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讓孩子對於情緒有足夠的『認識』,也創造了能夠『表達』的機會與環境後,在情緒教育當中還有很重要的一個部份即是情緒的『照顧』。這部份是我們很常不小心忽略的,然而這就像是我們身體感冒了要吃藥照顧,心理受傷了其實也需要好好地呵護。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瞭解第三步:照顧情緒吧!
第三步:照顧情緒
什麼叫做「照顧情緒」?當你做某些事情,能夠讓你的情緒舒緩、宣洩或狀態平穩,這些都是照顧情緒的方式。而照顧情緒除了是讓自己的情緒能慢慢平緩下來,也是能與自己的心靠近、與自己在一起的過程。這在現今快步調的社會環境當中,是很少機會也很不容易做到的事。
而「照顧情緒」著重的不只是方法,更是「與自己靠近」的經驗。抒壓、排解情緒的方法千百萬種,但能不能真正的與自己貼近(也就是有沒有在對的地方洩壓),且那些方式是否適合自己能夠在生活中運用,那才是真正的重點。
在面對情緒的當下,你可以先回想一下自己通常會做什麼來讓自己的狀態舒服一些,有的人會找好友傾訴、逛網拍購物、吃大餐、聽音樂、運動……等方式,
然而,我們的孩子在情緒當下,常常會因為不知道該怎麼辦,而使用哭鬧、大吼大叫、丟東西等方式處理。因而使我們容易會因為孩子因應情緒的「行為」不適切,誤以為孩子「不應該」有情緒反應。
其實,我們可以適時引導孩子有意識的去尋找「適合自己照顧情緒的方式」。
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列一張標題為「當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照顧自己的方法」清單,先讓孩子說說看可以讓自己心情變好的方式,例如畫畫、運動、看電視、玩玩具、找朋友聊聊...等。若孩子還想不到時,我們也可以帶著孩子腦力激盪一下,由我們提供一些具體可行的方法,並和他們討論可以怎麼做,來幫助自己舒緩情緒。這樣的討論過程,能讓孩子培養獨立處理自己情緒的能力,同時也帶著他一起去思索行為背後會遭遇到哪些情況、最終的結果是不是自己所希望、想見的。
而我們大人在這裡則擔任一個教練、守門員的角色,幫助孩子有機會思考、練習以適切的方式照顧情緒,藉此也能夠達到增進親子之間關係的效果。
類似這樣的概念在臺灣我們比較少見,但國外的資訊蠻多的,有興趣的家長或老師可以上網搜尋「Coping Skill for Child」,會有蠻多資訊可以參考。
最後做一個總結,在情緒教育上有很多細節我們是難以詳述的,我們都是當了父母才開始學習如何扮演父母的角色,因此在這過程中除了帶著孩子「認識情緒」、「表達情緒」及「照顧情緒」外,我們不能忘記在孩子與家長之間最重要的「親子關係」的維繫。當你們之間的關係是良好的,很多教育、溝通的過程雖然可能伴隨著大小的爭執與不順,但我想都還是會往著你所期待的方向前進的,同時這也將會隨著每一次的好經驗而累積成一個正向循環,當你是帶著謙卑、尊重的態度,跟著小孩一起學習,學習成為足夠好的父母,孩子也能夠成為足夠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