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第22話|刑罰的種類有哪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前言

在本次刑法總則的介紹,要談到的是「犯罪」主要招致的法律效果—「刑罰」。而刑罰在分類上,可分為生命刑(生命被剝奪,如死刑)、自由刑(人身自由被限制,如無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即罰金刑(財產被剝奪,如罰金)。而當法院作出被告的有罪判決時,在判決中的「主文欄」就會將「所犯的罪名」及「所處的刑罰」寫在裡頭,例如「被告犯XX罪,處有期徒刑陸月,如易科罰金,以新臺幣壹千元折算壹日。」意思就是被告犯了某個罪名,被處的刑罰為期間為6個月的有期徒刑,而在短期自由刑(6個月以下的有期徒刑或拘役)可以罰金或社會勞動來作為替代措施。但須注意的是,當法院所下的主文有易科罰金時,是否准予易科罰金的權限在於執行檢察官,檢察官會視其被告的犯罪狀況來作決定。

壹、主刑與從刑

依目前的法律規定,刑罰分為「主刑」與「從刑」(刑法第32條)。
主刑有五種:死刑、無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罰金;從刑則僅剩下「褫奪公權」一種(刑法第33、36條),從前被分類在從刑的「沒收」、「追徵、追繳或抵償」已被重新定性為刑罰以及保安處分以外之「獨立的特殊法律效果」。
至於所謂「保安處分」,雖說也是因犯罪而生的法律效果,但理論上並非屬於刑罰,而是用以充當社會保安措施之法律手段,包括感化教育(刑法第86條)、監護(刑法第87條)、禁戒(刑法第88、89條)、強制工作(刑法第90條)、強制治療(刑法第91條)、保護管束(刑法第92~94條)、驅逐出境(刑法第95條)等七種處分。

貳、死刑與無期徒刑

「死刑」,就是將犯罪者處死的刑罰。雖然許多人權團體許多年來一直試圖推動廢除死刑,聯合國大會也於2007、2008兩年通過決議呼籲全球廢止死刑,歐盟的官方立場很明確為廢除死刑(成為歐盟會員國必須廢除死刑),不過台灣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廢除死刑。
「無期徒刑」簡單來說就是終身監禁,關在監獄裡一輩子都不可以出來。不過,由於刑法第77條假釋之規定,受無期徒刑宣告之犯人在執行25年之後,就可以向獄方申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674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掘想法學教室-刑法篇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405會員
261內容數
民法是萬法之母,人從出生到死亡,每天一睜開眼睛,處處都用得到民法!學會正確的認識民法、使用民法,在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做好事前規劃,培養法律風險預測的能力,那就跟著我們一起學習,我們將毫無保留的將所有相關知識都交給你!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法律新幹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延續上一回我們介紹的「犯罪行為階段與預備犯」,在「結果犯」的犯罪類型中,刑法的處罰以發生犯罪結果為其要點,若是犯罪結果沒有發生,則會產生「未遂犯」的問題。而關於「未遂犯」以法律有特別規定時,才會處罰(刑法第25條第2項規定),例如在法條中有「前項之未遂犯罰之」的字樣時,得按既遂犯之刑減輕之(預
在前面我們介紹過的犯罪檢驗流程中,在成立犯罪上必須經過客觀、主觀不法構成要件、違反且有責的情形下,始成立犯罪。在客觀不法構成要件中,是在檢驗「行為」、「結果」與其間的「因果關係」是否符合刑法分則中各罪的法條描述。而在「結果」有無發生,對於結果犯(相對觀念為「行為犯」,即一行為就犯罪,不需有一定
在之前我們已經將犯罪檢驗流程介紹完畢了,但「過失犯」有別於故意犯,有其自己的特性。所以我們在基本的檢驗流程介紹完之後,再回過頭來將過失犯的部分說明一下。先前已提到,在犯罪的主觀不法構成要件有分為「故意」與「過失」二種,而在結果犯類型的犯罪中,如果犯罪結果並未發生、且行為人主觀上亦無故意,此種「
一般人對於共犯的概念約略是將與犯罪行為有關的人(多數人犯罪),都算進共犯的概念中。但在刑法的理論中,對於共犯的概念是有其區分的,在第一層次中,區分為「正犯」與「共犯」。而在第二層次中,「正犯」再向下區分為「間接正犯」、「正犯後的正犯」、「共同正犯」等;而「共犯」則向下區分為「幫助犯」及「教唆犯
刑法上的錯誤,就是指「客觀情狀與主觀想像的不一致」。其實錯誤的種類有很多種,除了之前提過的「事實面錯誤」和「法律面錯誤」之分類外,事實面錯誤又可進一步區分為:發生在構成要件上的「構成要件錯誤」,和發生在阻卻違法事由的「容許構成要件錯誤」;再者,依照行為人想像之不同,又有一般跟反面錯誤之別。
所謂「罪責」,是指一個人可以被譴責的能力,由於每個人對於辨別是非的能力與控制自我的能力都不同,所以若當一個人在辨別是非及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時,就可以減輕或免除其刑責。而罪責層次可區分為「責任能力」、「不法意識」與「期待可能性」三個部分,不過既然都是因為無法期待行為人遵守行為規範,那麼其實基本概念
延續上一回我們介紹的「犯罪行為階段與預備犯」,在「結果犯」的犯罪類型中,刑法的處罰以發生犯罪結果為其要點,若是犯罪結果沒有發生,則會產生「未遂犯」的問題。而關於「未遂犯」以法律有特別規定時,才會處罰(刑法第25條第2項規定),例如在法條中有「前項之未遂犯罰之」的字樣時,得按既遂犯之刑減輕之(預
在前面我們介紹過的犯罪檢驗流程中,在成立犯罪上必須經過客觀、主觀不法構成要件、違反且有責的情形下,始成立犯罪。在客觀不法構成要件中,是在檢驗「行為」、「結果」與其間的「因果關係」是否符合刑法分則中各罪的法條描述。而在「結果」有無發生,對於結果犯(相對觀念為「行為犯」,即一行為就犯罪,不需有一定
在之前我們已經將犯罪檢驗流程介紹完畢了,但「過失犯」有別於故意犯,有其自己的特性。所以我們在基本的檢驗流程介紹完之後,再回過頭來將過失犯的部分說明一下。先前已提到,在犯罪的主觀不法構成要件有分為「故意」與「過失」二種,而在結果犯類型的犯罪中,如果犯罪結果並未發生、且行為人主觀上亦無故意,此種「
一般人對於共犯的概念約略是將與犯罪行為有關的人(多數人犯罪),都算進共犯的概念中。但在刑法的理論中,對於共犯的概念是有其區分的,在第一層次中,區分為「正犯」與「共犯」。而在第二層次中,「正犯」再向下區分為「間接正犯」、「正犯後的正犯」、「共同正犯」等;而「共犯」則向下區分為「幫助犯」及「教唆犯
刑法上的錯誤,就是指「客觀情狀與主觀想像的不一致」。其實錯誤的種類有很多種,除了之前提過的「事實面錯誤」和「法律面錯誤」之分類外,事實面錯誤又可進一步區分為:發生在構成要件上的「構成要件錯誤」,和發生在阻卻違法事由的「容許構成要件錯誤」;再者,依照行為人想像之不同,又有一般跟反面錯誤之別。
所謂「罪責」,是指一個人可以被譴責的能力,由於每個人對於辨別是非的能力與控制自我的能力都不同,所以若當一個人在辨別是非及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時,就可以減輕或免除其刑責。而罪責層次可區分為「責任能力」、「不法意識」與「期待可能性」三個部分,不過既然都是因為無法期待行為人遵守行為規範,那麼其實基本概念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刑法隨堂P2, 刑法之功能與罪行法定。 (一)刑法重要的目的是為了保護法益(重要的社會生活利益),而非補償被害人。 (二)罪行法定原則是刑法之根本: 1.刑法第一條開宗明義:「行為之處罰,以行為時之法律有明文規定者為限。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亦同。」 2.構成要件與法律效果皆要明確。 (
Thumbnail
道德的最低底線,就是不管這人適不適合留待社會都一率給我活著,這樣嗎。
所謂簡易判決處刑,是指不經過通常或簡式審判程序,而適用簡易程序判決處刑的程序,原則上不開庭。簡易判決處刑所科之刑以宣告緩刑、得易科罰金或得易服社會勞動之有期徒刑及拘役或罰金為限。
Thumbnail
今天聯合報A2版,刊登以「大法官廢死表忠」作標題的社論。作者閱讀整篇內容,願純粹從「法」的角度,針對死刑釋憲問題,表達個人觀點。
Thumbnail
憲法法庭23日死刑釋憲案言詞辯論,半數認為符合應報並罪有應得,憲法追求所有人的正義,應合憲,半數學者認侵犯人性尊嚴、剝奪生命權而違憲。 顏厥安:刑罰論須引進分配正義觀點,在個人責任外考量社會責任,那就不可能有死刑。因國家不能對社會也要承擔起部分責任的犯人施以終極刑罰,這是民主國家政治權力的起碼界線。
Thumbnail
法律究竟能不能規定無期徒刑受刑人不許假釋,使其成為「終身」監禁,這個問題值得深入探討。
關於死刑犯有沒有必要廢死? 到底台灣要怎麼對待犯下重罪之人? 台灣目前關押在看守有37名死囚聲請釋憲,主張死刑侵害生存權、人性尊嚴、比例原則等憲法原則,要求宣告違憲,歷經多年、多屆大法官討論,今年大法官拍板決定受理,1月25日宣布將於4月23日召開言詞辯論。 死刑有無違憲? 因為今天新聞報導立
Thumbnail
刑事附帶民事求償是刑事訴訟中的重要環節,旨在保護刑事被害人的權益,允許他們在刑事訴訟中提出民事賠償請求。此程序需在刑事起訴後至第二審辯論終結前提起,無需繳納裁判費。常見於如車禍案件,幫助受害者透過法律途徑獲得賠償。
古往今來,人們對於如何懲治犯罪者提出了不同見解,由比衍生出不同的刑罰制度。由單純的毀滅肉體去到囚禁靈魂。人類文明走過了上千年,才形成如今我們所見的刑罰制度。由野蠻變得文明,有單純的懲罰罪犯變成對其乎以改造。但難道這就是刑罰制度演化的終結嗎?顯然不是,這裏就是好幾個我對當今刑罰制度改革的建議,來使我們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刑法隨堂P2, 刑法之功能與罪行法定。 (一)刑法重要的目的是為了保護法益(重要的社會生活利益),而非補償被害人。 (二)罪行法定原則是刑法之根本: 1.刑法第一條開宗明義:「行為之處罰,以行為時之法律有明文規定者為限。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亦同。」 2.構成要件與法律效果皆要明確。 (
Thumbnail
道德的最低底線,就是不管這人適不適合留待社會都一率給我活著,這樣嗎。
所謂簡易判決處刑,是指不經過通常或簡式審判程序,而適用簡易程序判決處刑的程序,原則上不開庭。簡易判決處刑所科之刑以宣告緩刑、得易科罰金或得易服社會勞動之有期徒刑及拘役或罰金為限。
Thumbnail
今天聯合報A2版,刊登以「大法官廢死表忠」作標題的社論。作者閱讀整篇內容,願純粹從「法」的角度,針對死刑釋憲問題,表達個人觀點。
Thumbnail
憲法法庭23日死刑釋憲案言詞辯論,半數認為符合應報並罪有應得,憲法追求所有人的正義,應合憲,半數學者認侵犯人性尊嚴、剝奪生命權而違憲。 顏厥安:刑罰論須引進分配正義觀點,在個人責任外考量社會責任,那就不可能有死刑。因國家不能對社會也要承擔起部分責任的犯人施以終極刑罰,這是民主國家政治權力的起碼界線。
Thumbnail
法律究竟能不能規定無期徒刑受刑人不許假釋,使其成為「終身」監禁,這個問題值得深入探討。
關於死刑犯有沒有必要廢死? 到底台灣要怎麼對待犯下重罪之人? 台灣目前關押在看守有37名死囚聲請釋憲,主張死刑侵害生存權、人性尊嚴、比例原則等憲法原則,要求宣告違憲,歷經多年、多屆大法官討論,今年大法官拍板決定受理,1月25日宣布將於4月23日召開言詞辯論。 死刑有無違憲? 因為今天新聞報導立
Thumbnail
刑事附帶民事求償是刑事訴訟中的重要環節,旨在保護刑事被害人的權益,允許他們在刑事訴訟中提出民事賠償請求。此程序需在刑事起訴後至第二審辯論終結前提起,無需繳納裁判費。常見於如車禍案件,幫助受害者透過法律途徑獲得賠償。
古往今來,人們對於如何懲治犯罪者提出了不同見解,由比衍生出不同的刑罰制度。由單純的毀滅肉體去到囚禁靈魂。人類文明走過了上千年,才形成如今我們所見的刑罰制度。由野蠻變得文明,有單純的懲罰罪犯變成對其乎以改造。但難道這就是刑罰制度演化的終結嗎?顯然不是,這裏就是好幾個我對當今刑罰制度改革的建議,來使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