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能力的核心:適應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Photo by Brecht Denil on Unsplash

Photo by Brecht Denil on Unsplash

本來就不可能「回去」,問題只在如何往前走

我不懂!為何最近常看到有人說「回不去了」,為了顯示很重要還要連講三遍?!本來一直就只能往前走,何曾有回去這件事?或許此刻在台灣的感受比較強烈些,但這也只是疫情下變化的對比度高了些。人之所以會感嘆變化太快,主要還是因為個人的適應速度趕不上,還陷落在自己過去所建立的適應習慣罷了。

一直以來,變化其實從來沒有少過。例如:2007年第一支iPhone問世,到現在也才十幾年,改變了人們生活,社交,閱讀等等所有面向的生活。這麼大的改變,但是人們顯然適應得蠻好的,甚至樂在其中。那是因為這些變化是慢慢滲透進生活之中,是在可適應的範圍內所發生的變化,人們不會覺得失控,甚至還能覺得自己在進化中,且更有控制感,所以享受這個變化。

換言之,世界本來就是一直在改變的,而會讓我們覺得慌亂的來源,並不是改變有多快,而是我們的面對改變的適應能力,以及相對應的知覺控制感。所以,「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環境變動或許又快又難預測,我們能夠持續往前的倚靠,就是讓自己更有適應彈性。

Up-Skill vs. Re-Skill

延續前一篇對於「未來能力」的討論。既然是用「未來」對比「現在」,就表示有些現在所強調的能力在未來可能會不適用,或者目前所重視的能力的排列順序到了未來將會有所不同。在這個假設下,如果現在的能力培養策略是基於過去的成功經驗所設計的,那麼就很有可能會不適用於未來。這也是我對於目前學校教育設計的憂心來源之一。若以目前大學仍是以專業科系為主的結構來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的成分,似乎還是偏重在培養專業能力上。

但是,世界在變,市場在變,組織在變,職業的組成在變,從一而終到退休的道路已經越來越不可能。所謂的專業甚至長時間下來很可能變成一個陷阱。從生涯發展的角度來看,合理的期待恐怕得修正成:在一個人的生涯中,會有很大的機率會轉換到不同的生涯軌道上,同時也需要更多元能力的組合才能夠達成橫向的轉換。過度的強調專業顯有其侷限性,而這可能也是為何近年來會有不少關於「橫向轉移」的討論,以及橫向轉移可能需要哪些能力與如何培養的相關議題會頗為熱絡的原因。

對於橫向轉移,過去有不少人從upskill (專精技能)和reskill(轉換技能),或許也有人翻譯成技能提升與技能再造的這個對比來論述。不管翻譯為何,所謂的upskill,指的是對現有工作或專業領域中的技能之提升;而reskill,則是指對於轉換到另一個工作或專業所需要的技能的學習與提升。過去我們所受的教育或組織所提供的訓練絕大部分都比較專注於upskill的部分,因為過去以專業科系為主體的高等教育,一路從大學低年級到高年級或碩士班都是以提升專業能力為主,橫向的能力提升在比率上相對較少,而離開學校進入組織之後,更因為組織的目標導向,又更專注於upskill上了。但在過度偏重upskill的狀況下,當遭遇到大環境改變的時候,才驚覺到過去沒有同時培養reskill,但卻為時已晚。

我在另一篇文章中,也曾提到第二曲線在生涯中的重要性。也就是不只要被動的準備生涯上轉換跑道的可能性,恐怕是在生涯發展最好的時候更是要積極培養第二個取代產品的時機。所以,如果以每年來設定一個學習目標的話,恐怕在訂定一個upskill的目標之際,也要同時間設定一個reskill的目標哩。就算工作的壓力很大,至少70-30的比率也作為時間分配的基準線才是個人技能投資的良好策略。

是否需要一個更整合的框架?

以上用upskill與reskill作為一種討論的概念,其實充其量只能當作一個提醒,可以作為個人所需要的一種學習安排。但是,這個概念依然相當的籠統。正如同大學不能夠只是提供輔系、雙修、跨院學程的選項就覺得自然地完整了upskill與reskill的教育。有不少問題還需要更仔細的論述,例如:兩者之間的關係應當如何?差距要多大?是否需要某種關聯與整合性?與先前流行的斜槓論,有何不同?

更進一步來說,upskill與reskill的論述仍偏重於強調實際技能的學習與培養,作為一個能夠適應未來不確定性的終生能力,還得更深入的探究:如何使個體在整個生涯中能夠維持一種持續學習的動機?如何宏觀地的規劃不同階段學習內容的配置與整合?如何在面對與原本規劃不一致的外在變動時也能夠適切的做出調整?恐怕就無法單純由技能面的學習來看待,而需要一個更大的理念來整合其中相關的成分,也才能讓學習的內容與歷程有更完整的規劃。

高等教育政策研究中心(Centre for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Policies ,CIPES)這個機構所執行的「未來能力計畫」(Centre for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的調查研究認為,橫向轉移所需要的其實是一些能力的組合,而倘若要將這一組能力用一個概念來統合,那麼他們會稱之為:「適應力」(adaptability)。認真看文獻的話,生涯適應力之培養作為高等教育的內容,其實並非新的理念,從1980年代就一直有相關的討論,只是把這個議題與「未來關鍵能力」做整合的討論則是近年來才獲得比較專注的討論(例如,Normand & Anderson,2017

為何要是適應力?

我之所以偏向支持以適應力作為理解與整合的框架,除了主觀的偏好之外,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是針對未來的不可預測性與不可控制性作為基本出發點來設計的。所謂的「未來」,不論怎麼估算,總是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但是現在很多談未來能力的人卻似乎可以很明確的判斷哪些是重要能力,這實在非常的弔詭。人性的基礎是偏好可預測和可控制的,一旦缺乏就很容易陷落到習得無助的憂鬱狀態。所以,在感受到不確定感的威脅時,就會很想很快的抓到點東西來倚靠,但是在這種焦慮之下,反而更容易掉到偏執與偏見之中。所以,當有人斷言,未來就是需要這些這些能力時,往往會讓我反而打上一個特大的問號。

那要怎樣既能預測未來,同時又留有足夠的不可測知的彈性?對於一個理解的框架,我自己所設定的幾個基本條件是:,它必須能包含一組是針對有效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之彈性組合,而且也得要強調這些能力都不可能只在一段時間內被培養完成,更是要在「持續終生自主學習」(動機維持)、「跨生活領域範疇的統合鍛鍊」(後設認知)、及「不斷在不確定性下彈性修正」(情緒調節)的這三個原則下長期精進。從這裡看來,適應力有關的能力就不可能只在高等教育體系的受教時間內完成,那麼正規教育的目的很可能是要設計成如何讓學生準備好在離開學校之後還能夠持續精進其適應力了。確實,有些學校也已經正式的以面對這個議題來開課,例如:東京理工大學就有為博士班學生所開設的「全球競爭下發展生涯適應力」(Developing Career Adaptability for Global Competitiveness)的課程。

未來的文章中,我除了會整理討論適應力這個框架下應該包含哪些具體的能力,如何測量這些能力,以及這些能力之間可能的關聯性之外,我也會嘗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討論可能的心態(mindset)準備,這些心態準備如何有利於增進對這些能力的培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Yicheng Lin的沙龍
5會員
17內容數
不是世界變動太快,而是我們太習慣於過去適應的腳步而已。如何讓自己具備更大的適應彈性,可以更柔軟,可以更虛懷,可以更安定,也因此可以更能堅定,更能承載,更能處變。這個專題將從心理學的角度做不同的探勘。
Yicheng Li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7/28
內心的「小對話」是一種魔咒,它會以各種形式出現,例如:「你就是不行啦」、「完蛋了,又來了」、「算了,放棄吧,反正掙扎也沒有用」。這個魔咒會將你內心的故事定稿。不止是當下、將要發生的事情、甚至未來的結局,就在這條線上進展著。你越掙扎,它就越緊緊的綁住你。但要擺脫也很容易,就是掌握「心理距離」!
Thumbnail
2021/07/28
內心的「小對話」是一種魔咒,它會以各種形式出現,例如:「你就是不行啦」、「完蛋了,又來了」、「算了,放棄吧,反正掙扎也沒有用」。這個魔咒會將你內心的故事定稿。不止是當下、將要發生的事情、甚至未來的結局,就在這條線上進展著。你越掙扎,它就越緊緊的綁住你。但要擺脫也很容易,就是掌握「心理距離」!
Thumbnail
2021/07/16
對評鑑與發展中心來說,由於非常強調也必須針對可觀察的部分做客觀的評鑑,因此所有的職能都必須具備非常明確的行為定義才能夠被清楚的觀察與記錄。因此,適應力作為一個職能,其必然有一組相對應的關鍵行為。因此,在此,對於適應力的定義,主要是聚焦在其外顯的行為上。
Thumbnail
2021/07/16
對評鑑與發展中心來說,由於非常強調也必須針對可觀察的部分做客觀的評鑑,因此所有的職能都必須具備非常明確的行為定義才能夠被清楚的觀察與記錄。因此,適應力作為一個職能,其必然有一組相對應的關鍵行為。因此,在此,對於適應力的定義,主要是聚焦在其外顯的行為上。
Thumbnail
2021/07/05
未來的社會公民所需的工作關鍵能力包括:數位倫理、不確定適應力、當責與決斷、自信、衝突解決、同理心、勇敢與冒險、創造與想像、教練力、訊息整合這幾項,都和教育程度沒啥關係。更糟的是,其中,呈現負相關的,也就是受教育越多,反而越差的兩項是:促進信任與人性化。那你覺得該怎麼辦?
Thumbnail
2021/07/05
未來的社會公民所需的工作關鍵能力包括:數位倫理、不確定適應力、當責與決斷、自信、衝突解決、同理心、勇敢與冒險、創造與想像、教練力、訊息整合這幾項,都和教育程度沒啥關係。更糟的是,其中,呈現負相關的,也就是受教育越多,反而越差的兩項是:促進信任與人性化。那你覺得該怎麼辦?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如果你已經找到了自己的「本命技能」,繼續在相應的領域精耕,你終有大放異彩的機會。 如果你還沒找到自己的「本命技能」,過往的職場路也是渾渾噩噩地走過來的,那麼從現在開始,你就要認真思考、重新規劃了,為將來做好打算。
Thumbnail
如果你已經找到了自己的「本命技能」,繼續在相應的領域精耕,你終有大放異彩的機會。 如果你還沒找到自己的「本命技能」,過往的職場路也是渾渾噩噩地走過來的,那麼從現在開始,你就要認真思考、重新規劃了,為將來做好打算。
Thumbnail
有些人喜歡自己現在的狀態,那當然就不需要去刻意為了跨出舒適圈而改變。但如果是想要改變,但覺得改變很難,才遲遲沒有跨出新的一步,推薦大家可以把心態改成嘗試。
Thumbnail
有些人喜歡自己現在的狀態,那當然就不需要去刻意為了跨出舒適圈而改變。但如果是想要改變,但覺得改變很難,才遲遲沒有跨出新的一步,推薦大家可以把心態改成嘗試。
Thumbnail
心態影響了選擇,選擇左右了行動,行動產生了結果,結果又回過頭來強化了心態
Thumbnail
心態影響了選擇,選擇左右了行動,行動產生了結果,結果又回過頭來強化了心態
Thumbnail
我們常說唯一不變的就是「變」,我們的生活環境在變,我們的職場競爭狀態在變,我們的學習模式也在改變。面對這樣變化的世界,我們需要改變舊腳本、舊思維,書中提出應對變動環境的變動思維有8項能力,協助我們檢視自己的準備狀態。
Thumbnail
我們常說唯一不變的就是「變」,我們的生活環境在變,我們的職場競爭狀態在變,我們的學習模式也在改變。面對這樣變化的世界,我們需要改變舊腳本、舊思維,書中提出應對變動環境的變動思維有8項能力,協助我們檢視自己的準備狀態。
Thumbnail
未來,如何在職業發展中,能夠擁有自己的選擇權並且一直活的比較好? 今天的職業環境 都怪這個世界變化太快
Thumbnail
未來,如何在職業發展中,能夠擁有自己的選擇權並且一直活的比較好? 今天的職業環境 都怪這個世界變化太快
Thumbnail
對未來合理的期待恐怕是:在一個人的生涯中,會有很大的機率會轉換到不同的生涯軌道上,那麼過度的強調專業就有其侷限性了。 在需要更多元能力的組合才能夠達成橫向的轉換時,哪些是關鍵能力,又如何培養?而在眾多的預言中,又如何判斷何者為真?
Thumbnail
對未來合理的期待恐怕是:在一個人的生涯中,會有很大的機率會轉換到不同的生涯軌道上,那麼過度的強調專業就有其侷限性了。 在需要更多元能力的組合才能夠達成橫向的轉換時,哪些是關鍵能力,又如何培養?而在眾多的預言中,又如何判斷何者為真?
Thumbnail
上星期日到了台中靜思堂參加盧美妏老師的講座——「善用心理學,協助孩子規劃未來」,目的是要透過心理學告訴觀眾,利用溝通幫助孩子選填適合的科系,傾聽孩子的聲音,而不是擅自主張。不過其中也讓像我這樣已經經歷過志願選擇的人進行反思和對未來做更近一步的規劃。接著就來分享我的所見所聞和心得。
Thumbnail
上星期日到了台中靜思堂參加盧美妏老師的講座——「善用心理學,協助孩子規劃未來」,目的是要透過心理學告訴觀眾,利用溝通幫助孩子選填適合的科系,傾聽孩子的聲音,而不是擅自主張。不過其中也讓像我這樣已經經歷過志願選擇的人進行反思和對未來做更近一步的規劃。接著就來分享我的所見所聞和心得。
Thumbnail
新的世代面對的挑戰是「同事不是人,而是AI機器人」,需要培養什麼樣的能力和技能才可以跟上科技發展的速度。10年後,你現在的工作還在嗎?如果還在,你的能力可以勝過其他競爭者嗎?如果消失了,你又該怎麼辦?本書作者用自身專業經驗與真實案例告訴你,是時候該做點什麼!
Thumbnail
新的世代面對的挑戰是「同事不是人,而是AI機器人」,需要培養什麼樣的能力和技能才可以跟上科技發展的速度。10年後,你現在的工作還在嗎?如果還在,你的能力可以勝過其他競爭者嗎?如果消失了,你又該怎麼辦?本書作者用自身專業經驗與真實案例告訴你,是時候該做點什麼!
Thumbnail
對未來的迷惘,是我們都曾有過的經歷。也許,也 不只曾經,而是各個世代現在正面臨的挑戰。 ( ̄(工) ̄)
Thumbnail
對未來的迷惘,是我們都曾有過的經歷。也許,也 不只曾經,而是各個世代現在正面臨的挑戰。 ( ̄(工) ̄)
Thumbnail
從無形中培養出這些解決問題、應變到積極主動的能力,都是從人生歷練中所積累出來的。學習把『意外』引進生活中,因為真實的世界不可能掌握事情的所有走向,更不能掌握機會何時的到來,隨時隨地將自己準備好,而積極學習會是個關鍵能力,同時人際關係與溝通能力也是關鍵能力。
Thumbnail
從無形中培養出這些解決問題、應變到積極主動的能力,都是從人生歷練中所積累出來的。學習把『意外』引進生活中,因為真實的世界不可能掌握事情的所有走向,更不能掌握機會何時的到來,隨時隨地將自己準備好,而積極學習會是個關鍵能力,同時人際關係與溝通能力也是關鍵能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