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式番茄醬(紅醬)如何成為國民醬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家中一直有儲糧習慣,罐頭番茄是其中一類必備食材,因為兩三下功夫它就成為紅醬,用來煮意粉、整Pizza,煮肉丸,沾麵包,甚或做湯底都可以。

raw-image

對外殖民引番茄入歐洲

番茄是意大利菜的國民食材,但它不是當地物種。番茄是厄瓜多爾、秘魯、智利北部找到的野生植物,後來瑪雅人和阿兹特克人將它人工種植,令它更大更可口。隨著西班牙殖民美洲大陸,番茄這種新奇的植物就來到歐洲,在1548年與意大利見面。

番茄最初並不受歡迎,一來因為歐洲人看不起美洲來的食物,不會去學怎樣煮它,加上當時它因外表赤紅而有「惡魔果實」的稱號,有傳吃下會生病和中毒。(薯仔、矮瓜等新來食材其實都有相若命運)

由惡魔之果到國民食材

不過,當時意大利部分地區的貴族還是比較願意嚐新。1692年出現了首個紅醬的食譜,是意大利廚師Antonio Latini寫的。將番茄去皮,切碎,再加入洋蔥、胡椒、香草、鹽、油、醋即成。這個醬汁顯然與很多食材都搭配,所以建議用來煮肉或whatever:

Take a half dozen tomatoes that are mature and put them over the coals and turn them until they are charred, then carefully peel off the skin. Cut them up finely with a knife, and add onions finely cut up, at your discretion, finely chopped peppers, a small quantity of thyme or pepperwort. Mix everything together and add a bit of salt, oil and vinegar. It will be a very tasty sauce for boiled meats or whatever.

Food in Early Modern Europe, Ken Albala [Greenwood Press:Westport CT] 2003 (p.138)

至18世紀,意大利人開始對番茄改觀,知道它有營養價值,就更願意將它入饌。拿坡里廚師Francesco Leonardi在1790年出版的食譜L'Apicio Moderno (The Modern Apicius) 首度教煮紅醬意粉。1807年,法國的Alexandre Balthazar Laurent Grimod de La Reyniére——歷史上第一位餐廳評論的作者,推薦了用紅醬煮意粉,形容:番茄汁帶來宜人的醬汁,令人上癮。

不過要直至19世紀,番茄才成為意大利的「國民食材」。當時人們希望擺脫被殖民歷史,民族主義在意大利抬頭,迫切將國家與法國和奧地利區分開來。意大利的國旗有紅、白、綠三種顏色,人們會刻意煮出包含這三種顏色的菜色,如番茄羅勒意粉(spaghetti al pomodoro)、拿坡里薄餅、番茄水牛芝士沙律。紅醬因而「老是常出現」。

There was no point describing its preparation, since everyone knew how to make it...

—Ippolito Cavalcant

拿波里著名美食家、廚師、作家Ippolito Cavalcant先後出版了Cucina teorico-pratics(1837)和Cucina Casareccia in Dialetto Napoletano(1839)兩本書,前者關於貴族餐飲,後者關於住家飯。值得留意的,是紅醬意粉跨越了階級界線——兩本書均有提及。不過,在後者的頻率較高,反映始終平民吃得比較多。這對紅醬之後在全球普及也有影響,因為後來移民到美國的意大利人多是低下階層,也就把紅醬帶到美國。幾年後,1847年,紅醬意粉已出現在美國食譜;至1880年,紅醬和意粉已是既定的配搭。

美籍意裔擁抱紅醬

南部意大利貧民移民到美國,令美國出現家庭式意大利餐廳,但主要都是移民才去用餐。美國禁酒令期間,讓家庭每年生產200加侖酒的規定,成為這些餐廳的轉捩點。意裔酒商會把葡萄運給東部的同鄉製酒,再在意大利餐廳售賣,吸引了許多美國新客人。這令不少美國人不再視意裔移民是問題或威脅,握「酒」言和。

接著,意大利食品就開始在美國興起,意大利食譜、紅醬罐頭大行其道;而美國卡通片《小姐與流氓》(Lady and the Tramp)中,主角共食肉丸意粉的經典一幕,可謂這熱潮留下的一個文化小符號。

小時候對紅醬沒有甚麼好感,每次望見不期然就想起到會服務那些錫紙兜裡凍冰冰的意粉/腸仔/肉丸,過甜過酸或過鹹,總是不對味。但如今懂得下廚之樂,便總想到紅醬的好,畢竟煮Pizza煮意粉煮很多菜式都能用,實在方便。


參考資料

Horowitz. G (2016 Dec 8). Th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Italian-American Food. Retrieved https://firstwefeast.com/features/illustrated-history-of-italian-american-food

Lynne. O (2015, Jan 23). Food Timeline FAQs: sauces & dips. Retrieved fromhttp://www.foodtimeline.org/foodsauces.html#firstsauces

Ristaino and Hong (2018, July 3). History of the Tomato in Italy and China: Tracing the Role of Tomatoes in Italian and Chinese Cooking. Retrieved from https://scholarblogs.emory.edu/noodles/2018/07/03/history-of-the-tomato-in-italy-and-china-tracing-the-role-of-tomatoes-in-italian-and-chinese-cooking/

Tebben, M. (2017). Semiotics of sauce: Representing Italian/ American identity through pasta sauces. In P, Naccarato, Z, Nowak & E.K, Eckert (Eds.). Representing Italy Through Food. London: Bloomsbury.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狐狸小屋的沙龍
1會員
21內容數
寫信與你分享所見所聞、所學所得 📚 閱讀 Reading 📝 寫作 Writing 🤯 學習 Learning 📦 資源Resources
狐狸小屋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11/21
龍蝦卷有兩大派別,有凍食的蛋黃醬的龍蝦沙律派和熱食的牛油煎龍蝦派。因不喜歡沙律醬掩蓋了龍蝦的鮮味,便用牛油煎香龍蝦後,加上香料和檸檬汁提鮮。第一次煮,香料比想像中與龍蝦還要配搭,喜出望外。
Thumbnail
2021/11/21
龍蝦卷有兩大派別,有凍食的蛋黃醬的龍蝦沙律派和熱食的牛油煎龍蝦派。因不喜歡沙律醬掩蓋了龍蝦的鮮味,便用牛油煎香龍蝦後,加上香料和檸檬汁提鮮。第一次煮,香料比想像中與龍蝦還要配搭,喜出望外。
Thumbnail
2021/10/09
我包包子的手勢不夠純熟,外表同厚度有待改善!不過,餡是自己喜歡的比例,加上新鮮起鍋真的覺得好好吃!今天不談外表談內涵,聊聊生煎包的故事吧。 是包子還是饅頭? 生煎包傳統的叫法不是包,而是生煎饅頭,上海多有沿用。相傳饅頭是諸葛亮發明的。據元朝《誠齋雜記》記載:「孔明徵孟獲。人曰:蠻地多邪……
Thumbnail
2021/10/09
我包包子的手勢不夠純熟,外表同厚度有待改善!不過,餡是自己喜歡的比例,加上新鮮起鍋真的覺得好好吃!今天不談外表談內涵,聊聊生煎包的故事吧。 是包子還是饅頭? 生煎包傳統的叫法不是包,而是生煎饅頭,上海多有沿用。相傳饅頭是諸葛亮發明的。據元朝《誠齋雜記》記載:「孔明徵孟獲。人曰:蠻地多邪……
Thumbnail
2021/07/04
小時候不知道兩片圓麵包夾著免治牛肉就是漢堡包——菜式的統稱。一直覺得麥當勞餐牌上最便宜的,只夾一塊漢堡扒和酸瓜做料,加點茄汁和幾粒洋蔥就是漢堡包。明明餐牌上其他款式都有漢堡兩個字,不知為何這誤解也維持了好一段日子。 雖然如此,但那的確算是經典的漢堡包配搭。至於誰先造就這經典,則眾說紛云,無從稽考。雖
Thumbnail
2021/07/04
小時候不知道兩片圓麵包夾著免治牛肉就是漢堡包——菜式的統稱。一直覺得麥當勞餐牌上最便宜的,只夾一塊漢堡扒和酸瓜做料,加點茄汁和幾粒洋蔥就是漢堡包。明明餐牌上其他款式都有漢堡兩個字,不知為何這誤解也維持了好一段日子。 雖然如此,但那的確算是經典的漢堡包配搭。至於誰先造就這經典,則眾說紛云,無從稽考。雖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大家知道蕃茄醬是什麼味道嗎?」大家可能認為筆者問了一個十分奇怪的問題,蕃茄醬由蕃茄製成,自然是蕃茄的味道。真的嗎?大家一定吃過蕃茄醬,但那種甜甜酸酸的味道真的是蕃茄味道嗎?如果筆者告訴大家,我們平常吃到的蕃茄醬根本和蕃茄沒有甚麼關系,大家又會怎麼看呢?有天,筆者無聊用餐時看到手上一支亨氏蕃茄醬
Thumbnail
「大家知道蕃茄醬是什麼味道嗎?」大家可能認為筆者問了一個十分奇怪的問題,蕃茄醬由蕃茄製成,自然是蕃茄的味道。真的嗎?大家一定吃過蕃茄醬,但那種甜甜酸酸的味道真的是蕃茄味道嗎?如果筆者告訴大家,我們平常吃到的蕃茄醬根本和蕃茄沒有甚麼關系,大家又會怎麼看呢?有天,筆者無聊用餐時看到手上一支亨氏蕃茄醬
Thumbnail
2月9號是美國的披薩日,披薩源自義大利南部第一大城拿坡里(Napoli),根據義大利農業聯合會Coldiretti的統計,每年義大利可以生產超過29億個披薩。如今披薩當年的特產,一路成長到國際美食,甚至其製作過程還入選了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Thumbnail
2月9號是美國的披薩日,披薩源自義大利南部第一大城拿坡里(Napoli),根據義大利農業聯合會Coldiretti的統計,每年義大利可以生產超過29億個披薩。如今披薩當年的特產,一路成長到國際美食,甚至其製作過程還入選了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Thumbnail
記得第一次發現糖醋醬的成分是番茄醬和白醋的時候,我內心驚呼不可思議,對我而言番茄醬代表西方,白醋是東方的,是什麼緣分讓他們攪和在一起,而且還這麼美味甜蜜。最近的衝擊則是美乃滋和醬油,我的調味邏輯被摧毀了,難道我們在外面餐廳吃到的美味都是這樣南轅北轍的搭配嗎。是誰!誰這麼大膽願意犧牲自己的味蕾。
Thumbnail
記得第一次發現糖醋醬的成分是番茄醬和白醋的時候,我內心驚呼不可思議,對我而言番茄醬代表西方,白醋是東方的,是什麼緣分讓他們攪和在一起,而且還這麼美味甜蜜。最近的衝擊則是美乃滋和醬油,我的調味邏輯被摧毀了,難道我們在外面餐廳吃到的美味都是這樣南轅北轍的搭配嗎。是誰!誰這麼大膽願意犧牲自己的味蕾。
Thumbnail
家中一直有儲糧習慣,罐頭番茄是其中一類必備食材,因為兩三下功夫它就成為紅醬,用來煮意粉、整Pizza,煮肉丸,沾麵包,甚或做湯底都可以。 對外殖民引番茄入歐洲 番茄是意大利菜的國民食材,但它不是當地物種。番茄是厄瓜多爾、秘魯、智利北部找到的野生植物,後來瑪雅人和阿兹特克人將它人工種植,令它更大更可
Thumbnail
家中一直有儲糧習慣,罐頭番茄是其中一類必備食材,因為兩三下功夫它就成為紅醬,用來煮意粉、整Pizza,煮肉丸,沾麵包,甚或做湯底都可以。 對外殖民引番茄入歐洲 番茄是意大利菜的國民食材,但它不是當地物種。番茄是厄瓜多爾、秘魯、智利北部找到的野生植物,後來瑪雅人和阿兹特克人將它人工種植,令它更大更可
Thumbnail
青醬?原料?   首先,我們要知道製作青醬的主要材料是甚麼。"青"這個字放在青醬的成果上看來就是綠色的意思,然而這個綠又是怎麼來的呢?就是羅勒。   羅勒(學名:Ocimum basilicum),它是一種可用於烹調的香料植物,大多數是一年生,也有多年生,台灣因紫色莖稱而有紅骨九層塔的稱號,但是九層
Thumbnail
青醬?原料?   首先,我們要知道製作青醬的主要材料是甚麼。"青"這個字放在青醬的成果上看來就是綠色的意思,然而這個綠又是怎麼來的呢?就是羅勒。   羅勒(學名:Ocimum basilicum),它是一種可用於烹調的香料植物,大多數是一年生,也有多年生,台灣因紫色莖稱而有紅骨九層塔的稱號,但是九層
Thumbnail
夏天的沁涼之於我,除了墾丁現開的椰子水,夜市阿嬤的彈珠汽水外,現在居然也多了來自西班牙的番茄冷湯,我曾在Granada(西班牙南部-格拉納達)路邊買下一公升西班牙紅冷湯,邊走邊喝,看似有點瘋狂,但我個人認為超過40度的夏日,大汗淋漓後,那比喝運動飲料還過癮。但你知道最一開始的冷湯是白色的嗎?
Thumbnail
夏天的沁涼之於我,除了墾丁現開的椰子水,夜市阿嬤的彈珠汽水外,現在居然也多了來自西班牙的番茄冷湯,我曾在Granada(西班牙南部-格拉納達)路邊買下一公升西班牙紅冷湯,邊走邊喝,看似有點瘋狂,但我個人認為超過40度的夏日,大汗淋漓後,那比喝運動飲料還過癮。但你知道最一開始的冷湯是白色的嗎?
Thumbnail
 大家曾經有疑問過每次去吃西餐廳,一開始上的麵包配的沾醬到底是什麼醬嗎?
Thumbnail
 大家曾經有疑問過每次去吃西餐廳,一開始上的麵包配的沾醬到底是什麼醬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