常順暢不費力,你就自然而然會去做它。
再舉一個例子,當你想要早上起來跑步,
你前一個晚上,先就跑步鞋、水瓶、毛巾都事先準備好,
你隔天起來,就更有可能會去跑步。
「環境設定」,是為了讓你執行的阻力愈小,你就越有可能去執行它。
人類行為遵循最省力法則。我們天然地傾向於付出最少工作量的選擇。
因此,創造一個環境,儘可能讓人們便於做正確的事。
降低與良好行為相關的阻力。阻力小,習慣就容易養成。
增加與不良行為相關的阻力。阻力大,習慣就難以養成。
預備好你的環境,使未來的行動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