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念集|生活中的一些連結,比如台通,或是《我的三順阿嬤》、《永生戰》和打疫苗

2021/06/2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自從近年用心生活以來,事件與事件會突然連結起來。一開始會滿驚喜的,比方說喜歡這個作家,接著下週她跟另一個我也滿喜歡的作家有了座談;喜歡的歌手們改天也合作出單曲,或許可以解釋成同溫層的概念。越發喜歡某些東西、某個領域,就會漸漸發現他們之間有連結。

唯一比較穩定收聽的Podcast——台灣通勤第一品牌

最近在樸實的居家生活中,偶爾會聽聽台灣通勤第一品牌。說來也怪,其實相對來說,我比較習慣視覺文字、畫面,對於能聽各種Podcast的人感到佩服。加上多半是利用大眾交通工具移動,在沒有抗噪耳機的情況下,又不想把音量調高怕耳朵壞掉,要清楚收聽Podcast頗有難度。所以算起來,我對Podcast的接受度蠻低的。
可能是喜歡文組直男的幹話,台通總是讓我笑嗨嗨,聽久了也漸漸發現主持人的想法、價值觀和興趣方向,和自己有部分重疊。而且神奇的是,當初發現他們開便當店,便遙想好久以前曾經在誠品《提案》裡面看過一家便當店的介紹,搜尋之下,覺得他們的臉書貼文都寫得滿有趣,而且網站視覺、便當包裝都是我喜歡的設計風格,便追蹤了(即便發文頻率蠻低)。原來我在聽他們的Podcast之前,就認識他們的便當店了。便當店位於大安區六張犁,也算在我的生活範圍,聽他們聊到附近也有種熟悉感。
以他們提到的朋友來說,呱吉、反正我很閒、好初早餐、設計師廖小子等,都是滿喜歡、吃過、聽過、關注的人們,就是一種神祕的同溫連結。又好比在節目中提到LINION,也是我上個月和朋友去聽,回家發現台通主持人也去。又好比Kobo找他們業配一次以上,我早也是Kobo閱讀器使用者。上次節目裡討論(電玩)遊戲,隨口說到接龍什麼的,當時我正邊聽邊玩接龍,這還是Kobo閱讀器的隱藏版體驗功能呢,想說誰在叫我。有趣有趣。
推薦閱讀,BIOS monly的專訪(連結+1:我喜歡的媒體訪我喜歡的節目):

《我的三順阿嬤》.《永生戰》.打疫苗,圍繞生死

前幾天在glioo上看了紀錄片《我的三順阿嬤》,講述一位93歲的阿嬤在試圖自殺未成功之後,孫女開始貼身紀錄阿嬤的生活。片中感受到祖孫的好情誼、家人之間的牽絆,但印象最深刻的是,阿嬤對於死亡的態度,當初提到阿嬤自殺時,已經把錢放好,請家人用那筆錢幫她辦後事;自殺未果後,改變想法,認為時候到了,天父會把自己帶走;子女也安排好老人家日後安葬的地方(阿公墓的旁邊)。
阿嬤說,活那麼久幹嘛呢,透露一種「夠了」的意思,或是侃侃而談等待天父把她帶走。所以說,人到了那個歲數,真的會如阿嬤一樣,這麼看淡、這麼無畏死亡嗎?或是,這和歲數也沒有太絕對的關係?
近日看完《永生戰》,孔劉和朴寶劍的組合必須看,看完以後也明白當初上院線時為何評價不高。一定有一大部分來自於期待落差,看預告或宣傳彷彿是一部科幻動作鉅片,結果科幻動作部分沒那麼多,反倒是很多文戲。即是由朴寶劍這位永生人和孔劉這位將死之人,進行對生死的對話。
為什麼要活著?活著一定好嗎?永生會不會是痛不欲生?是想活,還是害怕死?尤其孔劉如我們普羅大眾,費盡心思治病、重拾健康,被問到為什麼要救你、為什麼想活著,卻只能語塞。我更同意的是,害怕死亡吧。
覺得這張劇照比起孔劉拿槍、朴寶劍穿全白實驗衣來得貼近電影主題。
最近疫苗議題沸沸揚揚,電視新聞每日播報打完疫苗之後死亡的人數,搞得家中長輩心惶惶,擔心這一針打下去,身體出問題,甚至與世長辭。畢竟每個人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打或不打都是。身為晚輩的我,也不知道該用什麼立場勸長輩去打疫苗,誰能保證絕對沒問題呢?
想到三順阿嬤、《永生戰》的提問,還有家中長輩對打疫苗的態度,三順阿嬤或許不怕死,但她也會感嘆如果能年輕一些就好了;而年輕一些的人們可能是有牽掛、有責任、未盡事宜,或者恐懼死亡本身,而害怕死亡。能否盡可能把握活著的時光,進而看淡生死,絕對是必修課題。好想有一天,我也可以不恐懼死亡。
37會員
142內容數
生活雜感,很雜的那種。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